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谁家院 雄图白日敛精华
——精缩的近现代书画史(下)
2020-10-20李理赵强
□ 李理 赵强
四、新浙江画派
“新浙江画派”又称“新浙派”,最初是以人物画异军突起的,在20世纪50年代蜚声全国画坛。就其定义而言,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画坛上的画家集群,也是一个以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为主的群体,以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李震坚、吴茀之为代表,多属于学者型画家。总体而言,新浙派是由上世纪40年代之前寓居上海的浙江画家,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后来到杭州的上海籍画家所发展起来的。
为新浙派奠基的老画家们,几乎都在上海从艺成名。抗战胜利后,这个老画家群体又增加了山水大家黄宾虹驻杖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新山水画教学的奠基者顾坤伯、陆俨少也是从上海延请到杭州的,后者主盟浙江山水画坛20余年,“陆家样”从学者甚众。
除了潘天寿之外,黄宾虹、陆俨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个时代,最终以国画大师名世。他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理念,数十年孜孜于丹青。他的绘画集中体现了其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
本图集收录了黄宾虹《山气萧森》,这幅山水画属于古法写生,是黄宾虹的中期作品。所作山水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他在60岁至70岁之间,笔性有过两次革新变化:一是1928年首游桂粤进行写生,去拟古而以真山真水为范本,参“钩古”画法,出现有西画立体通透的水墨运用和浅浅的青绿设色;二是1933年春夏之间乘船溯长江入川,饱游沃看,写景赋诗,使其山水画产生了飞跃的契机。根据款识里“川北渠河舟中”这一线索推断,此画应作于1933年,作者时年68岁。这一时期所作山水画,笔墨完备,气韵雄逸,意境清新,独辟蹊径,由“师古人”向“师造化”过渡。
陆俨少擅画山水,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本图集收入了陆俨少《新城北山图》(图10)。在山石表现上,画家以浓墨积点成块,墨块与勾勒点染交相辉映,更显山体的质朴浑厚之感。简淡的线条与浓重的墨块融为一体,疏密错落有秩,浓淡干湿相宜。无论近视远瞻均有别具一格的景象,其奇妙的笔墨,诡谲的布局,灵变的意韵,在散发出文人气息的同时,又以简淡的艺术语言达到雅俗共赏。此外,还收录了他所作的《塗山远眺》《杜甫诗意图》《行草李白诗》以及《梅石图》册页。
五、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诞生于辛亥革命前后,是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绘画流派,是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于广东的最成体系、影响最久远的一个画派,在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主要艺术活动是在广东、上海地区,同时辐射到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岭南画派的奠基者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从日本画的格调里领悟到“折衷中西”的灵感,积极吸收西方艺术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岭南画派的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又有西方思想对国画的具体影响,还与近代日本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以“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取代了传统的笔墨“勾勒法”,用水墨晕染的效果来表现西方绘画的光影、虚实及透视变化,充分体现了“兼容并包、注重创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受到了广泛的认同。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岭南画派具有特别的意义,它的革命性、创新性的特质,不仅为20世纪的中国画带来了新的面貌,而且在融合东洋画法方面的努力为融合西洋画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这之中既有其开派大师,也有在这一派系传承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家——黎雄才与关山月。
黎雄才在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中卓有成就。他擅画山水,兼及花鸟、草虫,尤以画松称雄画坛。他的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广采博取,注重深入生活,以摄取造化精蕴为旨归,形成了雄浑清新、具有时代气息的“黎家山水”风格。
本图集中的黎雄才《古木栖禽》(图11)采用了边角构图法,景物集中于画面左半部分,右侧大面积留白,与浓密的枝杈形成了疏密对比。在留白处用淡朱磦加赭石染出晚霞的余晖,老树虬枝,似在伸开臂膀,迎接回巢的鸟雀。首先用造景的手段营造出一种矛盾感,再通过添加枝叶的过程逐渐打破这种关系,笔笔生发,既在破的过程中利用了矛盾,又使画面出现了盎然的情趣。特别是对焦墨的运用,风格老辣雄劲,读之使人回味无穷。
