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运用人际传播原理进行更有效的传播

2020-10-20毛家鑫

传媒论坛 2020年21期
关键词:奇葩说大众传播

毛家鑫

摘 要: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途径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自由环境之下,多屏互动的平台交流为新媒体节目提供了创新型保障,辩论演讲、脱口秀等语言类节目已然成为各类节目形式中的王牌,《奇葩说》独树一帜的风格在当今社会开始让受众启发思想、善于思考、尽力表达,娱乐之余在话语样态中去找寻人际传播的规律,本文以《奇葩说》为例,分析新网络媒体下,如何运用人际传播的话语技巧增强传播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奇葩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1-00-02

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今社会每一个独立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依据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社会层级的差距有所不同。国人思想能力的转变从有想法到开始表达想法,再到如何运用技巧增强表达效果。而在新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各类节目中都在潜移默化的训练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独立个体。

一、口语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异同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指的是传播者(说话者)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义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副语言)向受传者(听话者)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1]。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1]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在網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语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

人际传播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种类途径错综复杂,当一群人经由一定的传播工具(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时,这种传播过程我们称之为“大众传播”[2]。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交流信息的过程,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在大众传播的背景下,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或间接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社会活动称其为人际传播。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动作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后者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都囊括了大众传播方式下的人际传播途径。小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最主要区别在于传播模型的差异,组织传播有主动领导者、发布者和接收方,流程和模式相对规范固定,相比较小团体传播人数不固定,接收双方相互转化,传播时空目的不明确。

二、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优势

人际传播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又可以说是媒介传播是一种符号活动。[2]施拉姆认为,对于人际传播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的定义,好像两个人由于一些共同的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符号聚集在一起。罗斯格兰特更加强调了人际传播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之上的直接沟通。哈特利认为,人际传播是一个个体向另外一个个体进行传播,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反映个体的特征性,而且也反映了相互之间的社会角色和关系。结合各方学者对于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的观点来看,节目的每一个论辩选手,只要画面中传播信息的人数量为一,那么他与其他的每一个受众个体以及在观看节目时屏幕背后的“我”即二级或多级隐藏受众之间的关系都可被称作为基础性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基本,也是其他类型传播如小团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形式的前提条件。

在人际传播中提升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传达与接收效率,能更好地体现人际传播的规律特点。下面笔者将借以《奇葩说》第六季进行阐述。

(一)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除面对面传播之外,运用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多或少的提升传播效率的方式渠道是存在的,而在新媒体发展繁荣的今天,作为多终端跨屏传播的受益者,我们可以选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来选择接受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的拓宽为人际传播带来了更大优势。

在节目中,辩手在论述观点时,每一个现场观众,只要接收到辩手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所表达的内容,无论是否有所回应,单方向的人际传播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作为现场观众接收到了传播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传播者是在舞台中央发言的辩手、传播途径渠道是现场、受众是现场的观众。节目录制之后,在电脑、手机、IPad等其他屏幕看到节目时,接收信息的效果并没有现场观众亲眼所见的效果真实,但同样成为第二次人际传播的接受者,只是传播渠道是多屏终端,随后在屏幕上显示的弹幕内容,赛后的投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话题讨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人际传播回路。

(二)传递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复杂

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简单的话语沟通,在广义内容定义上认定传播者所发出的副语言包括肢体动作、表情、微表情等都属于传人际传播的信息,不同的副语言配合说话者的讲述内容在不同的受众眼里产生的多种接收效果。

在《奇葩说》的节目中,经常会看到赛前讨论和赛后总结的蒙太奇片段,为增强节目效果,运用很多强化节目形式的手段。比如在赛前讨论中,组内导师及成员会根据辩手选择输出的内容给予一定的在表达形式上的建议,也就是根据所讲述内容进行预期效果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方式或情绪激昂、或催人泪下,存在一定的“演”的成分,而这些环节,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副语言来帮助的所叙内容在受众脑中形成画面,以达到我们预期设定的效果。

(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人际传播中,当传播者开始传播内容的一刻,就已经开始进行接收反馈的环节,受众的反馈不单存在于传播者的表达内容完全结束之后,而是同步进行。我们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会根据受众接收时的效率和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双向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达到最大效率。

在语言类节目中,这类以信息传递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节目,传播者都需要借助受众的反馈进行传播策略上的调整。《奇葩说》节目中实时的走票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的人刚开始张嘴说话就赢得票数,有的人陈述观点直到结束,反方却涨了票数,而在此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辩手会根据票数的走动以及现场观众的笑声、嘘声调整演讲状态,观众面无表情、满面疑惑或捧腹大笑都是及时性的回馈。对于演讲者来说,把握住及时反馈才能促进人际传播的生成效果。

