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CT在胃癌分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特点研究

2020-10-16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抚州344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胃壁诊断率器官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西 抚州 3445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动态CT在胃癌分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特点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2例,将病理检查结果与CT诊断进行比较,观察其诊断效果,同时对胃癌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结果:CT的早期胃癌诊断率为70%,进展期胃癌诊断率为94%;CT对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7%,CT对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69%,CT对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2%。结论:动态增强CT可以有效诊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同时对TNM分期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可以为术前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提供有效依据。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精神压力的增加,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据流行病学统计[2],胃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小于20%,可能由于患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导致治疗不及时使癌症扩散。目前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这主要依据肿瘤的分期,然而常规的术前检查对TNM具体分期准确度有限,因此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3]。胃镜或钡剂造影尽管可以诊断是否存在癌症可能,然而并不能确定TNM具体分期,对肿瘤是否侵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远隔器官转移也不能进行观察及评估[4]。随着影像技术的功能及种类逐渐增加,螺旋CT的动态增强扫描使术前诊断胃癌准确性明显提高,对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远处转移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5],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动态CT在胃癌分期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2例,其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9.15±9.26)岁。49例患者经穿刺活检或胃镜确诊为胃癌,1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癌。所有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腹痛、纳差,其中21例伴有明显消瘦、13例伴有黑便或呕血、9例伴有呕吐。经病理结果检测,腺癌(低分化)者31例,腺癌(高分化)者10例,腺癌(中分化)者14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5例。纳入标准:(1)所有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且有明确的TNM分期;(2)均于术前1~2周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3)图像质量清晰,可以进行正常诊断;(4)术前未进行过放化疗;(5)既往无胃部手术史。

1.2 研究方法

1.2.1 病理诊断。在胃镜或术中取得病理后,立即送检并常规病理切片,均采用HE染色,通过显微镜完成镜检。整个过程由两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协助完成。

1.2.2 CT诊断与数据处理。应用设备为飞利浦公司研发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参数:层厚5mm、窗位为50HU、窗宽为250HU、电压120kV以及电流200~300mA。扫描范围为膈肌顶至耻骨联合水平。嘱咐患者CT扫描前8h内不要进食,且对其进行呼吸屏气训练,临扫描前需饮水约800mL以便充盈胃腔。所有胃癌患者均取仰卧位,采用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方式,在造影剂进入人体后的28~30s扫取动脉期、70~75s扫取静脉期、150~180s扫取延迟期。对比剂选用碘佛醇注射液,剂量维持在80~100mL,给药速度控制在2.8~3.0mL/s。将获取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分别进行双盲法阅片,对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有无邻近器官侵犯以及有无转移征象进行诊断评估。

1.3 TNM分期标准

(1)T分期标准[6]:胃壁境界清楚,无明显异常增厚,则表示T0。局部胃壁可见线样明显强化,可以合并局部胃壁增厚,黏膜下层密度减低,但结构尚完整,则表示T1。胃壁全层呈通透性强化,且局部胃壁增厚,但周围脂肪间隙尚清,则表示T2。胃壁的浆膜层可见边界不规则的稍高密度影,且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则表示T3。全层胃壁增厚,蠕动差,累及周围器官,则表示T4。(2)N分期标准[7]:无周围淋巴结转移则表示N0。1~2个周围淋巴结转移则表示N1。3~6个周围淋巴结转移则表示N2。7~15个周围淋巴结转移则表示N3a。超过16个周围淋巴结转移则表示N3b。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为淋巴结的短径超过5mm,增强时呈轻中度强化。(3)M分期标准[8]:无远处转移则表示M0。存在远处转移则表示M1。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胃癌患者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完成统计处理,对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实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术前诊断

CT诊断:62例胃癌中早期胃癌者7例,进展期胃癌者55例;病理诊断:早期胃癌者10例,进展期胃癌者52例,可见CT的早期胃癌诊断率为70%,进展期胃癌诊断率94%。CT结果显示全胃癌6例、胃窦癌14例、胃体癌42例,与病理结果比较后,诊断准确率为97%。CT结果显示31例患者其胃周脂肪间隙消失或模糊,而病理诊断结果为37例,诊断的准确率为84%。

