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诗情画意比较
2020-10-20赵娇
赵娇
摘要:山水风景画既是自然的呈现,也是画家的心境之物。《踏歌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俩幅作品都是以景寓情。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都讲究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其中具有许多默契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活背景与文化传统都不同,中西方山水风景画家在处理方式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思维差异,具体表现在时代背景、绘画风格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相同之处与差异特点都可以从马远的《踏歌图》和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中得到印证和启发。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成个性的“诗意化”表达特色。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踏歌图;巴比松画派;孟特芳丹的回忆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40-01
一、前言
《踏歌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是中西方俩位大师的绘画作品,俩幅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不同的“诗意化”表达方式。
二、《踏歌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的创作时间
世称“马一角,夏半边”中的马远,他的《踏歌图》创作于南宋大约1160年左右。枫丹白露画派的代表画家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创作于1860年前后。在创作时间上《踏歌图》早于《孟特芳丹的回忆》大约700年。
三、《踏歌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的创作背景
因为绘画理念和绘画材质的不同,东西方绘画在审美取向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别,但在创作背景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宋山水画相对于北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背后有着很多的原因和背景。南宋时期全面继承此前院体画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社会氛围浓厚,创作群体广泛,产生了具有画史意义的院体画新形态、新要素。从总的风格上来讲山水画有稠密走向简练,由浓重走向平淡。
《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法国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柯罗的作品。画面美丽的像一首抒情诗,具有优美不粗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将激情融入到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崇尚“面对自然,对景写生”,以对自然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艺术激情的源泉。
两者都是对当下的生活状态的不满,从而寻求着“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踏歌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的“诗意化”表达
(一)《踏歌图》
画面运用渲染的手法,逐渐淡化为隐约的烟岚雾雨,并通过特殊笔法把观赏者的吸引力引向旷远的空间,勾起人们的无限联想。
山水画的绘画艺术讲究“画中有诗”,就是今天人们经常看到的情况:绘画作品中常常附以诗歌题跋。这样做,一方面使书法和绘画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相配合呼应;另一方面也借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衬托画面上的画情诗意。
马远的这幅《踏歌图》,构图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挺拔的险峰、远处有隐约可见的城市,中间以雨雾相隔,下半部分是近处的风景,描绘的是村民踏歌回来的景象。作者使用大斧劈皱,用墨大胆,对比强烈。用笔刚健而有力,笔锋显露。《踏歌图》左上题有五言绝句:
宿雨清畿甸,朝阳酒帝城。
丰年人乐业,烧上踏歌行。
(二)《孟特芳丹的回忆》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客观认识,更有诗意的倾向,这幅作品即是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也是幻想,以时间的诗意超过了空间的结构,引人维系于浮想之中,并带有装饰意味。他的银灰色的抒情风景是从1850年开始,柯罗的风景画强烈的倾向幻想的诗意气氛。《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著名的银灰色调中的典型作品,画中草地和树枝上会闪烁点点银色,如同一首淡泊的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对色调的把握离不开画家多年的绘画经验的积累,更离不开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多进行实际操作,深入思考,总结方法,保持对色彩的感觉,才能在画面中表现出整体而又舒适的色调。画面中柔和的色彩变幻极为精巧,让这幅画看上去散发着淡淡的光晕。画面中丰富的色彩的衔接有那么柔和,模糊的色彩不尽没让人觉得不适,反而给人一种朦胧的惬意。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两幅作品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的历史、人文、观念的不同,从而形成的不同的美学观念。在绘画艺术中,一切造型都是作者心境的反映。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块面和结构等感性符号在画面上进行表达,体现了他们对待自然的不同感知,以及在画面中体现构想的精神家园,是对理想中的自然的描绘,赋有诗意化。因此,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中西方艺术信息互通的今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应该闭门造车,也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捧西化,而应该在中西方山水风景绘画艺术之间架起新的纽带。我们不仅要在现代山水风景画创作中吸收西方风景画的精华,注重自然逼真的空间和科学的形体构造等写实表现方法,也要在中国现代油画风景创作中融入相对抽象的形式,彰显浓厚强烈的中国情趣和别具一格的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