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地方志中的泰山信仰研究

2020-10-16刘明菊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岳大帝重修

刘明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北京 102488)

“惟神峙立东方,先五岳而称首,坐镇鲁邦,冠群山以独尊,彰善瘅恶,几微毕照,福良祸淫,毫发不爽。”[1]因为“五岳独尊”的特殊地位,泰山自古便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广泛尊崇,泰山文化也被历代知识分子不断建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泰山信仰”是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东岳大帝信仰、碧霞元君信仰和泰山石敢当信仰等。近代以来,以顾颉刚一行对北京妙峰山的调查为开端,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对“泰山信仰”的研究层出不穷,不管是研究领域的深度还是研究地域的广度都得到了加强。但是,作为山东近省的河南,虽然一直是“泰山信仰”的重镇,却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意欲选取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这两位最重要的泰山神灵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版雕龙古籍库所载的河南地方志资料为依据,对河南全省的“泰山信仰”情况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丰富泰山研究成果。

一、河南方志与泰山信仰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是网络版雕龙古籍库中的河南方志库(以下简称雕龙库)。本库收录的河南省地方志共94种,皆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所编刊。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续河南通志》记载,清初河南的行政区划为七府(开封府、归德府、彰化府、卫辉府、汝宁府、南阳府、陈州府)四(直隶)州(汝州、许州、陕州、光州),共81个县,其中,方志中记载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信仰相关内容的有67种,由于数据库中收录了一些方志的不同版本,故67种与泰山信仰有关的方志实际涉及了49个县(州、府)。这些信仰信息或是直接体现于“建置志”“杂述”“地理志”“庙宇”“寺观”“祀典”“祠庙”“艺文”“金石”“文章”等条目下,或是体现于“山川”“舆图”中。在这些条目中,主要记载了神灵庙宇的名称、位置、修建或重修时间、毁灭原因、重修原因、何人所修等信息,如明嘉靖刻本《鲁山县志》“东岳庙”条目云:“在县城外东关,宋政和四年(1114),邑民王大建,元季,兵毁,永乐五年(1407),知县张志信即故址重创之。”[2]个别县志中还记载了庙宇的样式和规模,如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牟县志》有“东岳庙”条目云:“在县东门内,正殿五间,两廊六间,乐楼一座,大门三间,大门内左右正殿各三间,甬道周围石栏杆。”[3]亦有个别县志中记载了反映时人态度的评论之语,如清咸丰九年(1859)刻、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郏县志》“泰山庙”条目云:“自唐封泰山大齐王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加封泰山东岳大帝为“天齐王”,此处记录应为讹误。,宋复加以齐天仁圣帝之号,于是人其形,宗其地,垂旒端冕,衣裳而坐帝后之殿。圣诞之节,荒唐不经之论纷起矣,甚者,惑于浮屠氏地狱之邪说,谓人死,魂必拷掠于岳祠,而为二十四案像于东西庑。呜呼,何其谬与!洪武三年(1370),革去前代之封号,止称曰泰山之神,其识伟矣。”[4]

