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桃园里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漾濞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2020-10-19

今日民族 2020年5期
关键词:漾濞创建活动民族团结

漾濞彝族自治县

“哎……核桃之乡等您来哎!等您来!漾濞处处核桃香喂!核桃香!……”走进漾濞,呈现在眼帘的皆是核桃山、核桃箐、核桃坡、核桃林、核桃生态园……美妙动听的山歌更是不绝于耳。

位于大理州点苍山之西的漾濞县,是1985年改设的一个彝族自治县,全县国土面积186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辖4镇5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总人口106067人,境内世居着彝、汉、白、回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由于历史悠久,盛产核桃,1996年,漾濞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的桂冠。漾濞又是一个多个民族同在一村、甚至同在一个家庭里,团结和谐其乐融融的县,被老百姓叫做“民族和谐幸福家园”。

2015年以来,漾濞县密切联系县情、村情、民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县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016年,漾濞县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大理州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平坡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5年多来,漾濞通过“五个着力”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秀美的核桃林里绽放出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举办民族活动

民族文化广场

注重氛围营造 团结观念入人心

如今,走进漾濞的城乡,房屋建筑错落有致、民族风貌一体化,村里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活动广场,寨子里有民族团结共同体墙体文化、宣传标语,家家户户都知道全县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走进了漾濞城乡千家万户,深入人心,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筑牢了干群思想基础。

“今天到太平乡参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感觉很有特色,很受启发,对于改进推动我镇的创建活动,有了新思想、拓宽了思路……”漾江镇镇长赵跃文在参加民族团结进步“互观互学”活动后,深有感触。

漾濞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中,联系县情,采取县里重引导、部门乡镇重典型、一线重活动的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县里重引导。五年多来,先后集中组织了9场次部门间、乡村间“互观互学”活动,县委、县政府先后专题会议研究、大会发动宣传部署21场次,同时,针对性制定了《漾濞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工作方案》《关于扎实推进漾濞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创建活动,提升创建水平提供了保证。

部门、乡镇重典型。对部门与乡镇,通过评优和塑造先进单位、先进村组或先进个人的宣传引领,扩大了示范效应。比如,目前全县成功打造了53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族文化传承点和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特色村寨等,同时,还以苍山西镇光明村、平坡镇高发村为重点着力打造像郑家庄一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示范,有效起到了激发部门和乡镇创建激情和示范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县委政府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共3批166个,州命名表彰示范单位59个,省命名表彰示范单位1个,国家民委命名表彰示范单位2个。

一线重活动。在一线宣传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展板等多媒介多渠道宣传民族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村组、进窗口、进农户”的“七进+N”活动,实现全县98个机关、68所学校、10个宗教活动场所、30个企业、9个乡镇、1个社区和65个村组创建活动全覆盖,做到了县乡村三级共创共建,在全县营造了“民族团结心向党,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铸牢团结意识从娃娃抓起

“叮铃铃……”伴随着下课铃声,漾濞县一中初中部的学生们陆续跑向操场,准备做课间操。如今已是初二年级的常家华跑到操场上后,主动走进同学们中间,与各年级、各民族学生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圈,伴着优美的旋律,欢快地跳起了彝家的“打歌”舞,同学们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上学期的常家华可不是这样!”据班主任杨建弘介绍,常家华是从偏远的山村小学升学到县城中学就读。刚入学时,性格内向的常家华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时常一个人坐在课桌上发呆。

杨建弘发现常家华擅长彝族歌舞的特长,在学校开展的民族歌舞进课间中,把常家华请上台当民族舞蹈的“小老师”。通过与同学们一起相互学习交流、切磋舞蹈技艺,常家华渐渐变得活泼起来,开始与同学有了更深的交流。他的改变,得益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开学典礼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每位孩子明白,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但同在一个蓝天下、同进一所学校、同唱一首歌,我们是一家人,是一个共同体……”校长张德勤介绍说,除了民族歌舞进课间活动,学校还积极开展民族语言进课堂、民族知识进校园等“十项活动”,真正把民族团结融进学校教育。

