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人的发展”:乡镇校变革的信仰与行动

2020-10-20蒋玉琴

中小学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变革课程研究

蒋玉琴

在各地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乡镇学校如何抓住城乡牵手、集团带动、师资流动和项目互动等发展契机,实现学校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农村学校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2018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推进“教育西进”策略、促进优质智力资源向乡镇薄弱学校“流动”的过程中,笔者从常州市花园小学(城区)来到邹区实验小学—一所有着106年办学历史的乡镇学校担任校长。在两年的学校转型性变革中,我们不断探寻新时代乡镇学校发展的突围之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形成一些思考。

一、建构组织管理新样态,引领学校变革的整体推进

初到这所学校时,我在学校管理方面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城乡迥异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问题;学校原有制度价值导向关注做事多、关注成人少,制度内容重叠交叉、完整性与序列性不够,制度执行过程中注重情面多、指向发展少等问题;管理队伍经验不足,缺乏整体性思考的意识及主动策划能力的问题;学校管理“基于人,激活人,发展人”的思想尚未确立,未充分调动教师潜能,各部门自主策划工作和主动相互配合的意识与能力略有欠缺;等等。我感觉到,要推进一所乡镇百年老校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推进管理领域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

1. 全面建章立制,指向人的发展

针对学校制度中的问题,我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个学期的不断整理与修正,基本形成针对学校、教师发展现状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的,从办学理念到各学科常规的全面系统的工作细则—《邹区实验小学教工手册》。这些制度共分三章,包括学校基本性制度集、学校规范性制度集、学校奖励性制度集,都直接指向人的发展,旨在引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整个制度修订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收获:其一,“确立新标准–形成新方案–尝试实践–反思重建”,这是制度生成的螺旋上升过程;其二,制度只有得到教师的充分认可,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率;其三,制度只有指向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价值与地位,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管理重心下移,指向日常变革

按照整体性变革的需要,学校首先调整组织机构,实行“一校五部”的运行机制,重新梳理行政分工,实施了部门工作领衔制度。其次,我们逐步大胆授权,努力实现重心下移,强调部门“第一责任人”意识,实行“周汇报制度”,强化各部门的过程指导与评价。最后,我们强调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动态、系统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举措。

一是强调每位行政人员每日工作要做到几个“一”。如每天一次巡视校园、听一节日常课、记一篇学习反思、找一位教师交流等。二是每学期一开学,要求各個部门都要制定本学期的目标与实施计划,并要求每一位行政人员都要记录日常的项目管理进度和思考,每周行政会议的周工作小结从以布置工作为主改为以部门策划工作为主。三是每月召开行政扩大会议,邀请年级组长参与学校管理,就学校一个月的管理工作从群众的角度提出反思、建议与批评,为行政人员及时调整和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

我们强调中层各部门工作质量对全局的影响,促使各部门更加关注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有机整合;同时注重各部门成员在各项活动及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反思,强调通过捕捉生成性、差异性资源,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在促进部门发展的同时,也使成员得到成长。通过四个学期的实践,学校基本构架了网络式管理体系,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整体意识明显增强,过程意识逐渐凸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部门独立策划能力逐步增强。

3. 持续学习更新,指向领导力提升

我们希望,正在进行中的变革实践能够唤醒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并积聚成促使学校焕然一新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每个人的主动投入、多层面的有效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精进,提升管理团队的核心领导力,就成为我们着手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我们强化了行政人员每周的学习分享会,并且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例如:向行政人员推荐管理类、人文类、专业类三类必读书目,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笔记,并且定期进行交流评议;要求行政人员外出学习回来都要及时进行“迁移式”交流,如“我们离新优质学校有多远”“我谈学校文化”等。其次,在每周召开的行政例会上,我们要求各位行政人员要就本部门的工作提出反思,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并且列出后续工作中需要的支持与帮助,有意识地强化学校整体策划工作与各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最后,我们要求行政人员带头研究实践,努力成为项目研究的领头雁,如三位副校长率先在学校推出了公开研讨课。

这样的变革带来如下一些变化:一是“学习、研讨、反思、重建”逐步成为行政人员的工作习惯;二是通过项目领衔与优秀团队评比活动,逐步建立“责任人与合作者”新型人际关系;三是遵循在成事中成人的原则,关注领导层每一个成员的成长,部分行政人员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二、构筑课程育人新常态,促进学校变革的深度发展

百年老校的转型性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追求变革的“全、实、深”,即走向多领域、日常化的深度变革。从学校课程建设着力,是推进改革由局部、点状、部分,走向全面、连续、系统覆盖的重要力量。