(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各抒己见也是在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体现,非制度化意味着我们对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没有特定的要求,即开即停。节目中的选手之间出谋划策,观众的探讨交流都是人际传播,只是这种方式更加随意,传播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都不固定。

三、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局限

(一)发出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在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总有一些转瞬即逝的语言不能够及时被我们捕捉,因为内容的缺失导致我们在语言传播的途径中丧失了一定的信息,对传播者的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解。新入信息的覆盖会使我们之前接收信息受损和遗忘。打乱了大脑中原有的思维排序,所以人际传播在输出过程中也会存在相应的局限性。

节目中,或许会有人因为走神儿、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存在而忽略的讲话人的讲述内容。而在节目中之所以团队和辩手更加强调自身的出场顺序,就是因为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会有遗忘,对于新信息的接收会对旧信息进行覆盖,也就是为什么后出场的人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在投票过程中对于选手的评价也会产生随即而来的变化。

(二)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人际传播中,当说话人乙对听话人丙转述刚才说话人甲的话语内容时,极少数经过训练的人才能完整的复述所接收到的内容(不包括短对话原句重复的形式),大多数人会存在信息丢失的情况,不能全部将涉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转述形成符合自身说话逻辑和表达习惯的语言样态完整表达。

在节目中,“奇葩”二字的内涵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新奇、创新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未被理解的情况之下,只限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当组内进行讨论头脑风暴和顶层设计出谋划策时,辩手尽量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随后对他人发言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记忆时,讲述那些便于理解的观点,否则大量信息的堆叠将会产生面目皆非的结果。

四、如何运用技巧强化传播内容输出

(一)面对面传播时改变形式或使用符号

口语、副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方式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传播效果,《奇葩说》至今已经进行到第六季,当“奇葩”说成为大众声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档语言竞技节目已然成为观众的焦点,在符合“真、善、美”的大众审美标准的同时来彰显辩手各自的性格特征。很多内心所想不能在自身达到即刻满足时,在不同性格类型的辩手中可以得到。我们经常幻想,某一句话换做我说我应该如何表达,表达之余什么样的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现我的能力和品位。表达时的语气、收尾时的动作、互动时的眼神、交流过程的手势、服装修饰、发型配饰、表达时的相对站位、手中的道具等等各个形式,而这些看似花哨的形式都在真切的强化辩手的表达效果,或许夸张怪异,或者风格别样,都为在人际传播中的传播效果增光添彩。

(二)生活经验的不同

对于接受差异观点进行探讨时,总希望听到专家学者的官方或客观的高度总结概括评价,在生活经验和文化内涵产生差距时,更希望得到站在一定高度层面的建议和说服。因此,节目组在每一季都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例如情感专家蔡康永,经济学家薛兆丰,作家李诞、国内知名主持人何炅、张泉灵、马东等人。这些人物无不是生活阅历丰富,处世多年并具有文化高度的人。当我们想要提高传播效率,让自身成为一个“可信度”高的人,生活经历的差异会让我们提升自身的眼界,使人信服从而提高传播效率。

(三)传播途径的制约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表达的信息同样会根据传播途径相应折损。交代事情时,通常会说“一时半会儿,电话里说不清楚”,沟通情感时会说“等会儿我们见面聊!”不同传播途径会带来信息传递上的增益效果。面对面交流是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传播方式。

《奇葩说》节目之所以选择公众演讲的交流形式,一定层面上基于人际传播的面对面传播效果。赛后的话题讨论看似让隐藏受众加入和平台一起讨论的情景,实则是在提升节目的热度。[3]场外受众没有办法参与到现场的思维讨论之中,只能用后期交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论点论据不能及时地被其他人所知晓,在传播途径上,场下观众的传播效果已然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选择人际传播的方式时,面对面的交流状态是信息传递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

五、结语

在《奇葩说》的节目中,笔者尽力在以传播学人际传播的角度分析如何用相应的话语技巧增强我们的信息传递效果,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建了社会信息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范化延伸,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基础,并不能单一判断谁的功能效力更大,只能说两者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说服能力更强,同时人际传播是大眾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大众媒体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也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态。

参考文献:

[1]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15-3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74,98-106.

[3]邱世杰.新媒体节目口语传播特点探析——以《奇葩说》为例[J]. 2019(07).

猜你喜欢

奇葩说大众传播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