笔者在数据库中搜到的与泰山信仰相关的条目共计109条,其中直接以寺庙名为条目的有81条,涉及泰山相关庙宇133座。其中,东岳庙67座、天齐庙3座、五岳庙7座、五岳观1座、三岳庙1座、岱岳观1座、岱岳庙1座、泰山庙13座、泰王庙1座、太山庙12座、泰山行祠1座、东岳行祠2座、圣岳观1座、泰岳宫2座、碧霞元君行宫1座、碧霞宫2座、泰山新宫8座、天仙玉女祠1座、天仙庙1座、天仙行宫5座、东岳行宫1座、泰山行宫1座。另有关于三月二十八日祭祀泰山的记载1条。在艺文志、文章志或金石志中以文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有28条,从庙记或碑记的题目就可以确定是泰山相关庙宇的有23条,涉及庙宇22座:泰山庙3座、岱岳行宫1座、东岳庙4座、东岳庙行祠2座、东岳帝君庙1座、东岳行祠4座、岳庙1座、碧霞元君行祠1座、碧霞元君行宫1座、泰山神庙1座、泰山行祠1座、东岳离宫1座、五岳庙1座。其中,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巩县县志》中有《明重修五岳庙记》和《重修五岳庙记》两篇文章,但是从庙记内容可以知道,均为赵迎撰写,且撰写时间一致,可以判定是同一座五岳庙的庙记。②《明重修五岳庙记》乃嘉靖四年三月由赵迎撰写,《重修五岳庙记》乃嘉靖乙酉岁季春由赵迎撰写,嘉靖乙酉岁季春即嘉靖四年(1525)三月。另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的《续濬县志》的《大伾感赋》,赋中有言“西对浮邱骑鹤岭,东邻玉女跨鸾峰”。[5]此处的“玉女”当指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洛宁县志》有诗三首,分别为《神顶岳庙诗》《秋登岳顶》和《岳顶至云盖寺》,其中《神顶岳庙诗》中有诗句:“冻草暮云无限意,汉家封禅旧山房。”[6]由此可知,此处的岳庙当为东岳庙。明嘉靖刻本的《鄢陵志》有《东岳灵秋》诗一首和《岳庙灵湫》诗三首,皆依东岳庙而作。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襄城县志》有文章《宁冈重绘五岳神像记》,文中记载:“有宁冈五神庙,古迹也。”[7]由此可知,五岳神像为五神庙内的神像,此五神当为五岳之神。

二、河南泰山信仰的时空分布

泰山信仰发源于山东省,以泰山所在地为中心,逐渐向省内其它地方辐射的同时,也在向外省传播,河南省作为山东省近邻,且同为华北地区民间信仰重镇,是泰山信仰向外传播的关键地区之一。

在雕龙库所收录河南方志中,泰山信仰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阌乡县志》中有明嘉靖立《重修东岳庙行祠记》云:“不知创自何代,考残碑,唐开元间亦有之,宋元未之废,数称仁圣天齐诸帝不一。及我皇祖(朱元璋),始正祀典,除亵号,止曰泰山之神,而兹庙遂因以扁焉。”[8]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印本的《叶县志》中有“东岳庙”条目云:“一在东尚书台,建于唐,修于元明,迄今历次重修有碑。”[9]明嘉靖刻本的《鄢陵志》卷八记载了一篇《重修东岳行祠记》,文中记到:“河南鄢陵邑东百步许,旧有东岳泰山行祠,考于邑志断碑,肇自唐宋,迨元季增其规制。”[10]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祥符县志》有《重修东岳帝君庙记》,庙记有载:“庙建于后唐明宗时,初在仁和门外,没于河。至明正统戊辰(1448),重修于门之内,即今址。”[11]另有一条相关记载为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新乡县志》中记载有“东岳庙”条目,其中提到:“在迎恩关,唐清河二年,邑人彭诚创建,元末,兵毁”[12]此条记载存在一个问题,即唐五代并无“清河”的年号(似应为五代后唐末帝清泰之讹),但从“元末,兵毁”的记载看来,此东岳庙至迟在元代已经被创建。因此,河南地区关于泰山信仰的记载只有四条是明确记录了庙宇创自唐五代时期,可见,泰山信仰至迟在唐开元年间——即公元8世纪初——已经由山东省传播到了河南省。但是,由于记录过少,我们无法确定唐五代时泰山信仰在河南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的是,至宋元时代,泰山信仰已经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存在了。

表1 宋元时期河南地区泰山信仰相关庙宇情况统计

根据大部分庙宇或碑记显示,泰山信仰在河南真正地兴盛起来是在明清之际。以下是根据雕龙库中与泰山信仰相关的地市总结:

