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的自然角评比
2020-10-20许卫华
许卫华
缘起
学期初,为了进一步优化环境,幼儿园拟开展自然角评比活动,并出台了由教师商讨制定的评比细则。自然角里顿时忙碌起来,有的教师绞尽脑汁创新种植器皿,有的指导幼儿完善种植记录,有的则赶紧通知家长带来了好看的花卉。评比时,我们发现自然角成了“景觀区”,幼儿对自然角熟视无睹,缺乏互动。这促使我们思考:仅以一张评比表来评估自然角环境是否适切?如何以评促研,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自然角回归儿童?我们尝试通过专题教研活动,站在儿童立场审视自然角。
策略
1.幼儿参与,由“教师评”变“幼儿评”。
“自然角评比标准由谁定?由谁评?”话题引发教师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形成一致想法:自然角的主角是孩子,可以设计幼儿评比表,尝试让大班的孩子当小评委。于是大班通过幼儿自主报名、评选等方法推选出小评委。小评委们认真地参观全园班级的自然角,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记录下来,并给各班的自然角评“☆”。
反思:教师要追随幼儿,聆听幼儿心声,了解其内在需要。让幼儿做评委,体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评比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比,是体验,是学习,是引导幼儿关注环境。
2.视频研讨,由“关注评比结果”变“关注评比过程”。
我们将幼儿的评比过程拍成视频,组织教师集中观看,聆听幼儿对评比记录表的讲述,捕捉幼儿的发现:小三班在皮球里种花很特别;大一班浇水的水壶放的位置取放方便;大三班的自然角由小朋友自己决定种什么,做什么实验;大二班花盆放在这里有些危险……通过幼儿的表述,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眼中的自然角。我们还邀请小评委参与现场研讨,教师与小评委们积极互动,倾听他们对班级自然角的建议并记录,整理成下面的《幼儿反馈记录表》,尝试站在儿童的立场调整自然角。
反思:在碰撞与交流中,教师从幼儿身上汲取智慧。透过幼儿的“为什么喜欢”,直观地认识到自然角的创建要时刻以幼儿为本,这样的认识不是强加给教师的,而是他们在研讨中主动建构获得的。
3.支架探究,由“教师研究”变“和幼儿一起研究”。
我们尝试使用KWHL(“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如何知道以及学到什么”的英文简称)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未知问题,记录学习的过程,并呈现师幼共同探究的经历。例如:幼儿园的橘子收获后,幼儿将一些橘子放在自然角,引发了对橘子的探索和学习。
反思:提供KWHL表,支架师幼主动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参与、激发,观察、了解幼儿,与之对话,像伙伴一样给予支持,共同感知、操作和亲身体验。帮助幼儿成长,也促进了自己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渐增强,自然角不再仅仅是一个“角”,在主题活动的实施、班本课程的建设中,自然角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教研,从研究儿童,更应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
4.叙事分享,由“评比活动”变“经验共享”。
学期末,我们组织了“自然角叙事分享”活动,教师们结合PPT、视频等资料,叙事分享,同行共研,提升经验。
反思:通过叙事分享真实的体验,联系实践和理论进行反思,引发教师对自然角活动的深度思考。以叙事分享代替评比,强调了教研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能有效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体悟
由评比引发的教研探寻,成为一段师幼共同卷入的美好历程。教研不是理论说教,更不是简单提要求、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而是实实在在地和教师们一起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以儿童为本,剖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