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自贸区建立的制约要素、互补条件及推进策略
2020-10-20凌晨
凌晨
摘 要:推进中俄自贸区建设对于深化两国经济合作以及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重大价值。当前,中俄自贸区建设面临着双边经济规模差异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弱、贸易层次较低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等制约。但双方在资源、人力资源、科技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具备建设自贸区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俄双方应该着手开展可行性研究,按照“先易后难”、“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的原则推进,注重早期收获及先行试点,到最后全面铺开及建立。
关键词:中俄;自贸区;贸易;互补
自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自贸区构建战略以来,中国参与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区的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体系建设。如今,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背景下,加速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缔结双边、多边自贸协定,是对逆全球化势头的重要遏制。截至到2019年底,中国已经与东盟、新加坡、智利、瑞士等19个国家或地区建成了双边自贸区;与挪威、以色列、海合会等8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正在进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与孟加拉、蒙古、加拿大、哥伦比亚等8个国家正在开展建设双边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國务院在《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力争与中国毗邻的所有国家或地区构建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网络。俄罗斯与中国有着仅次于中蒙之间的陆地边境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逆全球化及俄罗斯面临欧美国家经济制裁的前提下,构建中俄自贸区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一、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两国经济规模差异过大
如前所述,双边自贸区建设在经济规模较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经济体之间更加容易实现。当前双边自贸区谈判最快的巴西-智利自贸区,双方用了3个月时间就达成了协议,主要就是因为地理位置接近,经济体量差异不大。如果双方经济体量相差过大,经济体量较小的一方对构建双边自贸区就会心存顾虑。中俄两国经济体量相差过大,是阻碍中俄自贸区构建的重要因素。2018年,中国GDP接近14万亿美元,人口13.98亿;俄罗斯GDP仅为1.6万亿美元,人口1.45亿。GDP体现了双方经济体量,而人口则体现了市场和消费潜力。两者对比,差异过于明显。不仅如此,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2019-2021年中国的GDP增幅能够平均保持在6.1%的增长水平,而俄罗斯只有1.5%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比俄罗斯高出4.6%。由此不难理解俄罗斯对构建中俄自贸区兴趣不大。而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在1992-1994年之间是高于中国的。即便如此,俄罗斯依然是全球重要的政治大国,能源、重工业、核工业等技术依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政治与经济地位不相称的前提下,俄罗斯对构建中俄自贸区持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二)中俄两国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从贸易经济学理论上看,企业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贸易模式与企业生产方式。而企业生产率的高低则直接是由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由此,一国或一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取决于其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程度深,就越容易与其他贸易伙伴建立双边或多边自贸区。中俄两国企业创新能力均比较弱,俄罗斯则更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18年中国科研投入水平占GDP的2.18%,超过了欧盟的投入水平;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上升到58.6%,比2013年提升了6.2%。虽然如此,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依然差距甚大。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了全球企业创新能力整体竞争力排名,在参与排名的145个经济体当中,中国排在第24位,总体排名不算低,但核心数据排名靠后,如技术成果转化率这一项排在第80位,专利及商标申请等排在第57位。相较而言,俄罗斯的企业创新能力则更弱,其总体排名为35位,专利及商标申请这一项排在第87位,技术成果转化率则排在第101位。正是因为两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力较弱,影响了各自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深度,同时也影响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层次和水平。
(三)双边贸易层次不高
贸易经济学理论表明,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经济体之间更加容易建立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如今,世界上大部分比较成功的自贸区的参与主体基本上维持的是产业内贸易格局。如中国-新加坡、中国-韩国自贸区均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自贸区。2019年1-9月,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额占到了中韩自贸区贸易额的50%。然而,中俄双边贸易层次较低,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自从2012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迅猛,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082.8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25.5%,增长率在中国前10大贸易伙伴中是最高的,中国也因此连续10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贸易伙伴。2019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进博会上,俄方企业参与数量比第一届要多出80%,成交额比第一届要高出74%。虽然如此,但也难以改变双边产业间贸易格局。中国对俄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俄对中国出口则主要是能源、初级矿产品。2019年1-6月,中国对俄出口的前三位产品分别是机电、金属制品、纺织品及服装,这三类商品占到了中国对俄出口额的70.1%,其中机电产品比重最大,达到了54.2%;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前三位产品分别是能源、木材、动物制品,这三类产品占到了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的89%,其中能源出口额比重最高,达到了80.2%。
