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行为
——行为动机与行为意向视角

2020-10-20淼,郭颖,2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商业化意向学者

王 淼,郭 颖,2

(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9;2.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学术创业带来的经济红利,高校已不仅是“教学的象牙塔”或“科学研究的温床”,同时承担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第三使命”[1],并因此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出现[2-3]。国内,李华晶[4]的研究指出学者、高校及外部环境是影响学术创业的三大要素。教育部已连续出台多部政策法规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并明确将健全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5]。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高校学者的学术创业参与意愿不高,创业型大学建设也才刚刚起步[6]。鉴于此,如何充分发挥创业型大学的作用,推动我国学术创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所谓学术创业,指能为学者、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带来经济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如依托高校科技成果创办大学衍生企业、申请专利和产业许可,以及产学合作研究、产业咨询等[7-8];创业型大学,指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技产出水平,制定创业导向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的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高校[9-10]。

现有关于学术创业和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创业型大学的战略与组织变革、制度环境、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的影响以及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3,10-15]。鲜有文献直接探索创业型大学在建设中如何寻求传统的科研使命与创业使命的平衡,以及如何作用于学术创业活动。另外,高校科研活动与学术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教学科研活动究竟促进还是抑制学术创业行为,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16]。学者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是学术创业活动的主体[17]。一方面,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高校必须致力于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促进学者的商业化行为[18],因此,厘清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在学术创业中的作用机制,对分析创业型大学的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反映了学者对特定商业化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其实际学术创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9]。现有文献中,尽管有部分文献研究了创业型大学,特别是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和学术创业意向影响机理,但仍缺乏充分考虑创业使命和传统科研使命平衡问题的相关研究[20-21]。

因此,本文将基于制度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高校创业使命和科研使命对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明晰传统科研活动对学术创业的影响,本文参考夏清华等[22]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者创业动机相关研究和D’Este等[20]的研究成果,将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分为个体成就动机和科研动机两个维度;并依据学术创业的定义和Huyghe等[21]学者的研究结论,将学术创业意向分为创办公司意向、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3个维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学术创业和创业型大学的相关研究,同时为提升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创业型大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制度环境影响个体行为[23]。组织使命反映组织对其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在制度层面的信仰,如应该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义务等[24]。鉴于高校在科技成果商业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承担起“第三使命”的重要角色,即高校创业使命[3]。具有创业使命的高校形成了创业导向的发展战略,认为创业活动与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相比同等重要[25]。反之,具有科研使命的高校则更强调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创业型大学的绩效产出与其组织使命息息相关[26],创业型大学必须同时关注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活动,承担传统使命和“第三使命”的双重角色[27]。因此,探索高校科研使命与创业使命对学者不同学术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我国创业型大学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二者使命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动机对不同组织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8]。现有学术创业动机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两类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学者参与学术创业活动为了获取科技成果商业化带来的利益,如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追求名誉和实现自我价值等[29-30],本文将这类商业化动机称为个人成就动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学者参与学术创业活动仅为了支持其科学研究[20],本文将这类商业化动机称为科研动机。为充分研究高校制度环境对学者学术创业行为影响,本文以商业化动机为中介变量,探索高校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作用关系。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研究框架

1.1 高校使命与学者的商业化动机

现有文献表明,个人动机的形成不仅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所处环境有关[31]。不同于一般创业者,高校学者的创业动机更容易受到高校制度环境,例如高校使命的影响[3]。拥有创业使命的高校,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商业化制度环境,如技术转移办公室、高校科技孵化器、创业培训与指导、创业导向的薪酬激励政策等[32],这使得学者更容易通过商业化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扩大自己的人脉资源、提升个体声誉、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完善的商业化制度环境有助于学者获取额外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33],因此,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商业化动机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另外,高校科研使命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学者的科研产出,这些研究成果对提升学者声誉、获取额外经济收益、学者自我实现以及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34]。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1: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个人成就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12: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科研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21: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的个人成就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22: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的科研动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1.2 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