1. 目标引领:学校课程体系再规划

我们探索以高质量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为目标(如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学科的“运算能力”,英语学科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旨在通过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错位推进与实施,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课程目标,体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从百年老校的发展历史中找到“毓菁”文化的因子,构建起包括“毓养课程”“毓秀课程”的“毓菁”学校课程体系。其中“毓养课程”指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围绕“语文+主题拓展课程”“数学+数学工坊群”“英语+英语小话剧”,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地范式研究;“毓秀课程”指向学校拓展性课程,包括三色“创?学?园”德育项目、“STEM+”视野下的“创意灯具”课程、基于“学?练?用”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三项必修课程和多项选修课程。

2. 重在创新:校本特色课程新架构

邹区镇地处经济繁荣的“中国灯城”,为此,我们将地方特色资源灯具作为教学资源,打破常规的学科界限,结合科学、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融合3D建模、3D打印、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建设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实施“STEM+”视野下的“创意灯具”课程,以此培养敢于创想、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表达的小创客。

一方面,我们组织编写了《创意灯具》校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托打造特色课程群;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创意灯具”主题活动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依托钟楼区第三届小学生创客大赛和2019年常州市青少年仿生机器人比赛,结合我校“民族文化灯具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学校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着眼思维:构建“研创”课堂新范式

我们提出把学校建成“创学园”,通过“研创”课堂的构建,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创”课堂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提升学科关键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生共长。

首先,学校组建了研究团队,通过学习培训、开研讨会、举行沙龙等方式探讨研创课堂的内涵表达及特质体现。其次,我们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以培养学科关键能力为抓手,通过课堂观察再次讨论并确定研创课堂的共性特征和学科个性特质,设计出课堂评价量表。再次,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课,依托评价量表,围绕研究点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尝试寻找不同学科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不同学科研创课堂的实施途径。最后,研究团队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请专家把脉,确定不同学科研创课堂的教学范式。例如:数学学科研创课堂形成了“学-研-思-创”的范式,强调用活动“微专题”点燃思维火花,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凸显思维进阶,用质疑批判的互动机制助推意义建构,用迁移运用的成果转化提升学力。

三、营造教师发展新生态,激活学校变革的强大动能

我们以规划为航向,以问题为导引,以课题为抓手,着力打造教研团队,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激发教师追逐教育理想的热情,真正激活学校中每一个人主动健康发展的动力,进而使其转化为推动学校变革的强大动能。

1. 以规划为航向,催生主动发展的个人标杆

为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让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明晰专业发展方向,学校启动了教师成长的“三年发展规划”行动,要求所有教师对照学校制定的教师成长梯队培养目标及要求,明确个人的三年发展目标。然后由学校领导团队、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调研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调研,并且作出诊断,肯定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和特色,也引导他们发现其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一步确定自己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研究专题,从而让每个教师都能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明确成长的标杆。

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以助力教师不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包括每学期读一本专业书籍、着力解决一个问题、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进行一次外出学习(含区级)。每学期结束,学校对照目标对教师进行考核,评选主动发展优秀个人,从而让教师的成长看得见。

2. 密织研究网,打造特色鲜明的教研团队

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们依托三项省级课题、四项市级备案课题、多项校级课题,构建纵横交错的研究网,在学校营造了浓郁的研究氛围。一方面,各教研组以学科关键能力为指引,勾连区域研究重点,确立具体的研究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策划教研活动,使课例研讨、备课研讨、业务学习等日常教研聚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每个教师都要围绕既定的专题开展研究,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区级、省级征文大赛,以写促研,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不断将专题研究向日常工作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教研方式从原来的随意、无序,向有计划、序列式转变;教研内容从原来的零散、不延续、研表不研根,向科学规划、块面处理、系列研究转变。例如:针对“教师参加不参与,专题散乱不聚焦”等问题,教研活动注重“前移后续”,即所有教师一方面要参与研讨课前的分组、合作教学设计,对研讨课进行先行研究;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案例的“头脑风暴式”分析,剖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形成“专题活动反思研究”机制。又如:为了使研究内容能够由点及面地深入展开,数学教研组通过制订三年发展规划,打通十二册教材内容,将其分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等几大模块,每学期或一学年集中研究其中一个模块,并确立相应的研究专题,使研究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实现价值引领,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師文化

学校策划的“感动邹实小”教师和团队评选活动引领了学校新文化。该项评选扎根于教育教学阵地,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首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讨论制定详细的评选要求,并进行大力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评选氛围;其次,将评选工作落实到学校每一个部门,进行自下而上的推选。各年级组在认真讨论后撰写感动事迹,然后通过个体汇报、团队论坛、竞赛观摩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每月推选出来的名单和事迹会张贴在校园醒目处。年度人物和团队评选更是拉长过程,参评人需要制作PPT并在教师大会上宣讲,最终由老师们投票,推选出在本年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20位个人与十大团队。

此外,学校还会精心策划颁奖仪式,让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教师个人或团队、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教育教学故事接受荣誉与掌声,展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引领着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感动邹实小”活动如今已成为我校教师发展的一盏明灯。

(编辑 谢 凡)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质量导向的区域教育整体联动发展研究”(课题编号:DHA17034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变革课程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卷首语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