(四)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不足
交通条件、能源供给条件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及其互联互通的状况决定了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的合作力度,也会影响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发展水平。中俄两国的交通条件、能源供给、通信条件等基础设施及其互通性较差,是制约中俄自贸区构建的重要障碍。俄罗斯地域辽阔,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基础,但多数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是前苏联时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且质量较差,40%的高速公路不具备提速的条件,30%的铁路丧失运输能力。中国近些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等条件要好于俄罗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大。在2019年世界银行的报告中,俄罗斯基础设施在145个经济体的排名中列在第52位,其中部分数据极为靠后,如铁路密度排在全球第70位,公路质量则排在第100位,电力供应为第63位。中国基础设施在145个国家整体排名第34位,其中也有部分数据靠后,如供水安全排在第70位,海运服务水平排在第50位,其他的数据基本上保持在前40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基础设施的互通性也比较差,特别是铁路、公路互通性极为不足。因两国铁路轨距不同,中国用的是1435毫米轨距,俄罗斯用的是1520毫米轨距,导致中俄国际班列到了各自境内必须要更换车厢,不仅大大提升运输成本,也降低了运输效率。而俄罗斯的大部分公路则位于欧洲境内,西伯利亚、远东等地区与中国相连的公路质量极差,且收费高昂。
二、中俄自贸区建设的互补条件
(一)自然资源互补性强
俄羅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储量位列全球第八位;天然气储量位列全球第一位,其中与中国接壤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占到了俄罗斯天然气储量的30%;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贵金属储量占到了全球15%,而铁矿、锡矿等储量居于全球首位;贱金属储量占全球18%。中国虽拥有丰富的耕地、森林及矿产资源,但人均量比较少。同时贵金属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如铁、铜、金矿等储量不足且富矿少,不断开采成本高且收获率较低。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暴露。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资源消耗量将是当前的2倍,内部资源的不足必然会使得中国向外部寻求资源。中俄两国如果能够构建自贸区,两国资源的互补性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俄罗斯未来则是中国重要的资源供给来源地。自从2014年两国达成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资源领域的合作进展较快。2012年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年输油量1500万吨,合同期20年;2018年中俄中线天然气管道全面建成,到2021年年度输气量达380亿立方米,合同期30年;而西线工程也在加快建设,预计2022年全面建成。同时,俄罗斯还是中国第一大煤炭供应国,每年输入中国煤炭2500万吨。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储备,如果在中俄自贸区框架内,双边资源贸易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互补性更加相得益彰。
(二)人力资源的互补性
俄罗斯人口只有1.45亿,人力资源极为匮乏;而中国人口接近14亿,人口数位居全球首位。人口多对于自贸区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俄罗斯从2012年以来,就大力推进远东大开发战略,加速推进远东地区的农业、能源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但无奈人力资源奇缺,远东大开发的成效不佳。中国东北、内蒙古等地与俄罗斯陆路相连,地缘优势极为明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批中国劳工到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等地务工,从事农业、建筑业、开采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双方劳务合作成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俄罗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劳务合作的正面效应开始呈现,中俄两国出台了不少促进劳务合作的政策,黑龙江省劳务输出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大大促进了中俄双方的农业合作,充分体现了中俄贸易的互补性。
(三)科技领域的互补性
俄罗斯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等领域科研实力比较雄厚,企业研发能力也比较强,这些领域的设备和技术深受中国企业欢迎,对中国出口潜力较大。但俄罗斯的这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贸易优势,出口壁垒还比较多。从经济成本上考察,中国企业引进俄罗斯上述领域的技术要比从欧美日发达国家购买更为合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对西方技术进行引进、模仿、吸收和消化之后,民用技术比较成熟,与俄罗斯相比更具优势,特别是机电制造、通信、建筑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完全可以弥补俄罗斯的不足。可见,从技术合作角度看,双方的互补性较强,无论是技术贸易和研发合作,在自贸区框架下可以实现双赢。
(四)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互补性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虽然推进了私有化改革,但现代产业结构并未完全建立。前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轻工业比较落后。中国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尤其是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结构,俄罗斯的轻工业、农业产品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具备产能、技术和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虽然两国之间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自贸区构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一旦自贸区真正得以建立,产业间贸易的互补优势就得以体现,对双边产能转移及技术外溢能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俄产业间贸易结构也是推动两国自贸区构建的动力。
