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习惯培养中探讨规则遵守的重要性

2020-10-19吴双爽

家长·中 2020年4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成人幼儿

吴双爽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子孙自然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行为习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是我们的幼儿时期。良好的规则意识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关注幼儿阶段孩子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本文从成人对幼儿养成习惯过程中,破坏规则的实践出发,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总结,来阐述成人因不遵守规则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影响及成人应该如何制定、遵守和实施规则。

關键词:幼儿;成人;遵守规则;习惯养成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贯穿于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之中。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用规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享有更加自主的自由。习惯是一种内在、不自觉的行为,规则是外在的一种要求。我从自身孩子的培养和一线学前教育的实例中渐渐认识到,规则能否严格遵守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精彩案例呈现故事原委

故事一:“我要讲三个故事。”

又到了睡前故事的时间,鱼儿已经等在床上等着我去讲睡前故事。睡前故事已经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每一次都给孩子讲述2个睡前故事。但今晚的2个故事都有点短,于是我对鱼儿说:“妈妈今天再给你多讲一个故事吧。”鱼儿非常开心。讲完三个故事,孩子渐渐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我接着给孩子讲述了2个故事,等着和孩子说晚安,但这次,鱼儿拉拉我的手说:“妈妈,我想听3个故事,你昨天就讲了3个故事。”看着孩子那么喜欢讲故事,我也没有反对。但接下去的日子,孩子要求讲的故事越来越多,后来增加到了5个。这时我渐渐地思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破坏了孩子的这种习惯。

故事二:“我也要喝可乐。”

对于饮料,我们对于孩子一直都比较反对。到4岁前没有给孩子尝试喝可乐,每一次看着大人喝都给孩子讲述可乐的危害,孩子也慢慢习惯了不喝可乐。今年春节,流行喝生姜可乐,烧过的可乐缺少了二氧化碳,多了一份甘甜。在今年的聚餐上,孩子非常想要尝试一口,鉴于他人的鼓舞,于是给孩子也倒上了一杯。并和孩子说好,喝完就没有了。原本想着孩子也许会忘记这一次的破例。但是过了几天,在一次晚饭中,大人又开始喝可乐。这一次,孩子喊道:“妈妈,我也要喝可乐。”“可乐不好,小孩子不能喝。”“可是,妈妈,上次你给我喝过。”听着孩子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

故事三:“你上次说可以的。”

在平时的带班过程中,我们给孩子的奖励是通过抽奖的模式进行的。当孩子满足了10颗小星星就能抽一次奖品。一直以来,我们给孩子规定的每次放学之前进行奖品的兑换和抽奖。孩子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有一次,由于放学时间不充裕,我们把当天的抽奖安排在了第二天的中午。以为孩子会忘了这么一次特例。但是,过了几天,一个孩子中午跑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小星星到了,我要抽奖。”“我们不是规定放学前抽奖的吗?”“你上次不是中午的时候抽奖的吗?”面对孩子的失落,只能给孩子进行抽奖,但从此以后,孩子只要到了10颗小星星,都会要求抽奖。

二、案例分析,不遵守规则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影响

(一)中断规则,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坚持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者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在三个案例中明显感受到,孩子在慢慢形成着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睡前故事的个数、不喝饮料的习惯、规定时间的兑换等等。因为教师及家长的不坚持,其中的第一次中断以往的规则,造成了孩子对这个行为习惯的挑战,从而让孩子对于习惯的坚持就有了借口。

(二)打破规则,不利于孩子习惯的养成

制定一定的规则才能让孩子去遵循,规则的坚持遵循才能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规则是习惯的源头。但在三个案例中明显地感到,孩子在成人的第一次打破规则的情况下,他们会尝试着去试探成人对这一习惯的看法。如果成人一味地没有坚持制定的规则,他们会去打破原有的习惯。比如案例一中,原本只是讲述两个故事,但因为家长在第一次规则打破的情况下,她试探成人的第二次对规则的破坏,所以渐渐地,讲述的故事越来越多。可见规则一旦打破,会非常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三)违反规则,不利于孩子规则的重视

当我们希望孩子形成某一种习惯时,总是在最初会和孩子进行商量,制定相应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利的基础之上的。孩子往往会对这一次规则的制定特别重视,也会尽可能不去违反这一规则。比如在幼儿进行某一活动前,我们总是和孩子商量好行为的适宜性,并去制定相应的规则。但如果我们成人在规则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孩子就会对这些规则出现懈怠或不遵守,比如案例三中,孩子就是因为教师的第一次规则的违反,而出现了后来不按原有时间进行抽奖。所以成人的规则执行行为影响着孩子对规则的重视性。

三、总结案例,阐述如何遵守规则培养习惯

(一)制定适宜规则,增加孩子参与兴趣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最初的规则来制定,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有一些规则制定可以让孩子共同参与。通过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可行并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则,让孩子有更多的参与感。同时告诉孩子养成这个习惯的重要性,让孩子能够从心理上接受这个习惯的培养。当然在规则制定过程中还要让孩子能明确规则内容,让孩子能养成这个习惯的具体标准。所以规则的制定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坚持遵守规则,维持规则持续性

规则制定之后,实施成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三个事件为什么最后会让孩子原来的习惯受到破坏,很大程度就是成人自身对规则的挑战。成人在生活过程中会过多地考虑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环境的变化、意外事件的影响、他人的指引等等。我们也会碍于自己生活的方便,碍于自己的面子,会无意中破坏了一些规则。比如案例一中,因为考虑到多讲故事肯定对孩子是有帮助的,从而打断了原先的规则,让孩子有机可乘提出新的要求。再如案例二中,由于他人的鼓舞,孩子的渴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规则。所以,在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成人对规则的坚持性和重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成人,尽可能不要去破坏规则的实施持续性,做到尽可能去遵守规则。

(三)监督规则实施,维护规则统一性

习惯的培养,除了作为成人需要认识到遵守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对规则的遵守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这个监督人既包括家庭或者幼儿集体中的另一些成人,也包括幼儿自己。每一个习惯的培养,规则的制定都需要整个团体的统一实施。比如一个家庭,想要给孩子养成一个习惯,要靠家庭里面每一个成人的统一。但现在家庭结构中,往往祖孙三代共同生活,老一辈的教育观念和年轻父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特别需要家庭内部的统一监督和实施。在幼儿园集体中,往往会有两个教师和一个保育阿姨,那么规则就需要三位成人共同实施,这样幼儿才会按照相同的规则去遵守,才更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当然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规则的实施和制定还需要幼儿自己的监督,特别是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往往班级里会存在一些喜欢去破坏规则的孩子,这就需要孩子们对这个规则进行监督,让这个规则不被破坏,做到坚持和稳固。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而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将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培养。作为成人我们要创造合适的环境,遵循规则的坚持性,重视习惯的培养,力求为孩子创造一个个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曾碧.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责编 翁春梅)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成人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养大成人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