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2020-10-20孙海燕

江西教育C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车夫鲁迅细节

孙海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以名人作为描写对象的文章不在少数。名人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及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被学生喜爱和崇拜,但这些文本都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展现人物的精神和形象,这与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存在着一定差异。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一个以鲁迅为主题的单元,本文将以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来谈一谈名人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事例,在共性中尋找联系

在一篇典型的叙事文本中,人离不开事,事也离不开人。描写人物的文章通常难以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描写,通常是将人的言行或者情绪变化融入具体的故事情境之中。而名人类文本,更不可能只用一件事情就能让读者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和魅力,大多是通过多个事件和素材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和概括课文中的范例,还要整理相关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素材共性的基础上,感知人物的形象。

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初读之后,指导学生运用简洁的小标题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与提炼。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梳理和探寻,在深入解读中学生会发现,这些素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涉及的人物都是底层劳动人民或家中的亲戚。另外,这几个事例都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他人的关心,这就与课文最后“伯父总是关心自己少,关心别人多”形成了呼应,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教材中课文的范例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作者谋篇布局、选择典型材料的智慧上。这一课的教学,笔者没有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是带领学生厘清了素材与素材之间的联系,更厘清了素材与文章中心之间的联系。

二、品味细节,在言行中感知人物

任何一篇精彩的文本都是由饱满而精妙的细节构成的,阅读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更需要在深入阅读中关注细节。教师要从人物言行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关注细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

例如,对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关心车夫”一段,学生需要重点关注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关心车夫的。学生对这段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关心车夫”这事件的表面,而要利用语段中描写车夫的一系列动词来感受人物的内在精神。此时,教师可以从角色的身份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社会地位之高,而这位车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名普通的百姓,更与鲁迅先生素未谋面。当学生带着角色身份的差异,再次回到课文中,并从一系列的动词中感知与体悟,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读了文本的细节,尤其是品味了不同维度下的人物描写,在感知人物特点的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方法。

三、链接资源,在多维中理解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关注一篇文本不能局限于某一篇文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借助有关的资源,洞察作者表达的背景,体悟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教学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笑谈碰壁”部分时,很多学生都认为鲁迅先生解释自己鼻子塌的原因是“四周黑洞洞的,碰到墙壁”,是一种幽默的表现。事实上,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尤其是作者是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的,学生对鲁迅先生富有深意的回答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相关资料中,学生能够认识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其实暗指社会环境,“碰壁”也是指他遭受的打击。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幽默,更多的是一种乐观,同时也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和蔼可亲。

总而言之,以名人为描写对象的人物类文本需要教师从不同的写作视角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解构文本的切入点,通过梳理事例、品味细节、链接资源等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车夫鲁迅细节
“三个车夫”之鉴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鲁迅,好可爱一爹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鲁迅《自嘲》句
细节取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你是第几个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