研究表明,支持性的高校制度与文化有助于科技成果转移和学术创业的发展[35],高校创业使命强调高校通过开展应用型研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对学术创业具有直接的影响[36-37]。高校创业使命主要通过创业导向的制度和文化影响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这一点在Huyghe等[21]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证实。而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却略有不同。创办公司意向的形成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如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38],这些能力的获得往往需要以牺牲科研为代价,高校科研使命强调科研产出,这将阻碍学者创办公司意向的形成[39];相反,发明专利、产业许可、产业合作研究与产业咨询等学术创业活动有利于新的科研成果的产出[33],因此高校科研使命对这些学术创业意向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1:高校创业使命对创办公司意向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32:高校创业使命对专利许可意向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33:高校创业使命对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41:高校科研使命对创办公司意向形成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H42:高校科研使命对专利许可意向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43:高校科研使命对创办公司意向形成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1.3 学者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

传统创业理论认为,创业动机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先验因素,决定个体对创业行为的认知[40],本文认为创业动机不但对实际的创业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个体的创业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商业化动机对学者学术创业行为的积极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20],实现自我等个体成长性动机有助于提升学者对学术创业活动的认识和态度,进而影响其学术创业意向[41]。另外,D’Este等[20]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合作与咨询等非正式的学术创业活动更易受科研动机的驱动,O’Gorman等[42]也提出学者的商业化行为不但受经济利益驱动,还受到科研动机的驱动。对于科研驱动的学者,专利申请和产学合作等学术创业活动有利于科研产出,而考虑到创办公司风险大收益慢[43],这类学者一般对创办公司也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即不会具有较高的创办公司意向。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1:学者的成就动机对创办公司意向的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52:学者的成就动机对专利许可意向的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53:学者的成就动机对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的形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61:学者的科研动机对创办公司意向形成具有负向显著影响;

H62:学者的科研动机对专利许可意向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63:学者的科研动机对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1.4 商业化动机对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中介效应

研究表明,个体动机在外部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8]。赵志艳等[44]的研究证实了商业化动机在部门学术质量这一重要环境因素与产业参与之间起中介作用。根据前面已有的假设分析,高校使命这一制度环境因素同时影响着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和学术创业意向,且商业化动机对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认为当高校使命和学者的商业化动机都很强时,对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影响很大,当学者个体的商业化动机很低,即使高校使命再突出,学者也很难表现出较高的学术创业意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1: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创业使命与创办公司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H72: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创业使命与专利许可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H73: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创业使命与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H81: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科研使命与创办公司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H82: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科研使命与专利许可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H83: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高校科研使命与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问卷调研。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创业型大学,我们依据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名》,选取来自全国科技转化相对较好的21所高校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为样本,以电子邮件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在正式调研之前,向西北工业大学在产学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3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专家对初始问卷设计提出了诸多重要修改意见。此后,还对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78名具有专利申请等商业化经验或者对创业活动较为熟悉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者)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结果调整了个别题项。

本研究正式调研于2018年3月—2018年6月展开。为确保样本的典型性,我们以部门为单位发放问卷,向来自同一部门的20名学者同时以邮件形式投递问卷,如果10天后仍未收到回复,再向该部门的其他20名学者投递问卷,直到在同一部门有5名学者填写问卷为止。经过为期4个月的数据收集工作,共投递2 384封邮件,回收问卷367份,有效问卷272份,问卷回收率为15.4%,总有效问卷率为11.4%。有效样本中,男性占70.6%,副教授及教授占74.3%,工程类学科占49.6%,具有科研成果商业化经历的占74.0%。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变量测量的有效性,本研究所有变量测量均参考自国外相关领域权威期刊论文上的成熟变量测量方法,并在专家咨询和预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修改,形成本文的变量测量方法。本文所有变量测量采用里克特五维度量表度量,1~5分别表示被试者对各题项陈述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观点。

