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磐石之坚 连理之昌
——赖少其与曾菲的丹青之约

2020-10-20方磊

收藏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扇面

□ 方磊

图1 赖少其 寿而康26×69厘米 2000年 赖少其亲属藏

自古以来,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丹青眷侣不在少数,元代就有“赵管风流”的故事流传下来。现当代有张伯驹与潘素、吴湖帆与潘静淑、傅抱石与罗时慧、吴作人与萧淑芳、谢稚柳与陈佩秋等,他们在生活上是情意绵绵的人生伴侣,在艺术上更是在师友之间。相比之下,赖少其与曾菲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但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温暖与深情。

赖少其,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20世纪30年代,与李桦等人成立“现代版画研究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1939年在安徽参加新四军,与曾菲相识。“皖南事变”后,赖少其辗转至苏中解放区,进行军队文化宣传工作,期间,赖少其曾菲重逢并成婚。解放后,赖少其先后在南京和上海负责文化建设事业,曾菲相伴左右,与沪上书画名家相交甚广。1959年后,赖少其在安徽开创地区文化事业,曾菲夫唱妇随,相夫教子。1986年,赖少其回归故里广州,在曾菲的极力支持下,赖少其的艺术成就再攀高峰。

在艺术创作上,从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到上海时期的花鸟画创作,从安徽时期的黄山之作到广州时期的“丙寅变法”,再到生命最后五年的“衰年变法”,赖少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一生作品逾万件,其中一些作品是赠于夫人曾菲的。赖少其在给曾菲的作品上或镌革命宣言、或寄语深远、或朴素告白,无一不是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无限爱意。

图2 赖少其 曾菲0.9×0.9×2.4厘米 1943年 赖少其亲属藏

赖少其的临终绝笔也是给夫人曾菲的,感人至深。2000年11月,曾菲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为陪伴丈夫,她与赖少其住在相邻的病房。27日下午,仿佛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赖少其,坐着轮椅来敲妻子病房的门。曾菲当时患有重感冒,为防止传染给丈夫,劝他不要进来。赖少其回到自己的病房后,手书“寿而康”(图1),并请助手送给曾菲,曾菲当即捧字而泣。次日凌晨,赖少其便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这幅书法竟成了赖少其对妻子的最后告白。

一、革命夫妻,患难与共

历史回到1938年秋,曾菲从老家广东梅县到达江西南昌,加入新四军,半年后赴泾县战地服务团工作。期间,赖少其也从桂林来到云岭,曾菲与同是广东同乡的赖少其第一次相遇。个人命运与时代相连,1941年初爆发“皖南事变”,赖少其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与曾菲失散,曾菲也以为赖少其已牺牲。1941年底,赖少其从上饶集中营成功越狱后,调任一师战地服务团任团长,恰好曾菲也在此工作,两人重逢,不胜喜悦,朝夕相处,爱情顺理成章地萌芽、开花。1943年秋,他们在战地服务团团部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赖少其将亲手镌刻的一枚名章“曾菲”送给妻子,边款刻记其自作的爱情宣言“月印深潭两度清,春水绿波相映人。分明无法分光影,要把人心当天心”(图2)。

图3 20世纪50年代的赖少其与曾菲

赖少其于1941年在上饶集中营初涉篆刻,这枚印章也是其早期作品。观此印,线条脉络分明,意到笔到,十分自然。“曾菲”二字各具特色,章法于迟涩中见畅达、险绝中见和谐,严谨而不失天真烂漫之趣。赖少其在28岁时便有较高的篆刻造诣,这与其版画家的出身不无关系。其于1934年在《木刻经验谈》一文中便介绍了圆刀、三角刀、排刀等各种镌刻刀法,于1939年在《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中也阐述了木刻与石刻在镌刻刀法上的共通之处:“使用圆刀或圆凿最应注意二点:一是要板底刻得很平不许有半点凸出,一是刀痕不许有连续的波装(状)形,最标准的是刻成浅弧底;这是就画面的清洁明朗而言的。但有时也不受他的限制,反而利用这起伏的刀痕,造成了浓厚的‘木味’,德国的木刻最会利用此法,也多用此法;中国的金石也以此为刻印的灵瑰”①。赖少其对木刻刀法的精通使其能触类旁通,探索版画与篆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版画创作的丰厚经验为赖少其的篆刻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枚赖少其早年的篆刻作品也是夫妻二人近60年不朽爱情的真实写照。

