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肢体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17杨玥陈澜
杨玥,陈澜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成都6100000
骨肉瘤也称成骨肉瘤,属于骨恶性肿瘤,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群体,其在小儿中的发病率可占小儿全部恶性肿瘤的5%左右[1-3]。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多为单发病灶,病灶多具有较强的隐匿性。骨肉瘤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活动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既往临床上对于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病灶段骨质,其临床治愈率不足20%[4-5]。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化疗技术在骨肉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可辅助提高手术疗效。骨肉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的5 年生存率可达50%~80%[6]。目前临床上针对骨肉瘤的化疗方案较多,其中异环磷酰胺为常用化疗药物,但其疗效尚有局限性。本研究探讨了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肢体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98 例骨肉瘤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医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骨肉瘤;②符合化疗要求。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骨肿瘤、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结核;②合并严重骨质疏松;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④合并严重肺部疾病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⑤意识丧失或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沟通障碍;⑥已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剔除标准:①中途主动放弃治疗;②治疗后失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 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9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Enneking 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方案化疗。异环磷酰胺1.2~2.5 g/m2,静脉注射,连续治疗5 天后停药3 周为1 个周期;盐酸多柔比星60~75 mg/m2,静脉注射,连续治疗3 天后停药3 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6 个周期。
观察组患者采用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方案化疗。异环磷酰胺的用法用量与常规组完全一致,同时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50 mg/m2,静脉注射,连续治疗3 天后停药3 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6 个周期。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均给予各项体征监测,如发现转移则改用顺铂或氨甲蝶呤方案。化疗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身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并开展后续保肢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7]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骨肉瘤完全消失,患者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无新发肿瘤且至少维持1 个月;部分缓解,骨肉瘤体积缩小50%及以上,无新发肿瘤且至少维持1 个月;疾病稳定,骨肉瘤体积缩小50%以下或增大不足25%,无新发肿瘤且至少维持1 个月;疾病进展,骨肉瘤体积增大25%及以上或出现新发病灶、转移病灶。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 个周期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3000 r/min 离心10 min,取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口腔炎、脱发、心脏毒性。随访1 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美国骨肿瘤学会评 分 系 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93,MSTS 93)[8]评估两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该评价标准包括疼痛、术后功能整体情况、接受程度、支撑物、行走、步态6 个维度,总分为3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9]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 个维度,各维度均分为总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8,P﹤0.01)。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5.92%(47/49),高于常规组的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化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化疗前,血清IL-10 水平高于本组化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血清IL-10 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化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指标CRP(mg/L)TNF-α(μg/L)IL-10(ng/L)时间化疗前化疗后化疗前化疗后化疗前化疗后常规组(n=49)23.26±1.73 10.39±1.41a 36.98±5.32 9.62±3.71a 96.87±9.71 127.79±12.38a观察组(n=49)23.37±1.79 7.18±1.12a b 37.03±5.69 5.96±2.07a b 96.73±9.56 158.46±15.32a b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9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5,P﹤0.01)(表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患者均可耐受,均于化疗完成后自行缓解。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4 MSTS 93 评分和SF-36 评分的比较
随访1 年,观察组患者的MSTS 93、SF-36 评分分别为(22.25±1.41)分和(75.67±6.12)分,分别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1.38±1.37)分和(71.26±5.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3.667,P﹤0.01)。
3 讨论
骨肉瘤属于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且疾病初期表现较隐匿的特点,因此对手术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0 世纪70 年代之前,截肢为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80%~90%的患者发生转移最终死亡[10-12]。随着新辅助化疗技术在骨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骨肉瘤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临床上骨肉瘤以先行辅助化疗再行局部手术、保肢手术等综合方案进行治疗。约70%的骨肉瘤患者可获得5 年及以上的生存时间,骨肉瘤是临床中最早被证实可通过辅助化疗获益的一种原发性实体肿瘤[13-15]。辅助化疗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保肢率与生存率。新辅助化疗能够杀灭部分肿瘤细胞,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转移的发生风险。术前化疗后肿瘤坏死率达90%及以上的骨肉瘤患者可获得67%左右的生存率,而术前化疗后肿瘤坏死率低于90%的患者术后生存率则仅为48%左右[16-18]。因此术前化疗的疗效与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具有密切的关系。
多柔比星属于蒽环类药物,为广谱抗肿瘤药物,是诸多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现阶段临床中骨肉瘤的多种一线化疗方案中均包含多柔比星。多柔比星的毒性多表现为骨髓抑制、消化系统反应、黏膜炎、心脏毒性以及脱发。心脏毒性与药物的总累积剂量有关,累积药量达550 mg/m2及以上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有研究认为,蒽环类药物应用后即使患者暂无临床不良反应,其远期慢性心力衰竭、心包疾病等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亦可见升高[19]。
脂质体多柔比星属于蒽环类脂质体,其表层富含亲水聚合物,能够抑制血浆成分与脂类物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逃避人体的免疫识别系统,延长多柔比星在血液中的留存时间。脂质体多柔比星在人体毛细血管的紧密结合处不易释放,聚乙二醇化能够对其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吸收率,减轻心脏毒性。新辅助化疗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肿瘤切除率,预防肿瘤复发,改善患者预后。但单一药物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欠佳且易发生肿瘤耐药,使化疗疗效降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则可能增加药物毒性。然而,脂质体多柔比星可在不增加药物毒性的前提下增强化疗疗效,对减少耐药性亦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脂质体多柔比星在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中已替代多柔比星并广泛应用,但其在骨肉瘤化疗中是否可代替多柔比星成为主要的化疗药物尚无定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且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脂质体多柔比星具有提高骨肉瘤化疗疗效的作用,可为后续治疗获得理想疗效和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血清炎性因子是肉骨瘤疗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CRP 与TNF-α均为人体重要的促炎因子,其表达升高不仅与骨肉瘤诱发的炎性反应相关,而且与肿瘤细胞侵袭性增殖、浸润及其诱发的损伤有关。IL-10 是人体中重要的抑炎因子,正常状态下其表达水平与促炎因子形成动态平衡。恶性肿瘤发生后,IL-10 的表达被抑制,使肿瘤标志物与相关促炎因子的表达失去制衡而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化疗前,血清IL-10 水平高于本组化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血清IL-10 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脂质体多柔比星能够有效地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的表达,从而恢复骨肉瘤患者机体内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的平衡。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9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骨肉瘤化疗中应用脂质体多柔比星能够有效地降低化疗不良反应。随访1 年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组,这主要与观察组患者化疗疗效更好,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良机与必要保障有关。
综上所述,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能够提高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机体内炎性因子表达平衡机制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用药安全性较高,可为后续治疗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与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