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多元化与技术创新
2020-10-20姚俊丽
邢 斐,姚俊丽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企业集团作为由单个独立法律实体组织起来的特殊组织形式,已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尽管学者们肯定了企业集团在新兴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并从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现金持有、投资效率、企业创新等视角考察了集团属性对成员企业的作用[1-6],但这些研究较少深入到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特征的层面进行分析。关于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特征的文献,已有少量研究从实证上探讨了集团多元化对公司绩效或价值的影响[7-8],却并没有探讨集团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的效果。基于现有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进一步回答以下问题:既然现有文献研究了集团属性对企业创新有影响,那么集团的不同组织特征(集团多元化特征)对成员企业的创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集团多元化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那么其内在机制又是什么?另外,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集团在形成路径、与政府的关系、面临的融资约束和外部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这是否会造成企业集团及其多元化对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为此,本文拟探讨企业集团及其多元化对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及其内在作用机理。
本文的研究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做出贡献:鉴于现有文献主要回答了集团属性对成员企业产生的经济后果,而未从集团整体特征的角度深入分析集团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熵指数来探究集团多元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能够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企业集团与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助于为企业集团如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进而助力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企业集团与企业创新
Khanna等[9]认为企业集团可以看作是在新兴市场中不完善制度环境的一种组织反映。在人才、技术都比较欠缺的新兴经济体中,集团可以充当培养人才的孵化器、开发有效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替代发达经济体中的某些功能来促进创新[10]。在人才方面,企业集团可以为附属企业管理层提供内部人才市场[9],而内部人才市场的存在既减轻了新兴市场中外部人才市场不足的问题又使得内部晋升成为对成员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弥补了传统薪酬激励模式的失效。且就集团来说,其替代外部市场的作用之一就是管理人才[11],企业集团可以利用比一般投资者更加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去监督管理层,从而减轻管理层代理问题[2]。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治理结构的有效发挥来提升企业创新。
创新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更需要资金支持前期的研发投入,由于研发有着风险大、周期长而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很难将其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融资,而集团成员可以将集团的品牌和声誉作为一种新兴市场中欠缺的担保进行融资[12]。企业集团中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把资金通过内部市场的配置及时提供给优质的但缺乏资金的研发项目。而且对于外部融资约束,附属于集团的企业相较于独立企业也能获得更多、更长期的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进行研发所需的财务资源[13]。
因此,基于集团治理优势和财务价值观可以提出假设Ha:附属于集团企业相比独立公司将会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1.2 集团多元化与企业创新
不同集团内部结构和组织安排存在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组织特征就是集团多元化的程度。现有多元化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体企业的产品多元化,而在集团层面的行业多元化是否影响成员企业创新?Khanna等[9]指出,集团多元化能够使企业集团更好的应对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Hsieh等[14]对台湾企业集团的研究发现,多元化及家族关系正向影响企业创新。
在多元化研究领域,其中一个视角就是多元能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Montgomery等[15]用Beta系数衡量企业系统风险发现相比于其他多元化类型的企业,经营非相关多元化有着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姜付秀等[16]发现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能降低企业收益的波动程度等。而这些研究都是对独立企业进行分析探讨的。从集团层面的多元化来看,虽然附属企业经营业务大多是非相关的,但从企业个体来看主要是经营单一或相关多元化业务,因此,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可以在集团层面形成范围经济,还可以减少独立企业经营非相关多元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避免过度投资、经理人能力等问题[7]。所以,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有着避害取其优的组织特征,通过降低成员企业经营的风险[9],特别是财务风险进而使成员企业能够持续地进行研发投资来提升创新能力。
尽管现有文献已经提出研发溢出是独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负面效应,但从企业集团层面来看,这个缺点不仅可以被弱化还有可能成为企业集团内部中独有的优势。企业集团将知识溢出效应限于集团内部,不仅减小了研发成果被外部竞争企业所模仿的风险,也使得其在企业集团中成为研发投入向创新成果的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生在集团内部的知识溢出,通过集团内部化方式获得了一种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共享促进了成员企业创新。因此,企业集团多元化不仅可以减少独立企业进行多元化所带来的负面成本,还可利用整个集团内部的知识存池,来支持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17]。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b:集团多元化对企业成员创新有促进作用。
