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20-10-20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课题以勃利县脱贫户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参观、座谈等方式,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有关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勃利县周边县域的发展实践,根据脱贫户脱贫现状,对影响脱贫户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进而提出实现脱贫户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围绕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脱贫户 可持续发展 防返贫机制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负责人:张婷婷;课题组成员:倪迎春、杨金一、肖成、曹双喜。

作者简介:中共勃利县委党校课题组,中共勃利县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37

勃利县在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近些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当前脱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已经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摘帽”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是下一步工作的起点。全县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防返贫机制,这就需要对勃利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概况和脱贫户当前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和详细梳理,在深入了解脱贫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制约脱贫户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制定和完善更加精準稳妥细致的扶贫政策,建立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的目标。

一、勃利县概况及脱贫户生产生活现状

(一)勃利县概况

1.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

勃利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是七台河市唯一管辖县,与宝清、鸡东、林口、依兰、桦南县接壤,全县耕地面积172万亩,粮食年产17亿斤,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烤烟、“三辣”等作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果树生产基地县。富有煤炭、黄金、石墨、花岗岩、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全县下辖10个乡镇、5个街道,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9亿元,同比增长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1812元和13631元,同比分别增长6.2%和9.3%;财政总收入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5.7%。

2.脱贫攻坚工作概况

勃利县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中,先后开展了三次动态调整“回头看”及数据清洗工作,2018年省政府正式批复,勃利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正式摘帽。截止到2019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5户,24157人,已全部脱贫,其中2019年脱贫912户,1311人,人均收入7874.3元,同比增长772.5元,增长10.9%。4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三通三有”,退出贫困村序列。

勃利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工作小组,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号召,县委书记任小组组长,并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主管扶贫工作。2019年全年,全县先后14次召开扶贫领导小组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对帮扶干部重新调整,84个单位4267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乡扶贫,实现帮扶全覆盖。4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实施产业项目55个,带动1452户贫困户增收130万元。县委、县政府投入2268万元解决44个村屯饮水安全问题;投入844万元为贫困户参加医保,为7303人次垫付医药费3240万元,为1.1万人次贫困人口报销住院费3355万元,医疗救助457万元,为2.4万人次支付门诊统筹486万元,为1190人次慢性病、特殊病报销387万元。田润农业、科吉生态、冬颖灵芝合作社成功入围全省电商小康龙江扶贫100强,荣获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县精准脱贫开创新局面。

(二)勃利县脱贫户生产生活现状

1.脱贫户生活改善情况

据扶贫办数据显示,勃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识别阶段收入均低于当年贫困标准,按照《黑龙江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部分贫困户生活水平未达到“两不愁”和“三保障”要求。为此,勃利县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安装自来水,办理低保,“五保”等具体帮扶措施,帮助全县10815户脱贫户、24157人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9年年底超过基本线,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同时,政府通过技术培训,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置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使部分贫困户在各行业找到出路,外出务工的人数也大幅增加,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课题组回收的100份统计调查问卷表明,勃利县脱贫户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没有因贫失学现象,住院花销得到了一定比例的报销,年人均收入均达到脱贫线以上。

2.脱贫户可持续发展面临阻碍

据调查,贫困户在通过精准帮扶后,虽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提升有限,未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改善。其原因主要是个别贫困户家中有重患存在返贫风险;还有贫困户惰性思想强,四肢健全却好吃懒做不愿吃苦。通过扶贫干部的帮扶虽有初步改变,目前生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府帮扶。同时,尽管脱贫户得到了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外出务工人数有所增加,但受到文化、技术、年龄等多方面限制,实现增收困难较多,脱贫后实现富裕的目标仍需继续努力,确保扶贫成果、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当前制约勃利县脱贫户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脱贫户自身条件所限

1.主观上脱贫户脱贫意识淡薄

随着越来越多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脱贫户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调研发现,一些村民对扶贫政策产生心理依赖,存在不愿退、不让退心理,寄希望于低保兜底。一些已经脱贫的家庭,自我努力致富劲头不足,不愿接受“造血”式帮扶,这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最大障碍。在帮扶干部座谈会上,课题组成员了解到,不少贫困户遇到困难会给帮扶人打电话要求慰问、送钱、送生活物资,有时,甚至会嫌弃帮扶人资助的少,没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意愿,完全依赖外部的扶持、救助。还有部分脱贫后没有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在婚丧嫁娶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丧嫁娶事宜结束极易再次加入贫困队伍。