三、中俄自贸区构建的推进策略
(一)启动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借鉴其他经济体之间自贸区构建的经验
具体而言:第一,要尽快开启双边推进自贸协定谈判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与俄罗斯成立联合研究小组,对双方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开展综合评估。中国商务部与俄罗斯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组成联合专家组和研究团队,对双方建立自贸区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谈判的议题、敏感领域、过渡期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双方在研究建议基础上,双方政府可以先行试探性谈判,确立谈判议题以及目标,逐步就各个议题展开谈判。当前俄罗斯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还较为牢固,在关税减让方面的谈判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服务贸易及投资议题因为中俄实力上的差异,达成协议更是需要时间。但双方经济互补性较强,能够谈判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第二,要借鉴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建立自贸区的经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自贸协定谈判的三大主题,这几个主题是在自贸协定中联合呈现,还是以主附形式呈现或是作为单独章节呈现,需要双方协商。在谈判顺序方面,也不应该拘泥于先谈货物贸易,再谈服务贸易,最后谈投资协定,而是根据双方意愿来决定。从中国与越南、新加坡等国的谈判实践看,可以将货物贸易作为自贸协定的主要议题,作为自贸协定的主要文本,这主要还是由两国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因此中国在与俄罗斯谈判过程中,可以将货物贸易自由化作为协定主体,关税减让列表可以作为协定的附件。在服务贸易及投资议题上,可以仿照中国与新加坡的做法,在主协定达成后单独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作为自贸协定的一部分。即便与俄罗斯在服务贸易和投资议题谈判中受阻,也可以仿照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自贸协定的做法,可以先行在自贸协定中规定服务贸易及投资的条款,待时机成熟后,再在两国之间实施。
(二)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注重谈判的早期收获
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涉及到的议题众多,加上两国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差异,谈判的进程是比较缓慢的。特别是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议题上,可以先达成一个初期目标,先维持一个范围较小的自由化协定,以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容,最终达成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具体而言:第一,货物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范围可以由窄及宽。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放开市场必然会冲击本国产业,因此关税减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首先注重在俄罗斯能够接受的商品范围内谈判降低关税保护,按照互惠原则,对俄罗斯的优势产品放宽关税限制,进而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达成关税减让列表,随着两国市场适应之后,再逐步扩大关税减让商品范围。同时对于敏感领域可以确定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按照协定生效时间先后放开。第二,服务贸易谈判可以按照“正面清单”形式逐步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在服务贸易谈判时候,可以与俄政府按照正面清单方式逐步开展,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逐步要求俄方取消服务贸易的歧视政策,按照双方达成的正面清单列表来确立不同服务业的准入时间,并力争达成具体的承诺。第三,重新谈判或修订现有的《中俄关于促进与相互保护投资协定》。投资自由化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市场准入的现实问题,该协定签订于2006年,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该投资协定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投资需求,更不能成为自贸协定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可以在短期内与俄罗斯商谈重新签订或修改投资协定,逐步提升双边投资协定的自由化程度,将此作为未来自贸协定的附件。
(三)按照“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的原则务实推进谈判进程
具体而言:第一,分层次推进。将双边贸易商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商品、敏感商品和高度敏感商品三个类型,依照双方产业的不同敏感度来划分税率。对于一般商品,要大胆削减关税减让幅度,并确定一个较短的削减时间;对于敏感商品,削减程度本身就很小,要逐步推进其削减时间与幅度;高度敏感商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现有税率,定时、定期对贸易形势进行评估,并对此类商品做好动态化分类,适时削减税率。第二,分阶段推进。第一个阶段是过渡期,在贸易协定规定彻底削减关税之前,设定5年的过渡期。在这一时间段内,中俄双方可以将自身相对弱势的产业或产品列入敏感商品或高度敏感商品范畴,并保持动态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关税减速减免期,可以设定2年,在过渡期之后,双方要加大幅度削减敏感商品和高度敏感商品的数量,将最高关税控制在20%范围之内。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用3年的时间达成。达成后,除了极少数商品之外,其他所有商品的税率应该控制在5%的范围之内。第三,分区域推进。可以在中俄双边设立自由贸易先行区,由点及面,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展开。中国方面可以选择靠近俄罗斯的绥芬河、满洲里、抚远等地作为试点区域,俄方可以选择亚库特、哈巴罗夫斯克、阿尔穆等地作为试点区域,双方联合建立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扩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完善海关通关规则、机制的对接。试点时间可以设定3年,待时机成熟后可以扩大到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两地,最后直至双边自贸区全面建立。▲
参考文献:
[1] 徐永智. 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 马相东.新时代中俄自贸区构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9(12):65-73.
[3] 毕崇志.建设中俄跨境自由贸易区的创新视角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9(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