处于经济转轨的中国,任何经济问题的探讨都可能会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企业集团及其多元化也不例外。从集团属性来看,国有企业集团的形成与政府的倡导、扶持和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18],政府可能通过给予国有企业集团优惠信贷来支持其发展而民营企业集团却没有这种直接的优势。因此,国有企业集团在受到政府、银行的青睐下,显著放大了企业集团本身的优势,进而相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附属于国有企业集团更能促进企业创新。而从集团多元化角度来看,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集团在多行业投资的目的不尽相同,政府指导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往往由以往的行业监管机构改制而成,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形成航母型集团(在2001年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等政府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提到)却并没有有效利用集团多元化的独特优势,因此其多元化扩张能否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得而知。本文从搜集数据中发现国有企业集团的控制链都比较长,这势必会影响到实际控制人对各个成员的监管和资源分配,多元化战略很可能被管理层所利用,成为管理层构建“企业帝国”,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19],而且国有企业集团由于资金获得较为容易,在经营多个行业时资金运用率上相对于民营企业集团可能较低。因此,国有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扩张战略可能只是注重集团的发展规模,在资源利用率较为低下的情形下,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相对民营企业来说可能会减弱。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c:相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国有企业集团更能促进企业创新,但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多元化提升其成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要强于国有企业集团多元化的效果。
2 样本选择、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2.1 样本选择
本文使用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6—2016年共11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样本。着眼于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首先剔除了ST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其次删除了样本缺失的样本观测值,最后,对除虚拟变量以外的所有连续变量进行首尾各1%的winsorize处理,以剔除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最终得到2 062个企业的12 579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使用的数据,除企业集团和集团多样化指标是作者手工整理、计算得出,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CSMAR)、万德(Wind)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
2.2 变量定义
(1)创新指标:由于本文拟研究企业总体的创新活动,且相比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更能直接地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20],因此本文以样本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专利总申请量作为企业创新的衡量指标[21],并将研发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且将能更好地代表企业创新水准的发明专利作为企业创新的辅助衡量指标。此外,本文在实证过程中依据通常做法,对专利数据加1后取自然对数。
(2)企业集团(Group):本文关于上市公司是否附属于企业集团的数据,借鉴Claessens等[22]采用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股权控制链信息图及最终控制人信息,通过手工识别来鉴定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是否属于同一经济主体。若两家及以上上市公司同属于一个经济主体控制,就认定为这些上市公司为企业集团,否则为独立企业。本文根据最终控制人的信息来区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最终控制人为各级政府及附属机关(比如国资委),公司产权性质定义为国有企业。
(3)集团多元化(Diversity):借鉴Hsieh等[14]采用的方法,利用熵指数计算多元化程度:
本文首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CI前两位代码对企业集团的产业部门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出企业集团中每个行业的相应的销售额。其中n代表这个集团中经营的行业个数,为各行业的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比值,多元化系数Diversity越大,表示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程度越高。
(4)控制变量:参考现有研究关于企业创新的文献,本文采用以下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Size),采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2)总资产净收益率(ROA),采用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3)公司杠杆率(Lev),采用资产负债率即期末总资产除以总负债来度量。4)公司年龄(Age),采用公司已经经营的年限来度量。5)研发投入比例(RDRat),采为RD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值。6)流动比率(Current),采用为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除此之外,本文还控制了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各变量的详细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下表1和表2。
表1 变量定义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实证结果
3.1 企业集团与企业创新
为考察企业集团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采用了如下检验模型:
表3 企业集团与企业创新
表3提供的是假设Ha的检验结果。第(1)栏是以申请专利总量来衡量创新,第(2)栏是以发明专利来衡量创新,从回归结果来看,两者的系数都显著为正且发明专利的系数要大于申请专利总量。说明相比于独立企业来说,附属于集团的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更强,且企业集团更有利于“实质性”创新。
控制变量的系数表明企业规模越大、研发投入比例越高、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好,流动性的系数为负表明一定程度上营运资本在企业创新起到了平滑作用。
3.2 企业集团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稳健性分析
考虑到企业集团的形成可能不是一个随机过程,而存在着自我选择行为[9]。为此为了更稳健地考察企业集团对创新的贡献,本文接下来用Heckman两步法来考虑选择误差。第一阶段,构建选择模型,利用probit模型来估计若干影响因素对Group的影响,同时构造Inverse Mills Ratio参数Lambda。参考潘红波等[13]的做法,在第一阶段回归中加入了市场化指数、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率、盈利能力、公司成长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行业和年度哑变量。在第二阶段,将Lambda参数作为一个额外的解释变量添加到前文的基准影响模型中进行估计,以修正选择性偏误。
表4 稳健性分析
从表4回归结果来看,Lambda系数十分显著,证明确实存在样本选择问题。而在对该问题进行矫正之后,企业集团仍显著提高了企业专利申请总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这意味着企业集团确实能够促进企业创新。
3.3 企业集团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内生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企业集团对创新的影响,本文采用PSM检验了企业集团的内生性影响,将属于企业集团为处理组,独立企业为对照组进行倾向得分匹配,然后检验了其平稳性,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标准化平均差异已非常接近,所有控制变量的不平衡性均显著降低。从最后一列的方差比来看,虽然两组控制变量的方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更关心控制变量的平均值的平衡性,说明通过PSM匹配之后,企业集团与独立企业的特征差异得到较大程度的消除。随后进行回归检验,企业集团的估计系数仍在1%水平下显著,进一步说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结果见下表5。
表5 内生性检验
3.4 集团多元化与企业创新
为检验假Hb即企业集团的组织特征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表6 集团多元化与企业创新
表6 (续)
