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0-10-20姚明站庄武美

化学教与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姚明站 庄武美

摘要: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追求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性、实践性、迁移性和个体化的基本特性,开发STEM项目方案,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究性问题驱动以及在真实情景中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STEM教育理念;跨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08-0013-03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20.08.004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当前学校和教师的核心任务。

一、课程价值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性,才能运用相应的规律和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可整合性,即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的相互统摄和融合性,不能相互割裂;强实践性,即学生个体的自觉行动力,也就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可迁移性,即培育而成的核心素养,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广泛发挥作用;具个体化,即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核心素养,必具有个性化特征,在不同学生身上差异明显。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简写,以培养具有全面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立足学习过程、多技术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式教育,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式教育[1]。STEM教育具有跨学科融合、任务驱动、情境与协作三大核心理念。两者在理念上锲合度很高,而我校的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正是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项目,甚至还有艺术、历史、文化等的融合,为课程基地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提供了理论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逻辑起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并随时根据发展需求改变课程、二次开发课程,课程开发由自发引向自觉和自主的行为,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了构建校本课程的必然追求,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成了构建校本课程的自然追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构建校本课程的最终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的DNA”。可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和课程基地建设以及STEM教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必将是“素养为本”课程改革形势下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课程价值图谱简略表示如图1。

二、课程内容

基于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STEAM教育理念,本着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追求个性特色的需求,我们将校本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体例分为理科分册、人文分册和艺术分册三部分,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具体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见表1。

同时,为了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和前沿性,我校正在与上海景格公司合作開发课程对应的课程教具和STEM项目方案,打造网络课程,搭建网络平台,推出相应课程的PPT、“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奠定基础。

三、课程实施

在“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尽可能置于情境中,用情境作载体,问题作路径,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养。“素养为本”的真实问题任务,应重视问题的产生过程,以真实情境为主,尽量减少单纯学科范畴的问题,将学科知识性问题转向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源,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学科核心素养上。我们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先后进行了翻转课堂、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基于手持技术(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科学探究课、制作微课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课、STEM项目式学习等,模式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了STEM项目式学习(主题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时,自编校本教材只是提供素材资源以供学生阅读或查阅,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设计出STEM项目方案实施教学。STEM项目实施模型如图2所示[2]。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巾“电池的ⅢT作原理”课时设计为例加以说明,见表2(分两课时完成教学)。

教师提供真实问题解决任务,学生抽取认识角度,形成有价值的问题,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活动,在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指导下,教师对课堂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诊断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通过主题教学打通了知识到素养的通道,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对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3],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正是“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7-74

[2]王怀文,张春艳,雷范军,张道年.高中化学主题教学的模型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5):6-10

[3]胡久华,宋晓敏,主题教学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通道[N].中国教育报,2017-7-20(3)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编号1612223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STEM教育理念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基于STEM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以学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让机器人教学更“stem”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