郑州:巩县(今郑州市巩义市)、中牟县;开封:开封府(今开封市)、尉氏县、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洛阳:偃师县、汝阳县、嵩县、伊阳县、宜阳县、洛宁县;平顶山:鲁山县、叶县、郏县;鹤壁:浚县;安阳:滑县;濮阳:濮州(今濮阳市范县濮城镇)、开州(今濮阳市)、范县;新乡:新乡县、长垣县、阳武县、获嘉县;焦作:河内县、修武县、孟县;许昌:许昌县(今许昌市建安区)、襄城县、鄢陵县;漯河:郾城县;三门峡:阌乡县;商丘:永城县、夏邑县、归德县;周口:太康县、项城县、商水县、淮阳县;驻马店:新蔡县、上蔡县;信阳:信阳州(今信阳市)、固始县、光山县、光州(今潢川县);南阳:南阳县(今南阳市宛城区)、裕州(今方城县)、淅川厅(今淅川县)、内乡县;济源:济源县(今济源市)。

其中,浚县曾经历了数次属地的变换,新中国成立后,划属安阳行署,1957年,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安阳行署被撤销,浚县改属安阳市。1986年,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如果将此因素考虑在内,则可以确定,至明清时期,泰山信仰已经遍布河南全境。庙宇数量尤其以新乡和洛阳最多,其中,新乡的相关记载15条,涉及庙宇信息9条,碑记6条;洛阳的相关记载有13条,涉及庙宇10座,另外三条是与东岳有关的诗歌。就具体位置而言,泰山信仰的庙宇主要位于所在府、县、镇或村的东部,这与泰山神为东岳之神的神灵定位是一致的。

三、河南东岳大帝信仰

雕龙库的河南方志资料中记载的与东岳大帝信仰相关的条目数量颇丰,所涉庙宇数量131座,庙宇名称亦较多元化。其中,庙宇名称为“东岳庙”的条目有50条,其中有12条中记载不止一座东岳庙,这12条相关记载中共有39座东岳庙,加上另外38条中的38座东岳庙,共计77座。但是,共有4个县/州的志书在不同版本中记载了相同的条目内容,涉及到的东岳庙数量有6座①清嘉庆六年刊本的《濬县志》和清光绪十二年刊本的《续濬县志》关于东岳庙的记载相同,涉及到1座东岳庙;明嘉靖刻本的《开州志》和清光绪七年刊本的《开州志》关于东岳庙的记载相同,涉及到3座东岳庙;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的《获嘉县志》与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的《获嘉县志》关于东岳庙的记载相同,涉及到1座东岳庙;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的《固始县志》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清顺治十六年刻本的《固始县志》关于东岳庙的记载相同,涉及到1座东岳庙。,因此,东岳庙总数应为71座。需要说明的是,《阳武县志》的明嘉靖六年(1527)刻本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对东岳庙的记载文字并不相同,分别为“在县东门外”和“在景曦门外”,根据这两部志书中的“图志”记载,无法确认二者是否为同一处,因故,按不同处的东岳庙进行统计。另有泰山庙16座,其中一条并非是“泰山庙”的条目,而是在“陈公祠”条目中,提到“陈公祠旧在城隍庙侧,后移承恩门外泰山庙东”。[13]还有太山庙12座、东岳行祠5座、天齐庙3座、泰岳宫2座、岱岳观1座、岱岳庙1座、泰王庙1座、东岳庙行祠2座、圣岳观1座、东岳帝君庙1座、岳庙1座、泰山神庙1座、泰山行祠2座、岱岳行宫1座,另有五岳庙8座、五岳观1座、三岳庙1座,庙内皆供奉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信仰从山东省传播到河南省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与上文中提到泰山信仰传入河南的时间是一致的,由此说明,泰山信仰的相关神灵中,东岳大帝是最早被河南民众接受并崇祀的神灵,这与国家层面对泰山和东岳大帝的褒封是分不开的。自唐代传入河南省,经宋元时期官方和民间的共同传播,至明清时,东岳大帝信仰已经遍布河南各州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多座庙宇,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淮阳县志》中“太山庙”条目内容为:“城北门外西北隅,一黄家集,一魏家店,一常柏屯,一鲁台集,一柳林集,一张家堂,一杜村堂。”[14]涉及8座庙宇,同时,又有“东岳庙”条目:“在东关。……又戴家集一,冯塘集一,水寨集一,左杨寨一。”[15]涉及5座庙宇,共计13座东岳大帝的庙宇。仅淮阳县(今周口市淮阳县)一县之中,东岳大帝的庙宇竟达13座之多,且像这样的县域并不是孤例。清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项城县志》有“东岳庙”条目:“一在城东北八里,汾河南岸,一在莲池东门外,一在城南马庄店樊姓……一在城西北广阳村艮隅倓,……一在孙湾店西门外王印鹤……一在小王楼王印鹤……一在彭萤,一在大石萤,一在吕王村,一在王桥。”[16]涉及庙宇10座,另在张寨外里许,有1座“五岳庙”,项城县(今周口市项城县)共计有11座供祀东岳大帝的庙宇。这还只是雕龙库的方志中记载到的数量,笔者认为尚有很多因各种原因未能被辑录在案的东岳帝庙,可见,明清时期东岳大帝信仰在河南地区的盛况。