图10 陆俨少 新城北山图 85×43厘米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画家,他的艺术风格,从早年的强调写实性,注重形体刻画,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构图法和明暗技巧,再到中年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用画作描绘新中国的景象。作品仍有很强的写实性,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同时加强了笔墨的表现力;晚年的关山月仍创作不断,达到了新的水平。在保持写实性的同时,也加入了笔墨、意境等传统中国画的成分,笔触更为老辣奔放,构图更为简洁清丽,画面更为丰富含蓄。总之,他的作品秉承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写实性,以山水画和画梅见长。
图11 黎雄才 古木栖禽 39.5×68厘米
本图集收录了关山月与黎雄才合作的《秋涧翠羽》,以背景山石的笔墨而论,在生纸上以淡墨表现这种类似斧劈皴变体的画法,对于用笔的速度、水分的可控性、纸张的扩散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在水口处的几块水墨石头,浓淡相间,干湿并用,飞泉的留白又有水汽蒸腾的朦胧感,充分发挥了生纸的性能。秋天本来是肃杀与哀愁的,但画面里的秋意更多的是硕果、喜悦和生机。
六、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是20世纪中期在西北以西安为主要地区兴起的绘画流派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陕西美术团体,在北京、广州等地举行巡回展览,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的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系统地展示了陕西美术界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在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华君武率先把他们称做“关中画派”,也称之为“西北画派”“窑洞画派”,后来诸论归一,称为“长安画派”。由此便跻身于新时代的中国画坛,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和新气象,在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安画派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艺术主张,以山水画独特的“色墨并用”的“拖泥带水皴”为风格面貌,以富有苦涩意味的笔墨为精神内涵,以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康师尧等为主要代表。
赵望云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崭露头角,到70年代中期去世,在中国画领域孜孜耕耘50余年。他迁居西安后的多次西北写生,成为长安画派的奠基之举。他从早年偏重写实的传统风格,到晚年个人风格化语言所流露出的智性与简约,但不论笔墨表达如何转变升华,其画作题材却都实实在在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注重笔墨精神与当下境遇的内核关联。
赵望云的《陕北秋收写景》(图12)作于1959年,他采用大笔皴染,中、侧锋并用,勾斫劲扫,以笔墨干湿浓淡层层尽渲染,表现出黄土高坡的斑驳粗糙和树干的苍劲,散发出泥土味的拙朴与清新。该快的地方,掠笔如飞,流下许多飞白;该慢的地方,沉着稳健,用粗笔排墨,务使浓淡干湿互破互融。那些飞白,是他对西北土地和植被长期观察后所得印象的艺术表现,用它来表现陕北的苍劲之美,是赵望云的创造。
图12 赵望云 陕北秋收写景 131×66厘米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在20世纪50、60年代掀起的大力改造中国画浪潮的背景下,以其超迈古今的大胆探索而彪炳于世。他以特立独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文化情怀,成为“长安画派”极具影响力的画家。
本图集中的《农家浣衣女》,沿用了以背影呈现人物的手法,以“色点法”直接用色点、水点概括性描绘了浣衣少女的形象,积点成线,产生润泽酣畅之美。而以《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为题材创作的《毛主席诗意图》,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使画面向谷底延伸,创造出幽深的意境,构成了庐山仙人洞“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
活跃在西北并进行艺术创作的黄胄,绝对算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美术学术界在划分近现代年份时,有的学者就是以黄胄去世的1996年为界线,1996年之后,称之为当代。
黄胄以生活为体,速写为用,将速写带入中国画,确立了鲜明而独具个性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是迄今将速写运用于中国画最为成功的大家之一,是新时代以“写”入画的典范。
黄胄《载歌归来》(图13),图绘祖孙三代赶驴送粮、载歌归来的欢快场面,折射出新疆的地域风情和维族的生活情趣。画中人物形象多为瞬间即逝的动态表现,勾勒人物多用复线,很少中锋用笔,而以侧峰、逆峰、散笔、干笔、湿笔、飞白等笔法跃于纸上,充分体现了水墨写意的特点。作者在使用复线时,由于控制了线条本身的节奏和结构,线条看似很乱,实则一点都不乱,并且强化了线在视觉上的感染力。
图13 黄胄 载歌归来 87×68厘米
长安画派另一代表人物何海霞,作为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曾随其学画十余年。他以山水画著称,传统功底坚实,能够取古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20世纪60年代大胆变法,与赵望云、石鲁并称“长安三杰”。
何海霞及其他“长安画派”画家以西北黄土高原为艺术原点,采用各类表现手段,再现陕北高原的壮阔雄浑,他们用笔迅捷而鲜明,线条刚劲而有力,色彩上常以红、黄、褐等主体色调,将陕北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再现纸上。