3.5 集团多元化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采用集团多元化不同的衡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肖星等[7]采用的集团多元化比率,即“集团上公司的行业总数”除以该集团拥有的上市公司的行业总数,比率越大表明该集团这个层面涉及的行业越多,该变量标识为Div_ratio,表7报告了该检验结果,从回归结果来看,在采用不同的指标衡量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时,集团多元化仍能显著提高成员企业的创新能力。
表7 稳健性检验
3.6 集团多元化促进成员企业创新的机制检验
现有文献已说明了企业多元化的目的为了分散风险,但在企业集团层面是否也是如此?由于集团多元化涉及多个行业,相比独立企业这种分散风险能力在集团中显得更为突出,特别是财务风险,那么,集团多元化提高企业创新,财务风险的减少是否是其中介效应?由此,借鉴温忠麟等[23]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步骤为:(1)检验自变量(集团多元化)对因变量(企业创新)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则进行第(2)步,否则停止检验(此步骤在前面已经检验并具有显著影响)。(2)单独检验自变量(多元化)与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中介变量(财务风险)与因变量(企业创新)的回归系数是否都显著,如果两个系数都显著,则意味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实现的,则进入步骤(3),如果至少有一个不显著,由于该检验的功效较低,所以还不能下结论,进行第(4)步检验。(3)在加入中介变量后,如果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系数都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系数不再显著则中介变量为完全中介效应。(4)进行Sobel(1982)检验,如果Sobel检验显著,则意味着中介变量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否则不存在中介效应,检验结束。指标选取中,本文采用Mackie-Mason修正后的AitmanZ值测度企业财务风险,其计算公式如下:Z=(3.3×息税前利润+1.0×销售收入+1.2×营运资金+1.4×留存收益)/总资产[24]。选取该指标是因为可以避免股票市场指标对财务风险测度可靠性的干扰,其更适用于评价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财务风险,并建立以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第一个模型是自变量对中介效应的检验,Z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代理指标,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潜在可能性越小,财务风险也相应越小,Growth为企业的成长性,Cash为企业的现金持有,其他变量与前文一致;第二个模型为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创新的检验;第3个模型为加入中介变量后,自变量(集团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分散财务风险机制
表8的回归结果中,第(1)列是集团多元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可以看出集团多元化显著降低了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第(2)、(3)列是企业财务风险对其创新的影响,可以得出企业财务风险越小,创新能力越强。第(4)、(5)列是同时加入集团多元化和中介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创新的结果,两者都有显著性的影响,说明集团多元化提高成员企业创新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来实现的,即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对集团多元化影响企业创新有着中介效应。
集团层面的多元化相较于独立企业多元化好处在于集团不仅将这种溢出效应局限于集团内部,还使得其在企业集团中成为研发投入转化为成果的催化剂,为了验证知识溢出是否是集团多元化对创新影响的中介效应,本文从专利外溢的视角出发,同样采用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实证检验。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oth_Apply(oth_Iapply)是企业集团内除了本公司以外其他成员的申请专利数量/发明专利之和,代表集团间的知识溢出,其他变量与前文一致,表9报告了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表9 知识溢出机制检验
表9 (续)
从表9的第(1)、(2)列回归结果来看集团多元化能够显著促进成员间的知识溢出进而供成员企业间共享,从第(3)、(4)列来看集团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显著提高了成员企业的创新。第(5)、(6)列加入中介变量后,集团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下降,说明了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集团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实现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为了更精确的判断知识溢出的中介效应,本文进一步进行了Sobel检验,结果显示集团多元化对知识溢出的t值分别为(oth_Apply/oth_Iapply)65.85、59.45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集团多元化确实可以通过促进集团成员间的知识溢出带来的共享,对企业创新发挥正向间接作用。
3.7 产权性质分析
为探讨产权性质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集团属性和集团多元化对创新的影响时分别将样本分为国有和民营企业集团,实证结果表10所示。
表10 产权性质分析
表10是对本文第3个研究假设的实证结果,其中前四列为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集团对创新的结果,后四列为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结果。可以看到在集团属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中,无论是申请专利还是发明专利,民营企业集团创新能力都弱于国有企业集团。而在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提升中,民营企业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创新的影响都要强于国有企业集团多元化。由此可以说明虽然附属于民营企业集团没有国有企业集团创新能力强,但通过集团的多元化却增强了成员企业的创新能能力,而这种多元化效果在国有企业集团中则较弱,即国有企业集团多元化对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达到与民营企业集团多元化相同的效用。本文的第三个假设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
4 结论
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了企业集团及其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成员公司相比独立公司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而集团多元化则能通过分散成员企业财务风险和共享集团内部的知识溢出进一步提升成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次,企业集团及其多元化对创新的影响均存在着所有制差异,尽管民营企业集团的创新能力不及国有企业集团,但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多元化提升其成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则显著强于国有企业集团,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集团可能主要注重集团的发展规模且存在着由于控制链较长而导致实际控制人对成员企业监督和管理的问题进而影响集团所提供的资源利用率,从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未达到与民营企业集团同样的效果。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集团层面的多元化让专业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共存成为可能,成员企业在进行专业发展的同时在集团层面就构成了多元化,由此不仅可以共享多元化资源,又可以规避单一企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代理问题以及知识外溢的负面影响。特别地,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可以发挥集团多元化的效用而对国有企业集团则不然,所以国有企业集团在做大做强的同时,集团控制人要加强对附属成员企业的管理,并对集团资源进行有效率的分配,利用好集团内的共享资源和知识存池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