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记者如何增强“四力”
2020-10-15张艳艳
摘 要:“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又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涉农记者需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不断锤炼自己,提高新闻素养,不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三农”事业发展做出新闻人的贡献。
关键词:涉农记者;脱贫攻坚;“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2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作为涉农记者,理应具有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积极地锤炼自己,承担起更多的宣传推进职责,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三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关键时期,除了具备一般新闻记者扎实的业务素质之外,涉农记者在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更应有不一样的付出。
一、田间地头练脚力
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停步,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要在现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路上,才能有底气;到基层,才能找到好课堂;在现场,才能查实情、动真情[1]。这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不少便利。有时候只要打电话、发微信就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材料。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稿件雷同、材料不详实甚至失实”等弊端。对涉农记者来说,采访环境、采访条件一般都比较艰苦,要想拿到第一手资料,工作作风就要更加扎实,就要到千万个农家小院去,和老乡唠农事、拉家常、说说心里的喜乐悲欢;就要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到阡陌纵横的广阔天地去,真正体会“三农”发展的沧桑巨变。只靠坐在办公室、敲敲键盘,想当然做出来的作品不能让农民朋友产生共振的感觉。作为涉农记者更要锤炼好作风,要有更大的吃苦的思想准备,要更能守得了寂寞,脚板要走得更远,脚印要踏得更深,脚力才能更强劲。
2012年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成立“三农”栏目《田野风》时,除两位负责同志和一位编导有农村生活经历外,绝大部分都是些城里生、城里长的80后,为了尽快让大家进入状态,栏目组开展了“记者进农家”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和农民朋友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拉近了和农民朋友的感情,对“三农”工作有了真实的认识和感受。2014年春节前后,《田野风》的记者冒着严寒,深入基层,为一百多位农民工讨回了被欠的部分工资。2014年夏,《田野风》举办“种地拿大奖 争当小麦王”活动。从报名审核开始,到和市农科院的小麦种植专家一起去十几个县市区测产,再到收割称重、举办颁奖晚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们走遍了一百多户参赛农户的麦子地,出去一身汗,回来两脚泥,最终换来了活动的圆满成功,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2014年,《田野风》栏目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栏目类一等奖。
二、打开视野练眼力
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增强眼力,就要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提炼。有人做过这样的总结,在增强眼力的过程中,善用“望远镜”,理解中央政策背景就会更加透彻;善用“显微镜”,把握基层实践就会更为稔熟。唯其如此,新闻报道才能更具广阔深邃的背景视野,才能避免人云亦云,不落入从材料到材料的窠臼,有效完成从素材到观点的升华[2]。
笔者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到平顶山市叶县保安镇采访,了解到一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张孬,靠养羊获得了不错的效益。片子本来按常规的致富经验进行拍摄,主人公无意间的一句话让笔者心中一动。张孬说:“我放羊,不用一天到晚看着羊。”不用一天到晚看着羊?那他有什么妙招?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是把一个GPS定位系统绑在头羊身上,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羊群的位置,省时又省力。这个发现让笔者心中一喜,迅速调整了拍摄思路,从张孬用GPS定位养羊这个切入点入手,展现了新时代新型农民善用新技术创业致富的精神风貌。节目播出后,获得不错的宣传效果。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笔者明白,要想练就从“见人之所见中见人之未见”的眼力,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用互联网等学习途径,打开眼界;善于在对党和政府涉农政策的把握中找到广阔深邃的新闻背景和视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善于总结工作实践,事事留心,时时留意,多写多练,不断进行业务锻炼和积累,才能找到独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久久为功,到关键时候才能有“眼前一亮”“灵光一现”。
三、勤学善思练脑力
要想增强脑力,就要勤学善思,要想得深、想得多、想得宽。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就是鼓励大家多动脑筋多作分析。对于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的涉农记者来说,学为基础,思为核心。多学开眼界,见多才识广,多思才能为我所用。
脱贫攻坚作为“三农”报道中的重头戏,如何在相同的报道主题中给人不一样的新鲜感?同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如何表现出他们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样是脱贫致富故事,如何找到不一样的切入点?同样是扶贫助贫,如何表现出不一样的故事性?答案是:深入地思考和提炼。只有对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和提炼,才能写出出色的新闻报道。
2017年,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田野风》栏目进行脱贫攻坚系列人物报道,要采访五位分别来自市交通局、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制定报道方案时,编导们畅所欲言,最终敲定以他们各自的特色扶贫方式入手,配以个性鲜明的同期声来表现人物。同时,制作“美丽乡村魅力行”的短片,来展现村子的美丽风光、推介特色农产品、介绍旅游资源。系列报道推出后,形成了一个扶贫助贫宣传的小高潮,收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四、转变文风练笔力
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1]。
做宣传,受众的定位很重要,对什么人就要唱什么歌。对涉农记者而言,要更加注重自己语言的平实、易懂,形式的有趣、鲜活。平实不是枯燥和空洞,易懂也不是简单的大白话。要想将报道做得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钝,就要心中有真情,多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多说他们身边的事,做到以小见大,春风化雨。
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田野风》栏目的普法板块《乡村话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板块内容涉及乡村生活的各种法律问题,像《耕地互换后还能反悔吗》《家狗咬人谁该赔钱》《自己种的树能不能随意砍?》等。节目先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现法律纠纷,由记者和自愿报名的老乡充当群众演员,然后讲解法律规定,再给出明确的法律判定。群众的表演自然无法和专业演员相比,但身边人说身边事,亲切而生动,平实而有用,深受观众的喜欢。
五、结语
总之,“三农”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2020年又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涉农新闻工作者更需强化担当,更加积极地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以一大批沾露珠、冒热气、充满泥土味的优秀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三农”事业发展贡献新闻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宝健.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N].学习时报,2018-8-29.
[2]王一彪.不断增强“四力”妙笔书写新时代[J].新闻战线,2019(1).
收稿日期:2020-3-1
作者简介:张艳艳(1970—),女,河南平顶山人,编辑,本科,主要从事报纸和电视编辑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