2.2.1 “学术创业意向”测度

本文借鉴Abreu等[8]以及Huyghe等[21]的研究成果,将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分为创办公司意向、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3个维度。针对我国专利授权和创立校办企业等特殊政策对个别题项进行调整,形成包含9个题项的学者学术创业意向测量量表,具体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2.2.2 “高校使命”测度

本文参考Guerrero等[3]学者的研究,将高校使命分为高校传统使命和高校创业使命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指以教学和科研等传统高校活动为核心的高校制度环境;后者主要指突出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职能的高校制度环境。根据我国高校科研制度和创业文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个别题项,形成包含7个题项的高校使命测量量表,修正后的测量指标见表1(剔除因子载荷值较低的指标)。

2.2.3 “商业化动机”测度

本文参考夏清华等[22]以及D’Este[20]的研究,将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分为成就动机和科研动机两个维度,后者形成包含7个题项的学者商业化动机测量量表。前者主要指个体获得物质及非物质激励从而获得成就感方面满足的动机,后者主要指满足科研需求方面的动机。修正后的指标如表1(剔除因子载荷值较低的指标)。

此外,为提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选取学者的性别(GEN)、职级(SEN)、学科(DIS)、学术水平(AO)以及产业化经历(PCE)为控制变量。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 22.0对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首先,所有变量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或接近0.8,处于可接受水平,说明变量测量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进而证明变量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45]。其次,检验变量测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收敛效度反映同一维度的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认为各题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大于0.7,且所有维度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大于0.5,组合信度(CR)大于0.7,说明变量测量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46],因此本研究的变量测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反映各个测量题项的独特性,一般用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平方根是否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来判断[47],由表2可知,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变量测量的区分效度同样得到验证。

表1 测量量表及信效度检验结果

表2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3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3.1 研究结果

为验证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中的相应假设,本文运用Stata 14.0对收回数据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整个假设检验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以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为因变量,分析高校使命与商业化动机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学者的学术创业意向为因变量,以商业化动机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校使命、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及表4。

表3中,Model 1和Model 2以个体成就动机为因变量,分别在只引入控制变量和引入高校使命这一自变量的情况下,检验高校使命与个体成就动机之间关系,而Model3和Model4以个体科研动机为因变量。结果显示,高校创业使命对个体成就动机形成具有正向显著作用(b=0.206,P<0.01),而对个体科研动机形成的影响不显著(b=0.023,P>0.1),因此H1得到部分验证。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个体成就动机(b=0.198,P<0.01)和科研动机(b=0.172,P<0.01)的形成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H2得到验证。另外,控制变量中,性别、职称、以往的商业化经历对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产生影响,而学科差异和学术水平不影响学者的商业化动机。

表3 高校使命与商业化动机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3 (续)

表4中,为检验高校使命、学者商业化动机和学术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共进行了3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Model 1至Model4以创办公司意向为因变量,Model5至Model8以专利许可意向为因变量,Model9至Model12以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为因变量,各组回归分析依次分别引入控制变量、高校使命变量、学者商业化动机变量,最后再将因变量之外的所有变量同时引入模型。各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模型显示,性别、学科、学术水平、之前的产业化经历对学者学术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这些结论与西方现有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由表4可知,高校使命对3种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效果各不相同。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创办公司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331,P<0.01),而对专利许可意向(b=0.015,P>0.1)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b=0.042,P>0.1)没有显著影响,因此H3得到部分验证;高校科研使命对专利许可意向(b=0.283,P<0.01)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b=0.255,P<0.01)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不符的是,高校科研使命对创办公司意向并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0.113,P>0.1),因此H4得到部分验证。

另外,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对其学术创业意向影响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个体成就动机对学者创办公司意向(b=0.567,P<0.01)、专利许可意向(b=0.618,P<0.01)和产业咨询与合作意向(b=0.572,P<0.01)均有显著正向影响,H5得到验证;科研动机仅对专利许可意向(b=0.525,P<0.01)和产业咨询与合作意向(b=0.222,P<0.05)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创办公司意向没有预期的显著负向影响(b=0.080,P>0.1),因此H6得到部分验证。

