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研究

2020-10-16张睿胡丽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裂孔玻璃体黄斑

张睿 胡丽平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眼部疾病,因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后缺失,故其预后较一般类型视网膜差,严重者可导致眼球萎缩[1-2]。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研究发现,玻璃体切割能够较为有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但视网膜复位较差[3]。如何在达到解剖复位的基础上,并进而改进患者的视力,是业内同仁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是近些年兴起的新技术,其主要应用于牵引性黄斑病变的治疗,尤其是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并成为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目的在于彻底地解除病变区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切向牵拉,以恢复黄斑区中心凹正常的形态。亦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导致玻璃体积血的玻璃体手术中,预防性行内界膜剥除。内界膜剥离术对于视网膜复位率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故本次研究将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区组随机化方法,并按1∶1的比例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6.53±6.18)岁;病程 1~16 d,平均病程(5.32±1.38)d;疾病部位:左眼22例,右眼23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5.36±7.03)岁;病程2~17 d,平均病程(6.07±1.15)d;疾病部位:左眼21例,右眼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疾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眼底检查并以黄斑OCT佐证,确诊为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患者均出现视功能下降,伴或不伴视物变形现象;(3)患者无手术禁忌;(4)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患者具有其他干扰本次研究的器质性疾病;(2)患者具有精神类疾病,且存在相应的交流障碍;(3)患者因高度近视周边裂孔或外伤性黄斑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4)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以玻璃体切割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指导患者进行眼底照相检查,且在患者手术前3 d,均给予其抗生素药物滴眼;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对其行闭合式标准三切口切割;将患者眼球中周部玻璃体切除,在其玻璃体完全脱离后,尽可能将玻璃体后皮质切除干净;检查患者周边部的视网膜,若无病变,则给予气液交换,以笛针对患者黄斑裂孔前的视网膜下液体进行吸除;以硅油为患者填充。

试验组患者在玻璃体切割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内界膜剥离术,具体措施如下。指导患者进行眼底照相检查,且在患者手术前3 d,均给予其抗生素药物滴眼;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术中,将患者的玻璃体皮质彻底清除,以吲哚菁绿染色黄斑区,并将黄斑区内界膜剥离;给予患者充分的气液交换,以笛针对患者黄斑裂孔前的视网膜下液体进行吸除;以硅油眼为患者填充。

1.4 观察指标

以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改善率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视力改善情况判断标准:(1)增加,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其视力较术前增加2行,或患者手术前视力<0.1,行手术后视力>0.1;(2)下降,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其视力较手术前减退;(3)其他情况则记为无改善[4]。视力改善率为术后视力增加患者人数占本组总患者人数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对比

术后,试验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视力情况改善率为71.11%,显著高于参照组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同时又是五官之首,故眼睛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一旦眼部出现疾病,不仅在脸部出现不美观的现象,往往还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常见的眼部疾病有白内障、青光眼等[6]。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本质为患者黄斑全层裂孔,进而影响其内膜界至感光器之间的细胞层,并造成细胞层的缺失[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早期时仅存在于患者眼部的后极部,若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其脱离则会向下方及颞侧扩散,最终导致其完全脱离[8]。产生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是患者玻璃体液化及牵拉,但对其边部影响较小。临床上针对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通常采用玻璃体切割术[9]。玻璃体切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高水准显微手术方式,是眼科学的一大壮举,促进了眼科学的发展。玻璃体切割能够将患者混浊的玻璃体予以切除,或将其切除玻璃体视网膜予以牵拉,进而促使患者视网膜复位,以此达到其治疗效果[10]。但仅使用玻璃体切割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且常常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现象。内界膜剥离术则是将患者视网膜与玻璃体之间的透明薄膜进行剥离,阻止其裂孔继续扩大。内界膜剥离术相对于玻璃体切割,能够有效解除患者内界膜的离心张力,并能够减小裂孔的继续扩散[11]。且以内界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可将患者黄斑裂孔周围的玻璃体完全除去,并松解其裂孔周围的视网膜,以此达到巩固视网膜目的。剥离了患者的内界膜后,即为患者除去了视网膜的细胞增殖支架,其视网膜前膜的形成率明显减小,黄斑裂孔的复发率也随之变化。行内界膜剥离术为患者剥离造成的创面也较为微小,对刺激其组织修复及裂孔愈合具有积极意义[12]。本次研究中,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的视网膜复位率较对照组高,且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视力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对比[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6个月后参照组(n=45) 0.10±0.03 0.16±0.04 0.24±0.11试验组(n=45) 0.11±0.02 0.22±0.10 0.54±0.22 t值 1.565 6.454 7.187 P值 0.068 0.014 0.003

表3 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对比

综上所述,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以玻璃体切割进行诊治的同时,联合使用内界膜剥离术,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且患者视力情况改善较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裂孔玻璃体黄斑
高频超声在玻璃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裂孔在黄斑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