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
——唐蕃古道遗珍赏析(上)
2020-10-20许彩莲
□ 许彩莲
唐蕃古道是公元7世纪初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而开通的,它是中原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开辟的“陇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浑道”联通了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为唐蕃古道的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拉开了唐蕃关系的序幕。之后,伴随着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开设驿站,双方使节、商贾、僧侣往来不绝,成为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
图1 唐蕃古道示意图
唐蕃古道全长3000公里,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在空间范围上涉及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西藏5个省区(图1)。其西南接蕃尼古道,西北接丝路南线,东北与丝路东段相连,东南与滇藏茶马古道相通,它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南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分布着驿站遗址、军营遗址、边城遗址、墓葬、碑刻、佛教造像等大量文物遗存,为我们全面研究唐蕃古道沿线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2017年至2020年以“唐蕃古道”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先后在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巡展。本文以这些展览及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材料,甄选唐蕃古道沿线有代表性的文物,对其加以介绍和品评,以飨读者。
一、陕西段
唐蕃古道陕西段由西安至陇县,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经今天的西安、咸阳和宝鸡3个地区,大致路线为长安(西安市)——始平县槐里驿(兴平市)——马嵬驿(兴平市马嵬坡)——望苑驿(或为武功县驿)——龙尾驿——岐山县石猪驿(岐山县)——凤翔府(凤翔县)——汧阳县驿(千阳县)——陇州治所汧源县(陇县)。作为唐蕃古道起点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壮丽,最具开放包容的城市,它融汇了中西文明成果,创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唐代 镶金兽首玛瑙杯(图2)
图2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高6.5、长15.6、口径5.6厘米。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整块俏色玛瑙雕琢而成,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口部有流,嘴上镶嵌金塞。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唐代 三彩载货卧驼俑(图3)
通高29.1、长45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该骆驼俑周身施淡黄、褐、绿色的釉色,驼首高高扬起,四肢曲跪卧地。背上垫一椭圆形毡,载物卧驼的双峰间搭有鞍鞯,上面有彩色的驮囊、白色的象牙、蓝色的丝绸,两侧还带着马蹬壶、白色的花口盘、凤首壶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图3 唐 三彩载货卧驼俑
唐代 彩绘胡人俑头(图4)
图4 唐 彩绘胡人俑头
高15、宽8、厚9厘米。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该胡人俑高鼻深目,虬鬚满鳃,表情严肃。“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族的称呼。胡人生活面既广且深,他们的形象被塑造成各种陶俑,既象征着各族归顺、各国臣服的心态,又显示着主人“超规格”的世间生活,仿佛在地下世界可以无限延续以至奢华永恒。
唐代 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图5)
图5 唐 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
高36.2厘米。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骑俑戴黑色璞头,着圆领长袍,左挂长剑,一手上举,翻身做仰射飞鸟状,姿态自然优美。陶俑、马釉下木纹状深褐色花纹,为毛笔画在白色胎体后施釉烧制而成,呈现出绞胎三彩的效果。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
唐代 彩绘打马球俑 (图6)
图6 唐 彩绘打马球俑
高8.5、长14米。1981年陕西省临潼县关山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两位骑手头扎幞头,左手持缰,伏身马背,双膝紧夹马身,右手似挥球杖,马作疾驰状。马球发源于古波斯,先传入吐蕃,唐初由吐蕃传入中原而风靡一时。
唐代 彩绘骑马带帽女陶俑(图7)
图7 唐 彩绘骑马带帽女陶俑
高37、长26.2厘米。1971年陕西省礼泉郑仁泰墓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该俑头戴帷帽,身穿白色紧袖衫,外罩红花短襦,下束三色相间长裙,黑色尖头靴,整体造型给人线条流畅、静中有动之感,工匠们把唐代贵族妇女骑马外出郊游时特有的矜持与恬静刻画得极为逼真。
唐代 三彩双鱼壶(图8)
图8 唐 三彩双鱼壶