二、艺术伉俪,玉汝于成

新中国成立后,赖少其在南京和上海主持文艺界工作。1956年,周总理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上海成立中国画院,并委任赖少其为筹委会主任。“因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学点国画历史知识,以便做好工作”②。此时,赖少其在艺术创作上开始深入传统,并且与傅抱石、贺天健、吴湖帆、潘天寿、王个簃、唐云、谢稚柳、陈佩秋等名家交游往还不断、互动频繁。受赖少其的影响,曾菲也逐渐地融入了这个艺术群体。当赖少其用有限的薪水去购买汉砖、陈老莲花卉册、王铎书法用于师法传统之时,曾菲从未反对,而是默默地精打细算,维持家用,抚养幼子(图3)。曾菲用实际行动支持了赖少其的艺术追求,不仅表达了曾菲对赖少其的绝对信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曾菲超凡的艺术鉴赏力。

这对从战争岁月里走出来的革命夫妻,在新时代渐成艺术伉俪,并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对此感触最深的,当属傅抱石,他也正是在夫人罗时慧的支持下得以大成的艺术家。1953年6月,傅抱石绘成扇面《湘夫人》(图4)后赠于赖少其,并在左上角题云:“近来颇亲笔研,得此率奉少其先生、曾菲夫人驱暑之需,并乞俪政。一九五三夏,弟抱石,金陵记”。同样,李可染也在旧作《漓江天下景》上题“曾菲少其同志指正”后,赠于赖少其夫妇。此类赠品还有很多,由此可见,艺术界对这对伉俪是给予认可的,是欣赏有加的。

图4 傅抱石 湘夫人 扇面19×50.3厘米 1953年 美国怀石楼藏

1959年,赖少其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曾菲也一同来到安徽,在合肥工业大学工作。在此期间,赖少其开始深入研习新安画派,并如饥似渴地进行临摹。“家里有许多被剪裁成长条的宣纸,每天下班回家后,就会在这些宣纸上临摹古画。即使是等待饭菜做好前的一二十分钟也不放过,如此坚持了数十年”③。不难发现,赖少其后来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不仅有着自己的勤奋,背后也有着曾菲的默默付出。

曾菲对赖少其的艺术创作给予了一贯的支持,赖少其对妻子亦关爱有加。1969年,赖少其、曾菲被下放两地,不能团聚。赖少其惦记着在战争年代患上脊椎病的妻子,遂亲手打磨了一个小木槌(图5),送给妻子敲腿捶背。赖少其在槌柄上镌刻颇具时代感的“挖私根”三个字,并刻“一九六九年夏于大蜀山”。从刀痕上不难看出赖少其深厚的木刻功底,字里行间也见证着伉俪情深。

图5 赖少其 银锄31×1.5×1厘米 1969年 赖少其亲属藏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赖少其饱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也正是因为曾菲的不断开导,他才得以渡过难关。其时,赖少其开始结识当地的农民、铁匠,重拾早年在木刻运动中常用的木刻刀,磨制了一些石头开始搞篆刻。在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自治了数百方印章,其中有一方是送给曾菲的(图6)。从其1943年送给曾菲的定情信物,到这方印章,可以管窥赖少其篆刻的大致面貌。赖少其的书法以隶书最具特色,他有副铁打的对联“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正是其追求的结构朴茂、线条厚重的境界。其吸取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之精髓,篆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隶入印”,此印便具汉印之朴茂古风。在篆刻艺术上,虽然隶书不如篆书富有变化,致使印制上有所限制,但赖少其把书法中的涨墨、枯笔等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篆刻中,遂致“刀有笔意”,创作上便有了自己独特的面目。后来,赖少其从创作的数百方篆刻作品中,精选出135方汇集自编成《无逸室印存》。

