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践行的思考与探索
2020-10-20史永杰
史永杰
摘 要:进入小学,面对陌生的知识、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学生难免会手足无措、感到畏惧。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83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理能力,一旦进入新的环境,难免会有些不适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校园学习环境当中。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人际关系、行为习惯、身体发育等,教师要有效地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实施相应的辅导对策,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
一、加强专业指导,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团体辅导
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心理知识教学,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发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他人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通过集体心理为媒介进行发展的,所以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集体的心理素质。通过多种手段来营造班集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建立良好且平等的人际关系[1]。
(二)心理辅导室
现在人们对于心理方面的疾病认识不够多,这就造成有些学生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跟家长和教师说,更有一些学生在向他人诉说苦恼后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就不愿意再开口说了。而且,很多学生由于害羞、胆子小、内向等原因不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广而告之,所以,在学校成立一个心理辅导室非常必要。专业的器材,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环境进行布置,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能够放松情绪,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告知专业的教师,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2]。
(三)个别案例研究
有些时候学生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发现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引导,作为个别案例记录下来。经过认真分析并归类,就会知道学生在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在进行心理教育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表情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问题,给出正确的引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3]。
(四)制定心理评测表
小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大多不愿意告诉他人。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观念影响,学生感觉教师太过威严而惧怕教师,自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事;从学生方面来看,小学生保守秘密观念淡薄,很容易将别人的私事说出来,对其自尊心造成影响,所以一般不会和他人说私密的事情;从家长方面来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看重成绩,导致双方很少交流,孩子自然也不愿意向家长吐露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再通过具有隐秘性、有效性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制定心理测评表就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心理问卷的填写,了解学生心里的苦衷。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监督,保护学生的隐私。通过测评,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
二、加强自主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鼓励参与活动,与社会产生交集
小学生一天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家里就是学校,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存在人际交往问题。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十分独特,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教师在抓好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同时学会分析并评价自己,逐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其中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4]。
(二)指导心理调节方法,纠正不良情绪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解决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外,还要教给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调节方法有注意力轉移法、深呼吸法、发泄法等。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在紧张时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通过做另一件事情或者想另一件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再那么紧张;在感到难过时就可以采取发泄法,通过体育锻炼或者是找一个不会打扰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感到害怕时,就可以采取深呼吸法,让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学生在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后,碰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该怎么办,就不会出现消极心理积郁从而出现心理疾病的情况[5]。
(三)建立互助组织,获得帮助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互助组织,引导学生在发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这个互助组织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让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想倾诉都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在家里可以寻求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帮助,在学校可以寻求教师以及同伴的帮助,在社会上可以寻求心理组织的帮助,这样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三、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在家里,家长要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生在学校受到批评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对家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及时联系,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化,从而明确如何去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6]。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心理构建很大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另一部分则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小学生所接触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教学手段来减小外界环境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但是,随着学生逐渐步入社会,教师的心理教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弱化,导致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时家庭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教师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观念引导。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明白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学校的心理教育大部分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开展,而家庭教育采取的是一对一或是二对一的方式,何况家长更了解孩子平时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家长和学校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家长通过学习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发挥家庭和学校两大环境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提升心理教育的普及度和效果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家校合作,双方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家长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慎重处理家庭问题
很多父母对于心理学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刻,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的方式来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度,并了解对孩子过分严厉和过分宠溺都是不对的。教师和家长也要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地进行沟通,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当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时,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给予特别关注。教师对家长的问题要及时回复,并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家庭问题的处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在家庭中,家长要及时处理父母之间或者亲戚之间出现的问题,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形成健康快乐的心理。
(三)建立家校联系合作机制
家校合作中,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和家长是参与者。为了保证家校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家长和教师要联合制定一个家校联系合作机制。机制内容可以由活动和线上分享等方面构成,以心理健康为主题举办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确定每个月活动举行的时间段。通过建立活动机制,增进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并通过活动保持家长和学校稳固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家长群,在里面分享一些有关教育方法和管理措施的内容,让大家取长补短,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要明确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与家长合作的观念,从专业角度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也要积极参加家长会,以家长手册、家校通等形式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理健康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总而言之,小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时,受到家长的期盼、学习的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目前,由于这样那样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做好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慧霞.在农村小学有效开展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策略[J].学周刊,2019(35):171.
[2]柳育荣.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矫正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J].学周刊,2019(35):172.
[3]戴咏芳,郭楠.做有温度的教育——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J].江苏教育,2019(80):22.
[4]余容.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9):163.
[5]吳灯,杨旭红.幸福成长课: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7):39.
[6]方姣,孙莹,陶芳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J].中国学校卫生,2019(9):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