明清时的东岳大帝庙宇多为重修,其建筑规模大小不一,以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祥符县志》所载《重修东岳帝君庙记》为例,此东岳帝君庙建于唐,经宋元明,至清代顺治壬辰(1652)重修时,建成“大殿五楹,东西阎罗殿各五楹,上清、丙(炳)灵殿各三楹,太尉殿亦东西各五楹,寝殿五楹,两廊分司八十四楹,二门五楹,大门五楹,御厨演乐二司各三楹,丹垩妆塑罔不毕备”。[17]略微简约一点的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淮阳县志》“东岳庙”条目云:“庙制正殿南向三楹,东西配房各五间,又各二间,迤南左右列钟鼓二楼,前为山门,上为戏楼,后院文王阁三间,东为道院。”[18]另有一些庙宇有施香火地十亩到三十亩不等。②清宣统三年石印本《项城县志》卷十“祠庙志”有“东岳庙”条目,内容如下:“一在城东北八里汾河南岸,一在莲池东门外;一在城南马庄店樊姓,施香火地十余亩;一在城西北广阳村艮隅倓,施香火地三十亩,樊执中为记;一在孙湾店西门外王印鹤,施香火地四十亩;一在小王楼王印鹤,施香火地二十亩;一在彭萤,一在大石萤;一在吕王村;一在王桥。”如此规模的建筑,有的为官员如大理寺丞、知县等个人捐修③清嘉庆六年刊本《濬县志》卷六“建置”有“东岳庙”条目,内容如下:“一名天齐庙。在大伾山,元至顺四年,知州李焕重修碑记,载金石。万历三十六年,大理寺丞赫瀛重修,自记云,命家人赫礼董其役,凡七阅月成,费八百金,皆瀛捐资,不募一人。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天齐庙,东西两郡并塑十阎君神像,邑人户部主事李瑞征记碑存。乾隆四年重修,王道平记碑存。”,有的则是邑人/乡人为之①明嘉靖刻本《鲁山县志》卷三“祀典”有“泰山庙”条目,内容如下:“亦官庄保,乡人沈十一建于元之至正六年,复燹于兵,永乐十一年居民崔英又即故址竖之”;明弘治十七年后序钞本《偃师县志》卷一“祠庙”有“东岳行祠”条目,内容如下:“在县南韩庄保,宋政和四年剏/创建,洪武年间乡人崔士原等重修。”,究其原因,正在于东岳大帝的“神威”影响颇广。