“我们穿少数民族服装、打歌,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一名正在“打歌”的彝族男生已经满头大汗,他一句话就道出了彝族人对“打歌”的热爱。而漾濞一中初中部,通过不断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走上台、走进同学间,互相学习民族知识、语言、歌舞,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团结互助互学激情。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像常家华一样来自不同边远山区、不同民族的孩子,快速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不是个案,是很普遍的。”漾濞一中初中部副校长杨木华介绍道,在他看来,民族团结需要心灵沟通、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学习民族语言便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对此,漾濞一中初中部不断推进民族文字与“双语”教学,促进学生母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相互贯通,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据了解,漾濞一中初中部现有30个教学班1739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1484人,占学生总数的85.33%,有着彝族、白族、傈僳族等1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漾濞一中的面貌焕然一新,校容整洁,各民族学生关系和谐,优良的校风学风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学校先后于2010年、2015年、2017年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6年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陈泽谈到民族团结进校园时反复讲道:“民族团结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把民族团结融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在漾濞,有声有色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活动的不只是漾濞一中初中部,全县不论普高、职高、初级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直是校园里的核心元素。

中国核桃之乡

身穿民族服装的学生

在漾濞,无论走到哪所学校,你都会发现,学校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楼道或校园内显著位置制作一面文化长廊,以开设民族趣味知识、民风民俗知识介绍专栏等形式,充分展现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深厚历史基础,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精神风貌,大力营造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良好氛围,让墙壁“说话”,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全覆盖。尤其,漾濞通过校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十项活动”,进一步筑牢了全县青少年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扶贫攻坚 各民族共奔小康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漾濞县把民族地区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修路建房兴产业,示范创建补短板,绘就了一幅幅“民富、村美、人欢乐”的民族地区发展优美画卷,在脱贫攻坚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各兄弟民族共建共享奔小康。

“以前我们住的是垛木房,吃的是包谷饭、苦荞粑粑,民族村寨建设这个政策来了,我们也住上了新房子,水电路这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家住太平乡杨梅树村的梅国庆因腿患有残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村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以来,梅国庆迎来了“春天”,先是改建了房屋,接着硬化了道路,还在产业发展政策和互助金扶持下,养起了蜜蜂、肉牛,栽培了20多亩核桃苗。日子好过了,梅国庆心里头喜滋滋的。他逢人就讲,原来荞粑粑蘸蜂蜜甜在嘴上,现在好政策滋养,甜到了心里头。

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张顺华谈起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很兴奋:“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的建设,让我们太平村200户850多人受益,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三年来建档立卡户人均增收近1000元,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平乡太平村杨梅树村民小组属典型的彝族聚居古村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滇缅公路从村里穿行而过,古丝道遗迹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在实施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工程之前,当地的村民住房简陋,生活困苦;2016年,杨梅树等五个村民小组被列入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另外,村里还采取“村党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成立互助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核桃苗等生态种植和土鸡、肉牛、黑山羊、中华蜂等生态养殖;4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在漾濞,近几年来,通过着力实施民族扶贫政策,贫困户脱贫并致富,贫困村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典型故事,不胜枚举,全县9个乡镇65个村都有案例,民族扶贫政策在漾濞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

“党的民族扶贫政策真的好呀!村里面貌变化太大了,你看,自来水通了,路面硬化了,晚上也有了明亮的路灯。说起我的家,更是大变样,敞亮的房子住上了,家里养了8只羊、10头猪、18箱蜜蜂,种植核桃1000棵,我自己在高发完小做保安。”平坡镇高发村村民罗秦生兴高采烈地细数着这些幸福变化。

