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MRI、CT检查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
2020-10-16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影像科安徽阜阳236000
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影像科(安徽 阜阳 236000)
李坤泽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产伤、缺氧或其他损伤所导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1]。一般多见于早产儿,死亡率高[2],存活率低,部分存活下来的患儿也会患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癫痫、瘫痪以及智力受到影响等[3]。为了使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早期诊断以及接受合理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和MRI相继引入到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查中,不仅提高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率,还使婴儿的生存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本组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颅内不同的部位出血MRI、CT检查的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颅内出血。其中男婴39例,女婴41例;平均胎龄周数为(33.79±2.51)周,平均出生体重为(4.06±1.37)kg;剖腹产51例;早产21例;出生后体重非常轻的有69例;有明显症状的有19例。80例新生儿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纳入标准: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呼吸不规则,心动过缓;足月儿。
1.2 方法
1.2.1 CT检查: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64排CT。在患儿出生后1~7d内进行头部CT扫描,检查前如果患儿无法镇静下来,需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药,再选择相应的头部序列进行扫描。
1.2.2 MRI检查:检查采用GE1.5T MRI仪器,选择头部线圈。检查前要询问患儿病史,核对病人资料,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扫描前患儿如无法镇静下来,需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药,再选择相应的头部序列进行扫描。主要扫描横断面,部分患儿必要时加矢状面或冠状面辅助诊断。
1.3 观察指标 将CT检查和MRI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CT检查和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8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病理情况 经整理80例患儿的手术资料可知脑室周围-脑内出血的患儿有28例;硬膜下出血的有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10例;脑实质出血的有14例。其他部位出血的有8例。
2.2 不同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87.50%、97.50%,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88.75%、9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3 CT检查及MRI检查图像表现
2.3.1 CT图像表现:脑室周围-脑内出血:表现为密度增高,两侧侧脑室旁生发层出血,脑室积血扩张,侧脑室积血,左侧脑室旁脑实质小血肿,右室管膜下出血(见图1);硬膜下出血:表现为天幕上或后颅窝紧贴颅板处新月形高密度影;原发性蜘蛛膜下腔出血:大脑表面高密度影,使大脑与颅骨得以清晰区分,脑池、半球裂隙内探查到高密度影;脑实质出血:HIE并皮层下多发灶状出血,可见白质小血肿,白质广泛性水肿,右侧室管膜下出血,半卵圆中心出血,皮层下出血。
表1 不同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n(%)]
2.3.2 MRI图像表现:脑室周围-脑内出血:T1WI表现为血肿周边高信号,中心等信号,血肿周围的水肿呈低信号,红细胞膜完整,血肿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硬膜下出血: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处于蛛网膜和硬膜之间,呈新月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脑沟内T1表现为高信号,T2表现为低信号;脑实质出血:T1、T2表现为高信号血肿周围包绕一圈低信号环,血肿充分吸收,T1和T2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信号影,弥漫性皮层下出血及基底节出血,弥漫性水肿(见图2)。
3 讨 论
图1 CT图像显示侧脑室积血(箭头),左侧脑室旁脑实质小血肿(箭头),右室管膜下出血(箭头);图2 MRI图像显示弥漫性皮层下出血及基底节出血(箭头),弥漫性水肿(箭头)。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发生于胎龄较小的未成熟儿、早产儿,特别是出生时体重很低的新生儿[5]。常见症状有易激惹、嗜睡或昏迷;呼吸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颅内压力增高,前卤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还有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颅内出血根据不同的病因,出血发生在颅内的部位也不相同[6]。新生儿不同种类的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各异[7]。颅内出血中早产儿最常见的是脑室周围-脑内出血。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四级:Ⅰ级指室管膜下发生基质出血;Ⅱ级指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Ⅲ级指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指脑室扩大伴脑室旁白质损伤或出血性梗死[8]。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发病率也越高。出血发生时间有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Ⅱ级出血大部分预后相对较良好,Ⅲ~Ⅳ级出血者死亡率较高,伴有出血性梗死[9]。由于脑室周围-脑内出血导致的患儿死亡率高达50%。CT可以很好地诊断脑室周围-脑内出血,在原呈低密度的脑室腔内,出血区呈密度增高[10]。在一定时限内,MRI也能确定不同级别的脑室内出血。但是对于Ⅰ级的脑内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CT和MRI的诊断率都在50%左右。但是MRI可以清晰诊断出脑室周围白质内的点状出血和微小出血。这一点是CT检查不出来的。其次就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主要由缺氧、酸中毒、产伤所致,预后大多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主要会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等后遗症。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至今未能清晰分辨3小时内早期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对3小时后脑池出血显示良好,呈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11-12]。
CT对1周内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良好,呈大脑表面高密度影。早产儿常因为脑室周围-脑内出血继发引起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CT和MRI可同时探测到这两种出血。其次为脑实质出血,是由于小静脉栓塞、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破裂所导致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临床表现及预后各异[13]。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性囊肿。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智力或运动功能发育迟缓。CT和MRI检查诊断脑实质中较大的出血病灶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然后还有由产伤引起的硬脑膜下出血,出血量少的话,基本无任何症状。出血量多的话,出生24小时后会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严重,小脑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导致严重后颅凹出血,可引起脑干压迫症状。CT和MRI均可对严重的后颅凹出血患者进行定位确诊。小脑出血主要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产伤引起的小脑撕裂[14]。
通常临床症状与病因和出血量有关,严重的患儿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压迫症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且预后较差,在影像学表现中,CT诊断小脑出血一般表现为后颅窝小脑部位呈高密度影;MRI在T1上呈高信号,在T2上呈低信号。所以CT和MRI检查均能很好的诊断新生儿小脑出血。MRI与CT相比,MRI对诊断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敏感性高于CT。且MRI检查无辐射,对正处在高度发育阶段新生儿来说,安全性更高[15]。但是MRI检查费用昂贵,时间长,检查空间较为封闭,有较大的噪音,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儿很不利,也存在一定缺陷。CT扫描时间短,且价格理想,没有噪音。CT检查和MRI两种检查方法对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二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本组研究也显示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87.50%、97.50%,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75%、88.75%、98.75%。两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地显示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对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临床可根据患儿个人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