最后,对学者商业化动机在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中介作用检验中,商业化动机在高校创业使命与创办公司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后,回归系数b从0.331下降到0.199,但仍然显著);在高校科研使命与专利许可意向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后,回归系数b从0.283下降到0.158,但仍然显著);在高校科研使命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同时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后,回归系数b从0.255下降到0.094,且不再显著),H7和H8得到部分验证。

表4 续高校使命、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2 结果讨论

将上述假设检验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高校使命与学者商业化动机的关系中,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个人成就动机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学者科研动机形成没有显著影响;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的两类商业化动机的形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与高校创业使命相比,高校科研使命在促进学者商业化动机形成方面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关系中,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创办公司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高校科研使命对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的大部分在观点与西方文献保持一致[21],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外专利许可制度的差异性,国内高校学者仅享有专利发明的荣誉权,而所属权归高校所有,因此西方文献中高校创业使命对专利许可意向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并未得到验证。同时,学者的商业化动机在上述高校使命与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说明高校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意向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产生间接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中还有如下两点重要关系与原假设不一致:首先,高校创业使命对高校学者商业化动机中的科研动机形成并没有促进作用,这说明学者的科研动机主要受高校传统使命的影响,而非高校商业化动机的影响。另外,与部分国外研究不一致的是,并没有实证证据表明高校科研使命和学者的科研动机对学者创办公司意向产生消极影响,这说明在我国,科研与学术创业之间特别是与创办公司这类典型的创业活动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这一发现为高校和学者个人如何处理传统活动与商业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表5 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4 结论与展望

国内外现有文献分别研究了高校使命对学者的创业动机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但并没有从整体上考察三者之间的作用。为研究创业型大学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本文基于制度理论和动机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环境和学术创业发展背景,构建高校使命、学者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的综合理论模型。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高校使命对学者的商业化动机与学术创业意向的影响各不相同。高校创业使命有利于学者商业化动机中的个体成就动机形成,对科研相关动机形成没有显著影响。同时,高校创业使命仅影响学者的创办公司意向,而对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没有显著影响。相反,高校科研使命对学者的两类商业化动机形成均有积极影响,对专利许可意向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也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对创办公司意向没有显著消极影响。这些研究结论说明高校创业使命和科研使命在促进学者学术创业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高校创业使命对学者的个人成长类商业化动机和创办公司这一学术创业活动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而高校科研使命使得学者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应用型研究,从而参与到专利许可或产业合作等非正式学术创业活动。

另外,商业化动机在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商业化动机中的个体成就动机对三种学术创业意向形成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动机对专利许可和产业合作与咨询意向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尽管高校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但将商业化动机这一变量考虑进去后,直接影响被削弱,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商业化动机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这些结论说明高校使命对促进学者学术创业意向的形成过程中,商业化动机的作用不容忽视。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推断,创业型大学的两类组织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的影响并非相互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结论对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概况起来对高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如下管理启示:(1)高校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教学和科研等基本职能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下,营造良好的商业化文化,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应用型研究,开展创业培训,注重培养学者的学术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动机和创业意向,从而促进实际的商业化行为的产生。(2)高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平衡教学、科研与商业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高校具有丰富的创业资源,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鼓励高校教师依托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如果高校的创业资源相对匮乏,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应用型研究,申请发明专利,与产业开展合作研究或咨询活动,这也是不失为一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康庄大道”。

最后,本文的最大局限性在于,仅考虑了创业型大学的高校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没有对真实的学术创业行为进行验证,随着学术创业活动的增多,基于实际行为的学术创业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另外,本文仅从创业使命这一高校制度文化层面分析了创业型大学组织使命对学者学术创业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其他高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商业化意向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