据河南方志记载,祭祀东岳大帝的日期多为三月二十八日,在这一日,官绅和百姓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东岳大帝表达崇敬之情。由于“古者诸侯各祭其境内之山川,故齐人有事于泰山,而楚不祀河,又大夫不得僭诸侯之祭,故季氏旅于泰山,孔子以为非”。[19]在很长时间内,祭祀泰山本不是普通百姓可以为之的事,即便是在唐宋以后,东岳大帝信仰在民间得到普及,官方与民间的祭祀方式亦存在极大差异。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宜阳县志》有“泰山”条目云:“三月二十八日祭。……神峙立东方,先五岳而称首,坐镇鲁邦,冠群山以独尊,彰善瘅恶,几微毕照,福良祸淫,毫发不爽,兹值圣诞,敬修祀典尚飨。以上祭期各官均公服行三跪七叩首礼。”[20]而此时的民间香火日盛,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香社活动,如清康熙三十二年(1684)刊本《内乡县志》“东岳庙”条目云:“一在县北三层保,明永乐初,郡人李荥永,当年每岁暮春,乡人进香,衣冠杂沓,为一县之盛。”[21]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阌乡县志》中有《重修东岳庙行祠记》云:“居民凡于水旱疾疫有祷辄应,而祈嗣者尤多。岁季春二十八日,享之趋事者不下数千人第。”[22]明嘉靖刻本《鄢陵志》中有《重修东岳行祠记》云:“邑之耆老结香火社,恒以三月念八日为期,丰洁牲糦,盛陈音乐,以供祀事者,其来远矣。”[23]

作为一种神灵信仰,东岳大帝信仰能够从山东传播到河南并在豫省各地被官方和民众普遍接纳,取决于其神职的多样化和神功的灵验性。在河南方志的记载中,东岳大帝的神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掌水旱之神。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巩县县志》中有《重修五岳庙记》云:“如时亢旱殊甚,虔祷方兴霖雨”[24]明嘉靖刻本《鄢陵志》中有《重修东岳行祠记》云:“间有雨旱,随祷随应。”[25]二、掌疾疫之神。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宜阳县志》中有《重修东岳行祠记》云:“有水旱疾疫,祷无不灵。”[26]三、掌战争之神。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巩县县志》中有《重修五岳庙记》云:“由东周而上迳宋陵南堤东有五岳庙,枉道而拜焉,询其创始复兴之由,里之耆老耿彪、李玄等言曰:庙之创久矣,吾乡世谨其祀,每获感应之庇。昔寇贼扰境,乡先生费府率里中子弟而御之,神显法像于营阵之表,遂使贼虏褫魄而退。”[27]四、掌子嗣之神。民国二十一年(1922)铅印本《阌乡县志》中有《重修东岳庙行祠记》云:“居民凡于水旱疾疫有祷辄应而祈嗣者尤多。”[28]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版《宜阳县志》中有《重修东岳行祠记》云:“后复用己财建子孙祠于祠之东偏,地虽窄隘,规制整齐,逮夫李华、马良等又以祠庭虽建,神未有像,无以称邑人尊祀之意,乃相与捐助善信,岁之甲子(1444),命埏塑设色之工,重新岱岳神像,于夫左右侍御以及圣母之像,丹碧辉煌,彩绘光焕。”[29]这篇庙记中提到,在东岳行祠东边建了子孙祠,同时,又在东岳行祠内塑圣母之像,可见,人们在向东岳大帝祈求子嗣的过程中做了两种努力,一种努力将东岳大帝的神职多样化,使其更加全能;另一种努力则将其神职分化,把专司某职的神灵请进祠庙内,与东岳大帝共享香火。这种努力在第五种神职中也有所体现。五、掌生死之神。清嘉庆六年(1801)刊本《濬县志》中有“东岳庙”条目云:“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修天齐庙,东西两郡并塑十阎君神像,邑人户部主事李瑞征记碑存。”[30]十阎君像配享东岳庙,这与两汉时盛行的“泰山治鬼”的说法渊源颇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东岳大帝虽是起源于泰山的神灵,但是由于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其与河南省便有了特殊的渊源关系。在明清以后,尤其是清代晚期乃至民国时代,《封神演义》中黄飞虎被封为东岳大帝的故事情节随着小说的多元化、多形式传播,深入到各阶层的民众思想中。[31]河南滑县白庙村(今属延津县)传为黄飞虎故里,因此天齐庙在滑县一带极盛。[32]雕龙库收录的滑县方志版本为民国二十一年(1922)刊本《重修滑县志》,其中关于东岳大帝信仰的记录仅有一条,即卷七“艺文录”中的《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东岳庙行祠记》,但是文章中并未提及白庙村,亦未提及东岳大帝即黄飞虎的说法,在雕龙库其它河南相关府/州/县的文献资料中亦未发现此说法。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乃因为古籍库收录的河南方志数量和版本有限,导致记载此说法的方志并未被收录其中;二乃因为黄飞虎其人在正史中鲜有记载,而“黄飞虎被分封为东岳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的说法是在《封神演义》被民众普遍熟识之后才逐渐流行开来的,因此出现了民间广泛流传而官方文献未有提及的情况。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原因。

