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与分析

2020-10-19刘玉明辛先贵董如雪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血常规

刘玉明 辛先贵 董如雪

【摘 要】目的:对比与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共80例,按照采血方法分为末梢血组与清晨空腹静脉血组,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查体人员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对实验。比较两组人员应用不同采血方法所获得的WBC、RBC、HGB、HCT、MCH、MCHC、PLT的指标差异。结果:经过统计学的计算,对比两组血常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WBC、RBC、HGB、HCT、PLT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制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结果的不同是由于采血方法不同造成的,末梢采血法的弊端可以被静脉采血法克服,静脉采血法采血时间短,血量多,血细胞形态稳定,检测结果时干扰少,重复性好,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的数据更真实可靠,血常规静脉血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静脉血;指标差异;末梢血;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 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059-01

血液常規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检查,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准确判断[1]。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血常规检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采血方法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然而学界对血常规检验应选取何种采血方法仍存在争议[2-3]。与静脉采血相比,末梢采血操作简便、受检者易接受,但同时有研究指出采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的价值更高[3-4]。因此,本研究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受检者静脉血与末梢血行血常规检验,比较2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其中,男性44人,女性36人;年龄22~60岁,平均(32.2±6.6)岁。两组的年龄和性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具体方法为: 所有受检者由同1名检验师负责采血,于清晨8点至9点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正中静脉血2ml,同时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40μL,将2种血液标本分别置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真空抗凝管中混匀,对于肘部静脉血管不明显的健康体检者选择手背静脉或者内踝静脉作为静脉血的采集部位。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技师采用SYSMEX-XS500血液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静脉血液标本和末梢血液标本分别在血液分析仪全血模式和末梢血模式下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所有标本均于采血后2h内完成检验[5]。

1.3 观察指标

血常规检验主要观察指标: WBC、RBC、Hb、HCT、MCV、PLT、MCH、MCHC。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受检者静脉血WBC与MCV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血RBC,Hb,PLT,MCHC值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出的HCT与MC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当中可以看出, 对于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 其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除HCT与MCH外, RBC、WBC、PLT、HGB和MCHC、MCV六项血常规指标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对受检者行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交叉检测会出现错误的结论。为了得到充足的血液标本,末梢采血通常需反复挤压受检者的手指,易使白细胞破裂,同时稀释液的离子浓度、渗透压、pH值等也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形成微凝血块,导致WBC,PLT和RBC水平偏低。

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基础项目,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主要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行血常规检验,其中末梢采血疼痛感较轻,易被受检者接受,但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受检者血液循环的实际情况[5]。末梢采血速度较慢,出血量较少,采集有一定的难度,采血时间较长,且末梢部位温度较低,血液循环较差,而血液标本长时间放置易出现溶血,进而导致标本凝血因子活性丧失、血钾水平升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同时血小板粘附在皮肤穿刺部位形成的微血块、组织液易混入血液检测标本; 静脉采血使用真空采血法,一般选择肘部静脉、手背静脉等,血液标本受环境影响较小,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可避免PLT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不易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204-205

[2]王文峰.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10-11.

[3]杨晓霞.血液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4694-4695.

[4]刘晓燕.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42-143.

[5]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715.

猜你喜欢

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苯作业人员血常规结果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
不同采血方法对大鼠内分泌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影响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测对小儿肺炎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