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融通,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2020-10-15俞玲玲楼乐兴梁锦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理念

俞玲玲 楼乐兴 梁锦芳

很多孩子在幼小时天真烂漫、活泼伶俐,家长的教育心态也相对比较平和,但随着孩子入学及年段的逐步升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大,急切、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也陡然上升,对学校教育往往也会提出更高的诉求。因此,学校在确立办学理念与教育目标时,往往会被众多家长的功利诉求所裹挟而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因家校矛盾制约了学校推进与落实素质教育的步伐。新时代新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家校融合的理想态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有必要融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教育理念,着力调和助推学生成长的支持性教育行为,坚持以丰富、生动、开放的活动联结家长的情感、思想和教育实践,形成家校合力,创造学生最优成长的校园生态。

一、家校教育理念的融通与契合是教育如愿展开的条件

这里的如愿,是指学校基于对学生和教育科学的两相尊重而确立的教育目标与育人路向,即学校的教育愿景。学校属于学生,所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学校也属于家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中的人民,包括了每一位家长,所以必须时时观照家长的需要与诉求。

诚然,学校教育在现实形态中不能过于超然脱俗,不能肆意理想化,必须积极回应家长的追求、关切。同时,更要警惕这种回应变成一种简单的默认、“顺向”的迎合,而应该主动出击、正向引领,实现建构性的融通与契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必须清明、理性,兼顾德行与卓越,唯有这样才能在家长主动的、建设性的回应中得到认可与协同。就回应的目标而言,学校要多考虑如何去影响和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理念与追求,由此形成相互契合、一致连贯的家校共生理念,达成彼此认可、协调统一的教育理念,使得学校教育得以如愿顺利展开。

(一)家长第一课:了解学校理念

每年的9月1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都会联手开设《开学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其实,开学伊始,开设“家长第一课”也同样重要。学校可以借助“家长第一课”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师资情况、特色课程等,让家长看到学校的诚意,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二)家长培训课程:拓宽育人思路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需要通过架构和开展家长培训课程,拓宽育人思路。如邀请优秀班主任、专家进行青春期教育、亲子沟通技巧、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等专题指导;设立家长论坛,邀请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家校合作经验等。培训课程拓宽了家长育人思路,提升了家长育儿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不再紧盯着分数,而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品德、情绪等,教育理念日益契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经典阅读推荐:学会关注孩子

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未必是专业的教育人士,他们同样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向家长推介经典的教育著作、有启发性的文章、典型的教育案例,引导家长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诊断、讨论探究,从而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并驾齐驱、与时俱进。

此外,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利用各种与家长沟通的机会,生动阐释学校教育理念及其背后的逻辑思考,着力回应和引领家长对于教育的价值诉求。在耐心的交互与碰撞中,让家长看到孩子正在茁壮成长,从而广泛、深刻地理解和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动。

二、家校教育行为的调和与共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教育始于家庭,形象地讲,教育植根于家庭,然后才会长出枝叶、花朵和果实。学校教育的智慧要以家庭健康的道德为基础。”与家长群体达成理念上的融通与契合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前提,教育行为的调和与共振才是行动的目标。

(一)保持方向一致性:创设和谐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调和与共振的价值旨在促使学校和家庭的支持性教育行为朝同一个方向使力,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环境。如果家校教育行为缺乏一致性,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听谁的。久而久之,家长和教师都将失去威信和信任。因此,只有向着同一个方向,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展翅高飞。

(二)保持时空连续性:发挥整体教育效能

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出现“反作用力”,就会出现“5+2<5”的教育效果。例如,学生在学校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行为习惯良好,可是在家里却没有规矩。之所以出现巨大反差,是因为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没有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不仅有利于调动家长和教师合作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发挥整体教育效能。

(三)保持作用互补性:彰显教育合力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的共同责任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赖于多元责任主体间的互相配合和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特性,形成教育互补。例如,一个因父母离异而仇视家长进而自我放纵的学生,在教师团队和家长的协力配合中受到家庭教育的正当影响,修复了家庭关系,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聆听,共同责任主体从中获得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资讯,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火焰,使之勃发出自信和力量,彰显教育的合力作用。

三、教育活动的丰富和多元是保证家校沟通顺畅的桥梁

在家校沟通中,学校要坚持将教师队伍理念先进、素养突出、作风纯粹等优势作用于融通家长、调和家校教育行为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校教育深入家庭,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改革,实现家校真正的沟通与互动。

(一)拓宽沟通渠道,让交流更有效

课堂面对面,是指每学期举办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了解校园文化、特色活动、教师风采;走进课堂了解教学过程、学习要求、孩子表现。课堂面对面,让教育教学变得透明,有助于家校保持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的一致性。

交流面对面,是指家长会、家访日以及借助微信、电话等家校沟通方式。由于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每个孩子也各有特色,沟通方式也要因家庭而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成员特色、学生喜好、父母期望等情况,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让沟通交流有效。

(二)開放校长信箱,让回应更及时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传达室设立专门的校长信箱,便于家长直接与校长沟通,及时获取对疑问、意见、建议的回复。通过校长信箱,家长能更全面、更具体、更细致地了解学校,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引领家长认同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建立监督机制,让沟通更有序

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学校了解家庭,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真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家长也了解学校,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坚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并以积极的态度为学校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因此,学校可以制订、完善《家长委员会章程》等制度,给予家委会和家长代表共商共建学校的权力,使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学校教育的评论者成为当事者。这样的监督机制,让沟通更有序,家长彻底转变角色,为学校发展建言出力,达到共同教育、共同成长的目的。

家校融合是“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的建构、细水长流的交互和将心比心的映照。只有在家校教育的协同支持下,每个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级中学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育才小学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闻涛中学   311200)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理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