三、扇面寄情,林下之风

同大多数书画家一样,赖少其亦善作扇面,于较小的空间内运用艺术语言,实现艺术理想,以达到“小中见大”的境界。同样,这些扇面中也有多幅是送给夫人曾菲的。

1965年夏,赖少其为曾菲制书法扇面(图7),其正面用行书写就“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词《娄山关》。一九六五年夏为曾菲同志书于淝滨”,并落款“老赖”。赖少其在背面用隶书写就“毛主席词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一九六五年夏为曾菲同志书”,同样署名“老赖”。“老赖”是曾菲对赖少其的昵称,赖少其在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上,亦常以此作为落款。

论其书法,20世纪60年代,赖少其的书风尚在形成阶段,其书法从临习郑板桥入手,继而王羲之、伊秉绶。观此扇面,赖少其行书习王羲之妍美俊健的书风,其隶书则有伊秉绶高古博大之气象。同时,书家为了充分体现扇面精雅的品格,在字号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毛笔的选择、墨法的和谐等诸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从中不难发现赖少其的用情用心之深。

1988年5月,赖少其再次为曾菲制扇面(图8),并在反面手书“岭上腊梅已结子,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九八八年五月于羊城之木石斋。为曾菲驱署(暑)”。后于次年五月,赖少其又在正面补腊梅,并题“画金农墨梅一枝,己巳五月于木石斋。赖少其笔”。

赖少其自20世纪60年代便临习金农墨梅,为了使书法与画面相得益彰,赖少其同时开始学习金农的“漆书”。“但我当时对金冬心的漆书并无研究,是此后,一边学画一边了解金冬心‘漆书’所由来的”④。到了20世纪80年代,赖少其的书法已完成从王体向金农体的转换。金农被誉为“具金石气”,“得汉魏风骨”,赖少其从金农身上吸取了深厚的养分,并形成了横粗直细、结体长方、凝重如铁的独特面貌。这是两位书家在审美上的契合和思想上的共鸣。同时,隶书的厚重更能体现出扇面的典雅,字里行间充满了静穆雅逸之气。画面上,一枝腊梅从右侧伸出,独自盛开,整体画风清雅、宁静。墨梅的隽永与书法的沉着相得益彰,与扇面精巧的品格也和谐一致。赖少其用深邃飘逸的扇面不仅为曾菲驱暑,更为妻子增添林下之风。诚然,这两幅扇面都是较为精到的作品,亦是二者情深意浓、艺术鉴赏的见证。

四、天涯游踪,琴瑟在御

1980年4月至9月对于“六十五翁”赖少其来说,是其山水画创作生涯中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时期。正是此时,他五上黄山,开始将黄山纳入自己的主要创作对象,正所谓“为余势负天工背,索取风云际会身。”。半年间,他攀遍黄山的各个角落,饱览了黄山的风云变幻、山石树木,用古人的笔墨技巧创作了描绘黄山神韵的中堂立轴70余幅。而赖少其每次去黄山,曾菲必然一同前往照顾。据赖少其之女赖晓峰回忆,“那时候上黄山写生非常艰苦,母亲会给父亲准备好馒头和水。”为了给赖少其补充体力,曾菲会在山下旅馆的服务社买好猪肉,亲手烧好红烧肉等丈夫回来。其时,赖少其创作的《万松图》《黄山之赞》(图9)等诸多佳作,无疑都凝聚着曾菲的心血。

1980年秋,从黄山归来后,曾菲又马不停蹄地帮助赖少其在合肥举办画展,从策展、联络到作品装裱,几乎都由她一力承担。这是赖少其从艺50年来的第一次展览,在画坛引起轰动。之后,赖少其陆续在上海、福州、厦门、深圳、天津、广州、香港以及日本、泰国举办展览,曾菲都陪伴左右。此时,曾菲已是赖少其离不开的艺术知音和鼎力支持者(图10)。

