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联合超声引导骨折手术腰椎硬膜外麻醉分析

2020-10-20陈龙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硬膜外腰椎麻醉

陈龙平,李 军,赵 婷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骨折多为意外事故导致的外科伤病,一般需要手术方法进行骨折部位的复位、固定。手术治疗期间,麻醉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能够让患者在无痛感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骨折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麻醉方式主要选择椎管内麻醉,选择腰椎作为穿刺点,实施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防止伤害性刺激的传入,预防应激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受到的刺激和损害,充分保障麻醉的安全性。在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精准的进行穿刺、给药,需要以影像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对于腰椎硬膜外麻醉进行引导,有助于提升麻醉效果,降低麻醉风险,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平稳的进行[1]。本研究通过对90例骨折手术患者腰椎硬膜外麻醉情况的观察,探讨CT联合超声引导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结合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折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女=27/18,年龄范围为25~71岁,平均年龄(51.36±6.23)岁。对照组中,男/女=26/19,年龄范围为27~68岁,平均年龄(81.89±6.04)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CT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应用飞利浦_Brilliance16排螺旋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3~5mm),对于患者的腰椎部位进行扫查。同时应用GE 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3.5~5MHz)置于腰椎部位进行扫查。根据CT和超声检查结果,测得椎管前后径、椎弓间距等情况,并对硬膜外节段进行定位。以CT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引导,经椎间孔进行穿刺,硬膜外置管,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560)3ml+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81)。

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实施超声检查,用探头扫查患者的腰椎部位,根据椎管前后径、椎弓间距检测结果,定位硬膜外节段。经椎间孔进行穿刺,硬膜外置管,注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同对照组)。

在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注意控制麻醉平面,保持在T10以下。

1.3 观察指标

(1)麻醉情况:在骨折手术患者接受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对于麻醉准备、穿刺等操作环节所消耗的时间进行记录,观察麻醉起效情况,记录起效时间,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2)一次性穿刺成功:在骨折手术患者中,实施腰椎硬膜麻醉时,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者比例;(3)并发症:统计两组骨折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反应、低氧血症以及低血压的患者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在CT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的过程中,麻醉准备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麻醉起效时间均比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更短,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

起效时间(min)观察组(n=45) 9.12±1.74 3.92±1.05 15.78±2.69对照组(n=45) 14.09±2.05 6.73±1.19 20.34±2.08 t值 12.399 11.878 8.996 P值 <0.05组别 麻醉准备时间(min)穿刺时间(min)

2.2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CT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的过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发生率更低,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环节都需要严谨、认真对待,防止出现差错和疏漏,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防控。在手术麻醉环节,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麻醉效果,关系到手术能否安全、顺利的进行。在在骨折手术中,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选择腰椎硬膜外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椎管内麻醉方式,经腰椎穿刺,注射麻醉药物。麻醉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产生强效的阻滞作用,其支配区域丧失感觉,便于实施手术操作。腰椎硬膜外麻醉的实施,在阻滞伤害性刺激传入的同时,降低机体应激水平。麻醉期间,麻醉药物对于患者膈肌功能、肺功能的影响不大,可以有效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腰椎硬膜外麻醉期间,骨折患者下肢的血流量增加,可以达到降低手术反应的作用效果。手术治疗期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于麻醉药物进行实时调节。另外,与全身麻醉相比,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后,患者胃肠的收缩蠕动得到有效促进,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进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2]。

骨折手术治疗期间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在操作过程中,经硬膜外间隙穿刺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影响着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需要十分精准的进行操作,一旦出现差错,容易造成意外损伤。为了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精准的经硬膜外间隙穿刺,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实施超声检查,对于硬脊膜外间隙进行定位,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顺利的完成穿刺操作,防止出现穿刺针误刺血管的情况。超声引导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加清晰的观察硬脊膜外间隙,还需要将CT检查应用其中,可以更加准确的对硬脊膜外间隙进行定位,提高操作的精细化程度,保障穿刺的安全性,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3]。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腰椎硬膜外麻醉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式。而在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以CT联合超声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可以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并保障其安全性[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T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穿刺时间、起效时间分别为(9.12±1.74)min、(3.92±1.05)min和(15.78±2.69)min,97.78%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4.44%的患者出现并发症。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穿刺时间、起效时间分别为(14.09±2.05)min、(6.73±1.19)min和(20.34±2.08)min,82.22%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20.00%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相比之下,CT联合超声引导下腰椎硬膜外麻醉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期间,CT联合超声引导实施腰椎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保障硬脊膜外间隙穿刺的安全性,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猜你喜欢

硬膜外腰椎麻醉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行TURP术老年病人硬膜外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