在东岳大帝庙宇遍布河南各州县的过程中,另一位泰山神灵——碧霞元君也出现在了河南民众的信仰生活之中。

四、河南碧霞元君信仰

近代著名民族学者罗香林曾指出:“中国的女神,在文人的书本上,是看不出她们的势力来的,不过,求之于民间的神庙,其中香火最盛的还是女性的神。……北方的天仙圣母,南方的天后圣母……要研究中国的社会史,这些女神是不能不注意的。”[33]其中提到的“北方的天仙圣母”就是碧霞元君。作为华北地区香火最盛的女神,碧霞元君在宋代以后就已经从山东走进了河南的千家万户。

雕龙库中河南方志资料涉及碧霞元君的条目共13条,由于数量并不是很多,表2将穷尽列举如下:

本表之所以将泰岳宫、东岳行宫、泰山行宫亦划为崇祀碧霞元君的庙宇,是因为“东岳行宫所奉主神,在碧霞元君产生之后,多数以奉祀碧霞元君为主,所以此处东岳行宫在未指明所奉神主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归类于碧霞元君庙宇”。[34]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方志中记载的碧霞元君庙宇共24座,其中记载庙宇数量最多的县志是清嘉庆六年刊本的《濬县志》,一共有10座,甚至在同一地点——浮丘山上就有3座不同名称的碧霞元君庙宇,即碧霞元君行宫、天仙玉女祠和泰山新宫。濬县,即浚县,现隶属于河南省鹤壁市,是著名的中原古城,其境内的浮丘山是河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中心。从时间上来看,方志记载的最早的碧霞元君信仰的庙宇建于明代中叶,此后得到了广泛的尊崇,庙宇数量有所增长。具体方位来讲,碧霞元君庙宇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皆有,且分布并不集中,以浮丘山为例,其位于浚县县城西南方向,山顶的碧霞元君庙宇自然便与其同向。就宗教归属来讲,碧霞元君庙宇的记载中明确交代了其宗教归属的条目有两条。一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续河南通志》第十七卷《寺观》记有“碧霞宫”条目云:“在府城玉皇宫左,今置道会司。”[36]二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范县志》卷二《寺观》记有“泰岳宫”条目云:“在县东,道人张惟冲建,即道会司。”就建/修庙或作记人的身份来讲,有道人、知县、儒学教授、知州等。如清嘉庆六年(1801)刊本《濬县志》中“泰山新宫”条目云:“俗名奶奶庙。……一在新镇西门外,天启六年(1626),邑人李汝信、道士张真学重修,王在晋记碑。顺治四年(1647)知县张中选、县丞张有孚、典史陶尔锦重修。”[37]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范县志》中“泰岳宫”条目云:“在县东,道人张惟冲建,即道会司。”[37]民国二十年(1932)《孟县志》载《元创修岱行宫记》云:“前怀孟路儒学教授袁致远撰,相台吕志宗书丹并题额”[39]遗憾的是,在数据库所录的方志资料中,并没有关于碧霞元君信仰仪式和香社、庙会的资料,笔者只能留待日后进行田野调查时再做补充。

表2 碧霞元君相关庙宇情况表

续表

五、结语

以地方志为载体,考察泰山信仰在河南省的崇祀情况,对于现有的泰山研究成果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在笔者所检索的雕龙库中,关于东岳大帝信仰的资料非常丰富,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知道东岳大帝信仰在河南省的时空分布、信仰仪式和神职变迁等;但是,数据库中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资料相对较为匮乏,以至于笔者只是探讨了碧霞元君信仰的时空分布情况,更多的资料只能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东岳大帝重修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东岳访古
基于微服务的聚合支付平台设计与实现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居鲁士大帝:用宽容称霸世界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