2.客观条件限制脱贫户可持续发展

从勃利县建档立卡户主要致贫原因来看,因病致贫占比60.52%;因残致贫占比8.41%;因学致贫占比1.14%;因缺资占比4.77%:因缺技术致贫占比3.07%;因缺劳动力致贫占比4.86%。致贫原因的差异,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阻碍也不同。因病致贫的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享受的保险政策并不能解决大额看病花销,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因残致贫的通过领取补贴和较低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只能基本达到脱贫标准;因学致贫的在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后,虽然家庭负担得到一定程度减轻,由于农村教学质量有限致使教育扶贫还不能更好发挥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作用;缺技术致贫的文化程度有限、知识储备少、抗风险能力低。缺劳动力致贫的不能自己搞生产创造收入,仅靠政府低保维持基本生活;缺资金致贫的因资源有限,发展家庭种养殖、初加工同样会遇到天灾及市场的影响,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社会力量带动能力薄弱

1.社会力量助推产业带贫能力偏弱

产业抚贫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调研中发现,产业扶贫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而多数贫困户不能适应市场波动,无法面对市场风险,致使产业扶贫项目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勃利县的产业扶贫覆盖面小,产业项目单一、个别贫困户缺少产业项目带动。以勃利镇为例,全镇20个村受镇村资金投入能力限制,产业扶贫项目只有三个。福利村带动贫困户的产业项目只有庭院经济1项养殖大鹅,贫困户产业项目收益较低,鞏固提升脱贫质量还缺少可靠保障。福利村3户贫困户、仁兴村1户贫困户没有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两一方面,产业指导员作用发挥不好。课题组实地走访20户贫困户中,勃利县仁兴村2户贫困户不知道本村产业指导员是谁,占走访贫困户数量的10%。走访还发现,贫困户反映没有指导员到家指导。

2.社会力量与脱贫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国家六部委《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并指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只有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进一步强化社会带动力量。从勃利本地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协议,利益联结不稳。表现为:一是贫困户由于观念意识落而排斥产业扶贫;二是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带动贫困户,这些情况导致了产业扶贫工作的目标发生偏离,脱贫户可持续发展逐步致富难以落实。

(三)扶贫工作存在短板

1.政府对脱贫户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当前,精准脱贫进入关键阶段,各地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脱贫户稳固脱贫、不再返贫。而脱贫不脱政策也只是让脱贫户脱贫后同样享受帮扶措施,这并没有将脱贫户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并以这个新群体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20户贫困户,发现福利村4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单一,占走访贫困户的20%,只是走访、慰问、送鸡雏鹅雏等,缺少个性化帮扶措施。有的帮扶单位轮换衔接不好,帮扶上还缺少招法,没有结合实际一户一策进行帮扶,而是简单的采取统一模式。还存在为了让贫困户如期脱贫,给贫困户谋划了一些尽管见效快但不能图长远的脱贫措施,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政府对于脱贫户可持续发展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当前勃利县参与扶贫工作的单位仅局限在学校、银行、医院等政府管辖内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本土企业。一方面,这些本土小企业以及合作社也只能提供一些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这只能帮助其脱贫,无法为其脱贫后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各部门联动机制存在不足。如帮扶单位政策的制定者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干部,不直接参与市场上的生产经营活动,指定的帮扶政策受脱贫户本人的学识经历限制,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现实情况。行业部门制定的帮扶政策针对全县,不针对具体某个乡镇,行业部门、帮扶单位责任人只有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才能使扶贫对策更有针对性,而这一机制正是目前所欠缺的。

三、促进脱贫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固本培元,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

1.注重精神扶贫,强化脱贫户自身奋斗意识

针对我县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坚持双扶原则,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创设扶志扶智载体。采取龙江戏、漫画、墙壁画等形式送戏下乡,营造社会新风气,激发群众发展动力。二是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等形式,宣传脱贫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提振群众脱贫信心。三是广泛深入宣传扶贫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对产业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解析,达到扶贫政策干部熟记、群众熟知、贫困户熟用的效果。四是推进移风易俗。针对婚丧嫁娶、酗酒赌博等不良陋习,发挥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等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形成良好村风民风家风。

2.重视分类引导,改善脱贫户家庭条件

按照致贫原因分类,针对各类群体脱贫后的实际情况,分类引导,着力解决他们的困难。针对因病致贫的脱贫户,完善扶持医保政策、提升报销比例,解决医疗开销大的后顾之忧;对于因残致贫的因情施策,组织他们从事力所能及又有特色的工作,如盲人按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工作队等,既体现价值又提高收入;针对因学致贫的在保证资金投入、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行奖学金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针对缺技术致贫脱贫户,要提供相对高端的技术指导,为他们提供机械化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抗天灾、抗风险的同时增加收入来源。

(二)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培育特色扶贫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培育具有本地特色扶贫支柱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有效举措。一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发展。在加大产业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为原则,紧紧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产业规划,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二要用现代科技促进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先进种养技术的推广、普及运用。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帮助贫困户提高运用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能力。三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扶贫产业,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避免“增产不增收”,切实提高产业扶贫效益,突出产业带贫,保证持续增收。四要发挥充分发挥产业指导员作用,强化产业扶贫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