浅谈《边城》中翠翠悲剧命运的成因
2020-10-20强荷
强荷
鲁迅先生讲过:“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说要成为悲剧,其中必须有一条,即毁灭的东西必须是有价值的。那么,沈从文在《边城》中所表现的翠翠悲剧的命运,毁灭的到底是什么,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造成的?
《邊城》中翠翠和二老的爱情纠葛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两人生活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湘西小镇,二老家有钱,翠翠家没钱,这本是两个社会所属,可在具备人性真、善、美的湘西,他们却属于同一个阶层,两人的爱情是自然生成的爱恋,没有任何杂质和功利目的。其中,翠翠其人就犹如她的名字一样青翠欲滴、纯粹自然、娇柔优美,二老也是一位尊老爱幼、有情有义的君子,他们的爱情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因素,那么,如此佳偶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令人沉痛哀怨?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悲剧的社会因素。小说创作于193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矛盾、中外矛盾、社会矛盾等多种矛盾交织的阶段,整个社会一片黑暗。混乱之中,战争频发,人与人之间变得虚伪自私,人人都充满了市侩习气。从湘西农村来到大都市的沈从文亲眼看见了这一切,在痛定思痛的时刻,内心不由生发出对国人的哀痛,对社会的反思,也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湘西,那里远离都市物质文明和战争,远离都市的尔虞我诈,有一方净土、一汪净水,养育了一方淳朴的人民。翠翠便是边城人一个典型代表,她身上有边城的气息,这个自然美的化身给予了我们很多心灵感悟,而不幸的是翠翠的命运终究以悲剧结束。
此时,也许有人质问沈从文为什么这么残忍?假设翠翠的命运不以悲剧结束,而是大团圆式的结局,那么两种世界、两种社会之间的落差就大大缩小了,作者也就无法有力地表达自己写《边城》的真实目的了。有价值的东西不毁灭,就无法真正触动人们的心,更无法唤醒人心,这是沈从文的灵动之处。同样,对这两种世界、两种社会,作者极力希望能够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所以在这两种世界的对立中,沈从文还是一厢情愿地找到一个交叉点,以此走进一个大融合,而翠翠正是作者笔下的那个交叉点。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因文学而发生任何改变。
其次,悲剧的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专指自然环境。翠翠生活的地方在一个边远的乡村小城,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作者对这个小城进行了含情的描绘,有老者、少女、白塔、青山、绿水……边城是一幅画,优美动人;边城是一首诗,平静淡雅。我不得不说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被他美化了的感性的边城,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这种世界给人的感觉虽然唯美,但是不真实。残酷现实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想化世界的力量,这便注定了理想化人物的悲剧命运。他想把边城这幅画、这首诗的精髓植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但如何植入呢?正是通过理想化人物命运的幻灭来实现的。此时,我们看到沈从文企图力挽狂澜,但是这个浪涛确实太大了。
再次,悲剧的情感因素。在小说开端部分,翠翠初次见到二老,就对二老种下了爱的种子。次年,大老邂逅翠翠,也种下爱的种子。这两颗爱情的种子无法同时生根发芽,便进入了一个三角恋的怪圈。手足情深的兄弟俩只好让翠翠自己选择,翠翠选择二老后,大老不幸遇难而亡。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都是作者有意暗示翠翠的悲剧人生。
在几十年前,翠翠父母也演绎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父母悲剧的影子时时处处跟着翠翠,或许这也在暗示着什么。可见,只有悲的越彻底,给人们的感触才会越深刻。
造成翠翠悲剧命运的情感因素,是纵横交织而形成的一个情网,这只大网一直隐藏在边城的上空,随时准备着网取它的猎物。
最后,翠翠的个人因素。文中的翠翠美丽、善良、平淡、安和、敏感,她拥有中国传统女子婉约的一面,但缺乏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其实,翠翠的平淡安和是符合湘西气质的,包括二老的选择也是符合湘西气质的,如果最后是大团圆式的结局,便不符合湘西气质,人们也是一笑了之。
造成翠翠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仍有主次之分。沈从文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是想借助理想世界中理想人物的悲剧结局,来揭示整个社会的罪恶,以激起血性民众的悲愤与崇敬之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彬州市范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