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及途径

2020-10-20贺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体育教学途径

贺飞

摘  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体现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如今,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锤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甚至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将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来增强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从建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辅导、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将课程思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政课程  融合  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b)-0117-04

Abstract: The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embodies the spirit of indomitable struggle, self-improvement and hard work. Nowaday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body and the strong will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integrat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tter,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freshmen who just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he actual teaching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orga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ecial topic guidance, strengthe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measures to help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aus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Approach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而大学体育教育则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体育而言,其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是针对动作技术方面,而更要多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品质、作风和意志能力的训练。在当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德智体兼备的人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对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的体魄,必然成为每个公民所追求的愿景[1]。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要积极做出改变,可以制定一套全新的体育教学课堂内容,打破以往教学中规定的剧烈性运动体能测试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状况及时做出调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可以通过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每学期会有2次考试测试,以用于对学期初及学期末成绩的相对照比较,从中掌握对新式体育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同时,能够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改变对体育课程的固有看法[2]。同时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道德素养,才能重教育的角度出发,尽可能挖掘大学生的道德潜能和政治素养,提升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  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靠形式上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把课程地点局限在课堂上,同时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缺乏新意,内容千篇一律,很难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当前如何拓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固有德育课程以外的重要教育环节,也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这也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更是响应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任务。

大学体育教学体现的德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附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养成的“三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行合一。體育教育中很多的体育项目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需要极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这就充分调动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明白只要立足团队、恪尽职守、相互协调、强化沟通,就能够通过共同努力赢得优异的成绩。在体育教学中规则意识是首当其冲的,每一个体育运动员都要遵守各项比赛中制定的规则条例,一旦违反相关的规则条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取消比赛资格等各种处罚,这一项体育规定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还能够督促每一名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这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样性是体育教学中另外一个特点,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不同性质的体育技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可供大学生们选择,这每一种不同的选择背后面临的是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方法,锻炼的目的也是随之而变的,这种多样性的特点则可以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体育精神是学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将二者适度融合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乐于接受,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坚定的意志信念、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在很多大程度上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相同一致的,综合培养大学生、健全大学生人格和提升大学生素养是这2种课程追求的教学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在体育课堂中积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将思政概念融合教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3]。

2  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计划

“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要切实可行,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求青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等内容。“课程思政”的落实要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信息化载体、参观体验、课堂讨论、考核方式,以及使用教材等创新的教育方法与前沿的载体途径,以预期达到描述与课程德育目标对应的具体成效。具体内容包括了凸显“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教学设计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公开课资料;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资料;学生反馈及感悟;以及其他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郎平的排球精神、残奥会精神、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等都是“课程思政”的要点,这些所体现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都在说明要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时代精神;要满怀豪情、勇担使命;要一切向前走,但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要突破自我,敢于挑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等,这些都强调着我们要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使命[4]。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途径

将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等优良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并以此形成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方法。

(1)建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想理论知识的培训;其次,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积极推进专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实际的体育德育培训,设置合理教学规模,落实严格的课时规定,积极推进大班集体授课,分组自主锻炼、学习,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体育课程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2)组织“课程思政”专题辅导。

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的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优秀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党政优秀工作者,通过他们对“课程思政”含义的认识进行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将采用体育精神与思政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手段,及时有效地宣传课程思政的精神主旨,形成理论学习文件,加大学习力度,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将学习内容发布至校园网,敦促各个年级及时学习,也可以定时开展理论学习知识竞赛进行理论大比拼,将学习成果及时展示,或者以论文的形式收集优秀作品,予以在网络上展示并采取奖励模式。

(3)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意义。

深入挖掘提炼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本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建立健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制定的教育教学体系并严格落实,采取体育教师奖励处罚机制,提高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政内容的积极性和动力,充分发挥体育德育的重要意义。

(4)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书本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把育人结合起来,要将学生的品格与品行塑造起来,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要狠抓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备课,组织好课程中的各个体育项目,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需求,让德育教育始终贯穿在体育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5)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定期培训、定期讲座的方法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提供思想政治培训,提升为人师的道德素养;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学生特点,为体育教师灌输思想理论,开拓教学创新思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结合来展开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6)制定标准的课程内容。

以课程为主体,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合至教学大纲,按照计划与前期目标来促进整个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营造集体的锻炼氛围,打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优化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全面做好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工作,开创课堂思政教育的全新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成果纳入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师评选考核范围,以此激励体育课教师主动加强相关方面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目标和育人目标,还能够积极促进教学质量的深化改革,使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远远超过传统概念中的单一性,丰富了高校教学的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渗透在学生的内心,同时,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感受当代体育竞技的魅力,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锻炼当代大学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履行好新時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江志英.新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6):117-120.

[2] 杨如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3):76-79.

[3] 袁铜墙,袁黎平,吴映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户外教育新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99-101,110.

[4] 张艳,崔久剑,胡琦.课程思政视域下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8):66,73.

[5] 范一远,王灿.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探究[J].教育现化,2019,6(75):253-254.

[6] 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4):65-68.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体育教学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