表1.CT与病理诊断的T分期比较

表2.CT与病理诊断的N分期比较

2.2 TNM分期

在T分期中,CT诊断结果与病理一致者共计48例,诊断准确率为77%,同时,与T1和T2相比,CT对T3及T4分期的准确率较高,见表1。在N分期中,CT诊断结果与病理一致者共计43例,诊断准确率为69%,同时,与N1和N2相比,CT对N0分期的准确率较高,见表2。在M分期中,CT诊断结果显示M0者42例,M1者20例,而病理结果显示M0者37例,M1者25例,可见CT诊断的准确率为92%

2.3 影像表现

胃壁不规则增厚,多见于胃小弯的胃窦部,可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胃小弯及肝肾隐窝处可见数枚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局部可见融合,增强时呈轻度环形强化。若浆膜层的连续性中断或显示不清,则表示肿瘤已累及浆膜层;若十二指肠、肝脏或肺内出现占位表现,且与胃部的强化方式一致,则应考虑胃癌伴周围器官浸润。

3.讨论

胃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于首位。由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常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时,癌症多处于中晚期,常伴黑便呕血、胃穿孔所致的腹膜炎以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9]。目前,胃镜、钡餐造影或双重对比剂造影、CT检查以及MRI是临床主要的检测手段。尽管胃镜配合病理活检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但应用情况有限,对向腔外生长的胃癌无法取材,且不适宜做筛查的检查方法[10];虽然钡餐造影或双重对比剂造影对检查胃癌具有较大价值,但对癌症的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情况以及是否累及周围器官并不能进行有效判断[11];MRI对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但其价格昂贵、扫描时间较长,且受胃内气体及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由于老年或体质差的患者常不能屏气,因此其使用受到较大限制[12]。而CT的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较高以及不需患者特殊配合,因此可以作为常规检测手段判断胃癌的浸润范围、对周围器官是否侵犯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或远隔器官转移[13]。

本研究结果发现,动态增强CT对早期胃癌诊断率为70%,进展期胃癌诊断率94%,可见对早期胃癌诊断效果较差,分析原因可能为胃壁破坏较轻,整体结构与正常差异不大,因此难以评估病灶侵犯的深度与程度,这也使T1分期具有较大误差。

TNM分期中的T分期是决定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参考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增强CT对T1和T2分期的准确率不高,而对T3和T4的判断较准确,分析其原因主要为胃腔充盈欠佳、胃内气体导致的伪影、因肿瘤侵袭导致的胃黏膜皱缩以及患者较瘦导致的腹腔内脂肪含量较少[14]。在动态增强扫描中,若胃壁厚度超过5mm,且伴有浆膜层、黏膜层以及肌层结构破坏或界限消失,出现异常强化,则对诊断胃癌具有极高的指示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图像中显示固有肌层和浆膜下层界限不清,周围存在炎性水肿是T1误诊为T2期、T2/3误诊为T3/4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也显示有将T4、T3以及T2低估的误诊,其主要原因是肿瘤主要向腔内浸润生长,因而胃壁外缘较光整,脂肪间隙较清,易出现低估。

胃癌主要以淋巴转移为主,其转移的具体情况是术前评估、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对N2和N3的准确率分别为68%、65%,但仍存在高估或低估的误诊。CT上比较观察淋巴结受淋巴结部位及大小、胃周脂肪含量以及胃癌周围浸润程度的影响。进展期或晚期胃癌患者多消瘦,体内含脂量较低,进而导致胃与其他器官间隙变窄或消失,阻碍淋巴结的观察。既往研究表明,十二指肠韧带及癌周淋巴结不易发现,同时,体积较小的淋巴结转移鉴别困难,这些也是导致N分期误诊的重要因素。肝和肺是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增强CT对远处转移的准确率为92%,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转移灶微小或与邻近器官重叠。

综上所述,动态增强CT可以有效诊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同时对TNM分期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可以为术前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提供有效依据。

猜你喜欢

胃壁诊断率器官
高频超声、显微外科解剖及组织学病理观察离体猪胃壁层次结构的对照分析
这些器官,竟然是你身上的进化残留
器官也有保护罩
类器官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胃壁增厚的CT研究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