高发村是漾濞县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共有贫困人口67户285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高发村发展的最大瓶颈。省民族宗教委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在走访时了解到还有6个村民小组道路未硬化,部分村民家里甚至不通水电。短短三年时间,通过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资金等方式,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采取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共建共享等办法,实施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村村组组实现通路,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同时,依托高发村彝族、白族、汉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融合的优势,打造了集“民族性、实用性、群众性、娱乐性”多功能一体、辐射7个村民小组的民族团结示范广场,实现高发村之蝶变。

在谈到民族扶贫工作时,副县长王兆远表示:“漾濞县在攻坚民族扶贫工作中,密切联系县情,因地制宜,有序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资金倾斜力度,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着力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依照三年行动计划,成功打造了一批环境好、群众富、产业强、民居有特色,人美村和谐的特色村寨和村镇,通过这些点的打造为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行业部门的力量,形成全县的扶贫合力。”

漾濞在民族扶贫中,历经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战役,全县上下“一盘棋”,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战,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脱贫退出3897户15438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90%下降至1.07%,漾濞终于摘掉了“穷帽子”,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

特色产业促民族地区繁荣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而壮大特色产业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金钥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桥梁。漾濞县委、县政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眼下,我山上的产业单单重楼苗甩手就可卖1200多万元,市场上重楼苗很紧俏,不少中药材种植户来基地看后,要洽谈采购,但目前,我的苗仅够供自己重楼种植基地……”太平乡箐口村李汝斌是该村产业大户之一,粗略统计,李汝斌150亩核桃基地、50亩黄金脆桃基地、12亩重楼基地、6亩重楼苗基地价值超过3000万元,目前,李汝斌正着手扩大重楼种植基地。而漾濞县李汝斌还不算是最大的产业大户,仅太平乡像李汝斌这样的产业大户就有36户,而箐口村就有18户。这是漾濞县民族地区实施扶持特色产业行动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核桃作为漾濞县最大的特色产业,使全县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在千里广袤彝山,在百里漾江峡谷,哪里有核桃生长,哪里就有各民族居住。当前,全县各族人民生活在核桃园、核桃林中,以核桃取名、以核桃保健、以核桃祭祀、以核桃入艺、以核桃联谊、以核桃兴农、以核桃促商、以核桃致富。”县委书记杨瑜说,彝乡的山山水水,都散发着核桃的浓郁香味;彝乡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出核桃的多彩魅力。

眼下,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突破5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百年以上古树核桃20多万株,全县人均拥有核桃10亩以上,70%的农户靠核桃发展致富。核桃,在漾濞创造了一个新的民族幸福传奇。

丰收的喜悦

“产业兴则民族兴、产业强则民族强。要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就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业振兴为突破。”县委副书记、县长左学政谈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时认为,在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中,着力巩固提升核桃产业的同时,更要齐头并进多产业并兴。

“紫丹参全身都是宝,尤其花期特别长,差不多6个多月都在开花,采了一拨又开一拨,丹参花蜜、丹参花茶等紫丹参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前景很好,部分贫困社员也因种植发展紫丹参脱贫致富。”祁学飞是富恒乡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对发展紫丹参产业很在行,也有远大规划,“目前,合作社社员900余户种植紫丹参近20000亩,养殖1600余箱丹参土蜜蜂,但远远满足不了合作社的发展需求。我们计划今年社员发展到3000户,紫丹参种植面积突破30000亩,丹参土蜜蜂养殖3000箱,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富恒乡在实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中,涌现出发展林下中药材带动一村人致富的种植大户祁学飞、发展养殖垚猪带动三村五邻共同致富的养殖大户王泽光等一大批致富带头能人,有力地拉动了当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谈起全乡的产业发展,富恒乡党委书记李晓龙雄心勃勃:“广阔的高山林地,给我乡产业扶贫带来地利,截至目前,全乡在巩固发展核桃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林下中药材10000余亩,垚猪3000余头,生态黑山羊12000余只,生态肉牛1800余条,土蜜蜂5000余箱等,实现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今年全乡要达到种植业、养殖业翻番,实现群众长效增收。”