图14 何海霞 征服黄河 96×178厘米
何海霞的《征服黄河》(图14),是以1957年举国瞩目的治理和开发黄河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题材,他把扎实的绘画功力和新颖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成功表现了征服黄河的壮阔景象。图中,高大的塔吊车、红色的旗帜、奔腾的河水、以及河谷两岸斑驳的岩石相互辉映,工人们正在凿开峭壁,拦住洪流,使肆虐的黄河为民造福,反映出排除万难、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具有雄浑博大、豪放超脱的艺术风格。
本图集还收录了康师尧不同时期的9幅代表性作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竹林熊猫》描绘了陕西秦岭南麓佛坪一带的野生大熊猫,超出前人的题材涉猎范围,营造出新的视觉观感。《达摩渡江图》既保留了作者人物线条的功底,又吸收了日本画的工艺手法。他对于红色题材也多有涉猎,如《革命圣地延安》《还菜归故土》《陕北的好江南》《陈毅诗意图》等作品。
方济众的《清沙河上》《长城内外》《竹枝词意图》等7幅作品收录在本图集中。《清沙河上》是20世纪50年代作者尝试创建民族新山水画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探索之作,已显露出艺术大家之气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竹枝词意图》则是枯笔与焦墨、润笔与淡墨运用自如,并善于处理墨色的黑白对比,使气韵与笔墨乃至状物造型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1985年,王子武移居深圳之后,这位以人物画见称的画家渐渐将画笔瞄向写意花鸟画,并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本图集收录了他的《富贵双喜》《花开鱼乐》,都是以吉祥题材入画,用水墨交融的笔触表现牡丹,再缀以造型古拙的鸟、石、鱼等,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笔墨语言充满了哲学上的思辨意义。
此外,本图集还收录了长安画派当代名家王西京的《八仙乐聚图》《贵妃出浴图》《陶朱公西湖泛舟》等9幅作品,徐义生的《英物献岁》《天穆云闲》《秋山红枫》等10幅作品,以及苗重安的《香巴拉》。
七、黄土画派
在“长安画派”的影响下,刘文西也于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画坛开拓出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领域。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崔振宽、郭全忠、王有政、刘大为、杨晓阳、江文湛等60多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这一画派萌芽于60年代,是由黄土艺术研究会衍生而来,它与“长安画派”都是根植于黄土高原的艺术流派,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从而把“黄土画派”归于“长安画派”的范畴内,或称之为“后长安画派”,但从其艺术风格出发,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概括而言,“黄土画派”正式成立于2004年,以西安美术学院为基础的学院式画派,以人物画为主,兼及山水、花鸟,其国画作品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有着西方绘画造型的特点,这是“黄土画派”艺术风格区别于“长安画派”的重要表现之一。
刘文西作为黄土画派的核心人物,以陕北为生活基地,每年用不少时间泡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地上,与陕北人民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故而其作品多以陕北人物为主题,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特有的个性和气质,许多画作反映了陕北革命历史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
刘文西的《陕北牧歌》(图15),在描绘延河周边地貌时,一变传统山水画的画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法与西方绘画观念相结合,直观地表现出自己对于色彩的印象。前景人物形体较大,而远景人物较小,墨色也较淡,画面前后纵深感强,使得画面场景显得宏大、开阔,画面动静结合,前后画面浑然一体。右边远景处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宝塔山,这样的设计更为作品奠定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图15 刘文西 陕北牧歌 50.5×137厘米
在黄土画派的画家中,本图集还收录了崔振宽的《喜迎春》《巍巍华岳俯览三秦》《仙山琼阁》,江文湛的《桃源词意图》《荷花图》,王有政的《回族少女》《维吾尔族小姑娘》,以及刘大为的《帕米尔行旅》。
崔振宽的《巍巍华岳俯览三秦》用亢奋而又沉郁的笔墨基调和极端化的叙事方式——满构图,抒写出西岳华山险绝峻立、奇峰竞秀的王者气象。
江文湛的《桃源词意图》,将花鸟画的境界放在更加开放的山水画审美视野中,寻觅到花鸟画艺术的新形式、新内涵和新品格。他的《荷花图》采用了清丽活泼的色彩,把传统绘画的语汇作了异质同构处理,使几枝意象的莲花既有具象,也有抽象,朴素而又浪漫。
此外,本画集中尚有吴作人的《牧归》、范曾的《老子出关》《钟馗神威》《竹林七贤》《清奇古怪雅集图》、周正的《雪域人家》、郑百重的《风云际会图》等人的作品,艺术价值实不可小觑。
这些名家绘画聚集一卷,不仅体现出雍贵艺术博物馆创建者的文化品味,更展示出其收藏体系的完整性与广泛性,说明其从入藏之初,就有了较高定位及较远视角,由此才会形成今天丰厚的典藏。这对于后世研究者与欣赏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