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机制△
2020-10-16黄建梅
黄 建 梅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漳州 363000)
移植后糖尿病(post 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 PTDM)是肾移植后常见的代谢并发症,与2型糖尿病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本研究通过观察肾移植后患者的各指标变化对PTDM的影响,探讨PTDM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肾移植后糖尿病预防以及制定移植后个体化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从2010年1月~2016年10月入住某三甲医院肾内科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237例,其中女53例,男184例,平均年龄(37.58±8.96)岁。本临床试验项目已通过该医院伦理委员会报备审批,病人及其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PTDM定义
依据目前我国采用的WHO(1999)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2肾移植后治疗方案
(1)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术后采用FK506+吗替麦考酚酯(骁悉)或FK506+骁悉+泼尼松三联方案,部分患者联合环孢素(CSA)。参照《中国肾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指南》规范,结合每位患者的自身情况,将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窗内。
(2)血糖控制方案:血糖高时给予胰岛素静脉滴注,转出监护病房后如血糖仍不达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肾移植受者术前与术后ALT变化趋势与分
手术前两组患者AL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术后2周达到最高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PTDM组相比,术后3周与4周,PTDM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ALT变化趋势见图1 。
图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ALT水平变化情况
2.2 PTDM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在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分析中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收缩压)、体重和BMI指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年龄的统计学差异最具有显著性(P=0.000),见表1。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年龄(OR=1.052,P=0.01)、术后4周FPG (OR=2.169,P=0.000)、术后4周ALT水平(OR=0.964,P=0.003)是PTDM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余纳入分析的指标P>0.05)。
2.3 PTDM转归
术后97例诊断为PTDM的患者中,其中有57例为早发型PTDM,40例为晚发型PTDM。至研究随访终点,仍有64例患者持续存在,剩余33例患者中途FPG转为正常。术后1周内FPG增高的患者中有46.15%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出现了PTDM。
表1 肾移植受者一般资料
3 讨论
3.1 肝酶(ALT)变化与PTDM发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在术后3~4周期间, PTDM组的ALT水平显著增高,但其分布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均值为(24.84±17.7)。肝脏是胰岛素代谢的主要场所,肝细胞受损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从而降低肝糖的生成和分解效率[1]。ALT是肝细胞受损及肝功能异常最为敏感的指标,高水平ALT与空腹血糖增高、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3.2 年龄、BMI及收缩压对移植肾的影响
单因素发现,移植患者的年龄、BMI及收缩压是PTDM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普通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同时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减退,手术后的应激承受力较差,因此年龄增高是发生 PTDM 的重要因素。腹部脂肪可以促进肝内FFA的大量增加,增加肝脂肪的储存,肝脂肪储存可增加肝糖原细胞和肝胰岛素抵抗性,最终造成周围的胰岛素抵抗[3~4]。收缩压的增高导致PTDM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病变有关。由于血压的增高,受累的肾小动脉血管管壁硬化,弹性减退,血管管腔变窄最终闭塞,这些变化使得肾实质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肾小管萎缩,最后导致肾功能减退[5]。而肾功能减退出现的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又导致血压增高,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建议,为了减少PTDM的发生,应告知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对于有收缩压偏高症的老年人应尤其注意。
3.3 PTDM转归
本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术后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最后都会发展为糖尿病。目前的肾移植手术开展日益广泛,患者的存活时间也明显延长,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并且可开展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