20世纪90年代,赖少其先后赴美国、法国进行文化访问,曾菲更是时刻不离左右。尤其是在法国期间,赖少其突发疾病卧床治疗十多天,在曾菲的悉心照料下,赖少其逐渐康复,并坚持坐轮椅去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中心观赏大量欧洲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图11)。还与中国旅法画家吕霞光、浙江美院在巴黎的“艺术创作室”学生和美术界朋友座谈交流,在巴黎文化界产生一定影响。

五、磐石之坚,连理之昌

1986年,赖少其离开生活了27年的安徽,回到广州故里,面对南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赖少其萌生了艺术变法的思想。他在《丙寅变法》一文中写到“即在中国画基础上更多地吸收西画。为了使人耳目一新,多用‘方形’构图,既便利于发挥中国画的特长(南宋马远、夏圭),也便于吸收西画技法。融合中西,这是中国前人已经用之有效的”⑤。至此,赖少其走出了一条中西融合的创新道路,后世称为“丙寅变法”。这是对创新中国画的伟大实践,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可是,正值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的赖少其却在1989年罹患帕金森综合症,时常全身肌肉酸痛、四肢抽搐,还伴有抑郁、焦虑等症状。曾菲便时常为赖少其翻看画册和相册,帮助丈夫稳定情绪。赖少其“丙寅变法”变法后的数百幅作品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图6 赖少其 曾菲2.2×1.1×3.6厘米 1969年 赖少其亲属藏

1989年5月16日,是赖少其的阳历生日,恰巧这天也是曾菲的阴历生日。赖少其寓情于怀,一气呵成画了一幅山水画《磐石之坚,连理之昌》(图12)赠给爱妻,以磐石和青松比喻夫妻感情的坚不可摧和劲挺高洁。作品深远法构图,枯笔焦墨写树石,树木再加以石青晕染,深沉幽暗,山间云雾“S”型构图,充满向上旋转的张力。满纸枯笔焦墨铺底,再敷石青藤黄。山石浓墨点苔,局部焦墨重点皴擦,以致浑厚质朴之色。上题:“一九八九年五月十六日,为老夫七十四岁生日,同年五月一十六日为老妻六十八岁生日,磐石之坚,连理之昌,自作铭之,以志不忘。己巳于羊城木石斋,赖少其。”

图7 赖少其 毛主席诗词 扇面13×41厘米 1965年 赖少其亲属藏

图9 1980年12月,赖少其在香港办展赖少其、曾菲在作品《黄山之赞》前合影

图10 曾菲是赖少其艺术的“第一知音”

图11 1992年,赖少其在曾菲的陪同下参观法国各大美术馆

图12 赖少其 磐山之坚,连理之昌63×67 厘米 1989 年 赖少其亲属藏

图13 赖少其 山高水流长67×68 厘米 1990 年 赖少其亲属藏

图14 赖少其在病榻上作画

次年五月,值曾菲生日之际,赖少其又作《山高水流长》(图13)。高远法构图,整幅画面的主体为寥寥十几片方石,石间用细线加墨点立起筋骨。山石用石黄敷色渲染,突显山石之明净,边角石块用淡墨皴擦。山间细细留白,枯笔扫过加以淡墨形成飞瀑,山顶和山侧数株劲松,用赭石点染出熹微的晨光,色彩出挑,远山仿佛宿墨凝滞,青山远黛。由块面和浓重笔墨传递出来的拙味完全属于赖少其的个性,发挥色彩的渲染和构图的张力来营造空灵飘渺之感。上题“山高水流长。庚午,赖少其。一九九零年五月十六日,老妻正七十,老夫已七十六矣,难得同日生,因记。赖少其。”这两幅作品堪称其“丙寅变法”之代表作,这是其胸中之黄山、梦中之黄山,其中更是饱含对妻子的感激与真情。

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1992年法国之行后,赖少其基本上只能依靠坐轮椅出行了,但他仍坚持外出写生。据赖晓峰回忆,“晚年父亲每逢出行,无论是参观还是写生,母亲就像保护神一样陪在他身边。”正是在曾菲的照顾下,赖少其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笔耕不辍,仍创作各类书画数百幅。