民族群众生产劳作

“目前,漾濞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超过5万亩,种植品种多达40余个,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有效帮助了全县各民族贫困群众脱贫并致富。”漾濞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尹吉文在介绍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时认为,漾濞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目前,漾濞县已先后引进龙头企业27户,涌现出种植大户510户,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89个,辐射带动农户27796户,其中覆盖和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4034户,90.9%的民族贫困户从中受益。

弘扬民族文化 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漾濞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始终坚持“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繁衍生息的命脉,要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弘扬”。

平坡镇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境内彝族、苗族、白族、傈僳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歌舞。深入其中,便可领略彝族“打歌”的热情奔放,白族“霸王鞭”的欢快激昂,傈僳族歌舞更是别具特色,令人称奇。

“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好,平坡镇对各民族即将流失的语言文字、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技艺、服饰等文化遗产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对民俗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平坡镇党委书记杨铁柱介绍说,平坡镇党委政府积极倡导村社民间,举办农历二月初八本主庙会、大年初一“抢头水”节、“火把节”、“月半节”、“朝山会”等民俗活动。结合不同民族特点,组建了49支村组文艺队,弘扬传承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呈现出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局面。

平坡多彩的民族文化只是漾濞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漾濞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

“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春色上眉梢。”鸡街乡女人个个能绣花,绣花是每个彝族女人成家后必备的技能,她们团团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之间,绣出花团锦簇的满襟大围腰,精巧别致的绣花鞋,构图精美的头帕、飘带等,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她们用小小的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五彩图案,描画出生活绚烂的色彩。

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在当地小有名气。吉珍林自幼受母亲和奶奶影响,从5岁开始学习刺绣,10岁开始学习剪纸,几十年来她始终保持着一人一线的制作模式,不采用任何现代机器进行缝制,正是她的执着与坚守让鸡街彝族刺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鸡街乡已经有绣娘300多名,还先后举办过四届绣女大赛,并开发创新推出香囊、纸巾盒、手机套、旅行挂包、壁挂等与时俱进的绣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打歌”是彝家人的日常生活,而大刀舞才是“打歌”场上的灵魂,没有大刀舞的“打歌”是不完整的,在婚丧嫁娶和各种节日里,全村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弹三弦、吹笛子、芦笙伴奏,围着火塘边歌边舞。

家住鸡街乡新寨村吉村小组的吉用伟,就是当地有名的“刀王”,是打歌队大刀舞领舞人。2011年曾登上央视“民歌·中国”的舞台,进行了漾濞专场大刀舞表演,成功将大刀舞搬上了荧屏。2013年吉用伟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吉用伟耍着他的大刀走出了农家小院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有了名气后,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最多的时候学徒达400多人,最小的9岁,最长者70多岁,除本州以外,还有来自保山、楚雄等地的徒弟。

漾濞是一个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灿若繁星。独特的民族风情“大刀舞”“露露则”独树一帜;优美的神话传说“萨秘母”扣人心弦;被誉为天籁之音的“蒙秦古乐”耀眼夺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鸡街刺绣”别具一格;彝族创世史诗《毕摩经·米慕尼穆》绽放异彩。漾濞民族节日,独具特色。传统的“火把节”异彩纷呈;独特的彝族“朝山会”热闹非凡;古朴的“二月八赶庙会”追忆过往;古老的“二月十九街”代代相传;一年一度的“云南·大理漾濞核桃节”精彩频现;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特色浓郁。漾濞民风淳朴,和谐共荣,全县各民族水乳交融、和衷共济,相互包容、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漾濞创建活动民族团结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以人为本 云南铁路全力应对漾濞6.4级地震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与研究
我与漾濞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都匀市委离退局(市老年大学):督查民族团结示范进机关工作
省妇联精心组织开展“我爱我家”主题系列活动 大力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