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教材自主阅读栏目 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2020-10-20夏瑞祥

中学生物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社会责任教材

夏瑞祥

摘要 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差异以及教学课时不足等因素限制了教材的充分使用,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物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社会责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之一。教师可以尝试从教材中寻找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精选课后作业、选择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辩论赛辩题、研究性学习选题、渗透生涯教育等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自主阅读栏目,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 教材 自主阅读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研究背景

1.1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内容组织教学,没有任何拓展、延伸的课堂已不多见。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顺序设置的目的和意图。若教师理解不足,在教学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教学误区,如随意删减学生应知应会内容、任意调整授课顺序造成逻辑混乱、价值认识偏离、忽略教材中可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等情况。

1.2 教学课时限制教材的充分使用

教学课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的充分使用。以江苏为例,在学生没有明确再选科目前,生物学科的周课时为2节,加上法定节假日以及学校活动等原因,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没有时间上的保障,所以教材中的科学家访谈、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以及教材中边侧栏的学科交叉等栏目课堂很少涉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都成了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的部分,无法很好地实现编写者设置这些栏目的意图。

1.3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宗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应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教材“主体”之外的学生自主阅读栏目,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自主阅读栏目中的体现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決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具体来讲,社会责任包括:①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②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④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这四个方面在教材中非正文的许多栏目,如科学家访谈、与社会的联系……甚至教材绿色印刷的提醒中均有体现。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忽视的部分却是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

教材中10个栏目、28个内容涉及社会责任第一个部分,也是4个部分涉及最多的,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要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学以致用,“造福人类”。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具体内容等信息见表1。

本册教材以细胞为研究对象,涉及社会责任第二部分的内容只有一个,在第五章第三节“练习与应用”栏目的拓展应用中,“分析农田松土给当地水土保持带来的影响”。学生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能力是检测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反映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教材中有3个内容涉及(表2)。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健康权是学生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中(表3)。

3 如何利用教材自主阅读部分,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3.1 选择合适材料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一节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导入的方式方法往往让教师绞尽脑汁。优秀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串起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成为整节课的亮点。

不少教师从书本外找视频、图片、文字材料作为导入,其实课本中很多栏目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新课导人材料。科学史等内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例如,第二章第四节“生物科学史话”栏目中“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就可以作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这一课时学习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

3.2 精选课后作业

复习巩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巩固的方式除了重读课本、整理笔记、背诵以外,也需要通过一定的作业量来实现。传统的作业注重知识掌握,题型、难度均以考试为依据。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不再局限于考试的题型,联系生活、注重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作业。

例如,第五章第四节“练习与应用”栏目拓展应用第2题: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植物工厂的发展前景的综述性短文;第六章“复习与提高”栏目非选择题第3题:回顾本章首页的小诗,结合本学期生物课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命历程的感悟。这两题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的过程就可以发展社会责任素养。

3.3 遴选合适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辩论赛辩题

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进行分析或展开讨论是国内外常常使用的策略之一。由于课时、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中开展分析和讨论不太现实,但是教师可利用课后的时间,并结合一些活动同时开展,如辩论赛。

2019年南京市高中生五四辩论赛中首轮比赛的辩题是“基因编辑技术应不應当被推广”。这样的辩题不仅需要辩手们的辩论技巧,也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教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遴选合适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如“克隆技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否有必要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否赞成人工合成病毒”等。

生物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提供适当的生物学议题供选择,指导学生搜集、学习生物学前沿技术知识,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辩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重社会道德、伦理方面论据的搜集,以科学的世界观探讨辩题,从而使学生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

3.4 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相关栏目中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高考改革方案确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其中一参考指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中评价内容的第五个方面是社会实践,重点是学生修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情况与代表成果。

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课题。往往是限制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人数多,学校无法做到列出课题让学生选择。教师从教材中寻找研究课题不仅可以解决选题问题,在保证选题的方向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教材。例如,教材中第五章第三节“练习与应用”栏目中“分析农田松土给当地水土保持带来的影响”,既结合了本地资源,又和所学知识相关联,开展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形成生态意识,发展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3.5 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涯教育,指导选科和职业生涯规划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有4个内容涉及职业,分别是“科学家访谈: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一席谈”、第六章第二节“想象空间:试想没有职业分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第三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病理科医师”以及第六章第二节“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是否愿意从事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蔬菜、瓜果和花卉方面的工作”。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学生在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学校生涯教育尚未系统化普及,那么各学科教学过程的生涯知识渗透就很关键。教学时,教师关注教材的这四个方面,关注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涯意识,便于学生了解职业分工,从而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选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社会责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