高28、口径9厘米。1957年陕西西安三桥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该壶为扁圆腹,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该壶构思奇巧,造型独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唐代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图9)
图9 唐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高2.1、外口径15.8厘米。从西亚传入长安的玻璃器皿,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品。
唐代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图10)
图10 唐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高5.4、口径9.2、底径4.2厘米。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银杯呈八曲葵口,杯身为八瓣,四瓣为男子狩猎图案,四瓣为仕女游乐图。口沿部焊接有一指垫,这与青海发现的金杯横平而宽大的指垫十分相似,应该都是受粟特金银器影响,而且银杯上饰有摩羯纹受印度文化影响,猎人是突厥人形象,游乐图又是典型的唐代绘画题材,所以这件银杯集各民族文化和东西文化一体,是研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
二、甘肃段
唐蕃古道甘肃段由天水至兰州再至临夏。大致路线为清水县——秦州治所上邽县(天水)——伏羌县(甘谷县)——陇西县(武山县)——渭州治所襄武县(陇西县)——渭源县——临州治所狄道县(临洮县)——兰州——大夏县大夏川驿(广河县)——河州治所枹罕县(临夏市)——凤林关——漫天岭(小积石山)。此段走向大体同丝绸之路在该区域内的路线,当中所途经的唐陇右诸州是长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开拓与发展,甘肃是主干道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隋代 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图11)
图11 隋 贴金彩绘围屏石榻
长218、宽115、高123厘米。1982年甘肃天水石马坪墓葬中出土,天水博物馆藏。石塌由榻座、榻板、围屏等组成,石屏风由11幅图案组成,正面5幅,左、右各3幅,分别雕刻狩猎、宴饮、酿造、出行、泛舟、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画面,榻座正面雕刻六组壶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壶门内各雕刻一个乐伎,下层两侧各有一个神兽,两臂生翼,双手托榻,雕刻精湛,技艺娴熟,贴金彩绘,富丽堂皇。石棺床石刻彩绘及其乐伎俑具有浓厚的粟特文化及祆教特色,是华风胡俗交融、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见证。
唐代 三彩胡人骑驼俑 (图12)
俑高72.2、宽25、驼高95.5、长65厘米。甘肃秦安县叶家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双峰骆驼,昂首前视,静立于地,作嘶鸣状,旁边站一深目高鼻的胡人,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因时间久远,所执缰、挝已失。胡商以骆驼为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玛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他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 鎏金铜胡腾舞俑(图13)
图13 唐 鎏金铜胡腾舞
通高13.5厘米。1940年甘肃山丹县征集,甘肃省山丹县博物馆藏。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衫,裙摆飞扬。足蹬弯头软靴,右臂上举,左脚立于覆莲花圆台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状。北朝至隋唐时期,来自西域的音乐舞蹈大量传入中原,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三、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线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传统的唐蕃古道路线。由民和经西宁至玉树,大致路线为龙支县(古鄯盆地北古城遗址)——鄯州治所湟水县(乐都县)——唐边州最西县鄯城(西宁市)——绥戎城(湟源县北古城遗址)——石堡城(吐蕃铁仞城)——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共和县)——都兰——那录驿——(兴海县大河坝乡)——多弥国(役属吐蕃,以玉树巴塘草原为中心)——牦牛河(通天河)——列驿(玉树县结隆乡)——截支桥(玉树县子曲河谷)。该段地处要冲,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枢纽,相继收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控制,历来是中原王朝与控制该地区的民族政权争夺丝路控制权的焦点。唐蕃古道青海段所出文物荟萃了汉文化、吐蕃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充分反映了各种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魏晋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图14)
图14 十六国 金扣蚌壳羽觞
长13.7、宽10.4、高3.5厘米。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羽觞是古代饮酒时用的耳杯,盛行于战国到魏晋时期,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铜质耳杯,蚌壳材质的较为罕见。青海省地处内陆,并不产蚌,该羽觞更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