1996年,赖少其病情恶化,医生诊断其生命只剩下一年。然而,在妻子曾菲及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赖少其不但脱离危险,又增寿4年,还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融合南北技法,完成了适应岭南地区画风的“衰年变法”。赖晓峰说:“当时父亲画画完全靠感觉,他的眼睛已经不能跟着手走了,整个左手僵硬变形,所幸右手还能动。母亲发现父亲吃了药容易昏昏沉沉,但一拿起笔,就仿佛忘了病痛,于是提出让父亲减少药量,用更多时间来创作。”在曾菲的安排下,家人给赖少其做了一个木板,每天由两个人搀扶着他,让他在病榻上写字作画(图14)。

暮年的赖少其每一年画风都有新突破,他不仅将广东的莲花山、西樵山、鼎湖山等葱茏景致纳入画卷,更胆大提炼南方山水的形与色,与西画情趣相交融,通过“衰年变法”进入到一种返璞归真、大自在的境界,画艺渐臻化境。此时的赖少其或许想起了他的人生导师黄宾虹。“黄宾虹八十以后,开始眼患白内障,至八十九岁,视力几乎完全消失。而在此时,先生创作最勤。这是因为八十岁以前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播下的种子,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他心中自有丘壑,不是画眼之所见,而是写心之所想,凭感觉写。他笔力千钧,反复涂写,写出了奇迹,写出了为千古所无的风格”⑥。

图15 赖少其 生日快乐66×41 厘米 1997 年 赖少其亲属藏

1997年夏,赖少其创作写生作品《生日快乐》(图15),作品墨色浓烈、色彩绚烂、浑厚华滋、畅快淋漓,线条极尽旋转、铺陈满纸、几无留白,情感与力量全面铺展开来却不粗糙。笔墨浑厚沉郁、笔情恣肆,皴擦与渲染结合,焦墨与水墨交融。依靠墨的浓淡干湿焦之变化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用或深沉或亮丽的色彩传达光影,为画面带来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上题“曾菲农历六月七日生日快乐,八十二翁赖少其写生”。话语朴素,却是对老妻的真诚祝福。

图16 赖少其、曾菲墓碑

此后,赖少其身体每况愈下,曾菲则守护着赖少其和他的作品,曾菲希望将赖少其的作品汇集起来放到博物馆、美术馆,分享给全社会。为此,赖少其、曾菲先后向广州市政府捐赠了294件作品,包括赖少其作品以及赖少其藏品。以此为基础,广州艺术博物院随后建立。2000年11月,赖少其去世后,曾菲又致力于赖少其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将赖少其留下的一千多件作品,分成三份,一份捐赠给广州,一份捐赠给合肥,一份留在家里。也正是有了曾菲的捐赠,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得以于2005年建成。

2009年10月,曾菲突发大面积脑梗,有一天突然对家人说:“怎么办,我忽然记不起你父亲的模样了,怎么办?”家人找来赖少其的照片,曾菲看着照片仍不住地自言自语:“我记不起你父亲的模样了……”,这成了曾菲留下的最后一句清楚的话。

2014年2月,曾菲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她与赖少其用一生时间完成了彼此的丹青之约。曾菲去世后,骨灰被送往上海,与赖少其合葬在新四军战友们共同的墓园里,墓碑上刻印着赖少其当年为纪念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而亲笔题写的诗句:“月光如水水如天,不觉寻梅着衣单。夫妻本是同林鸟,同宿同飞上九天。”(图16)

注释:

①赖少其《圆刀使用法》,《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1939年。

②赖少其《我画山水画》,《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社,2005年。

③李培《赖少其:剑胆琴心木石魂·铁笔江山入梦来》,《南方日报》,2015年2月12日。

④赖少其《我学习书法的经历》,《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社,2005年。

⑤赖少其《丙寅变法》,《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社,2005年。

⑥赖少其《从黄宾虹先生“雁荡纪游”想起》,《赖少其诗文集》,岭南美术出社,2005年。

猜你喜欢

扇面
浇菜
当下扇面书法创作的现状与展望
——以历届扇面展获奖作品为例
爱扇·藏扇·画扇
扇面山水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李苦禅卖画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筹经费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出入君怀袖 咫尺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