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法治教育专册的儿童情怀
2020-10-15张彩勤
张彩勤
【摘 要】法治教育专册编排匠心独运,内容呈现方式多姿多彩,有深厚的儿童情怀: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律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活动为主体,为儿童理解法律营造鲜活的场景;以体验为主轴,为儿童遵守法律烙上深刻的印记。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所蕴含的儿童情怀转化成法治素养,凝练成法治精神。这是法治教育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法治教育专册;儿童情怀;宪法主线;活动主体;体验主轴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中的法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群体生活的规则意识,所以一至五年级的教科书是以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为主线,零星渗透法治思想。但到了六年级上学期专门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这既是对于此前法治教育的呼应,又是法治内容和法治精神的统整和提升。
法治之于儿童有巨大的认知沟壑。其表述的内容大多外在于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表述的方式行文整饬,逻辑严谨,对于儿童而言,理解格外艰涩。其实,法治教育专册有着深厚的儿童情怀,在贴近法治的同时努力贴近儿童的心灵,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通俗易懂。法治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以一种平易近人之态融汇于儿童心智的成长之中,需要每一位教师潜心领会,勉力践行。
一、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治教育专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共编排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讲述生活中的法律以及宪法的地位;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讲述公民的定义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重点介绍国家立法和权力的制约及监督;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突出未成年人特殊的法律地位。
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有两层含义:一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先讲宪法,能培根固本,利于后续内容的展开;二是法治教育專册不单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还应当相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形成法治思想。
培养法治思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任务。宪法先行,纲举目张。宪法教学是专册的核心内容,是小学生认知法治,形成法治思维的发端。可为什么教材要在讲述宪法之前安排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呢?法律最初是通过社会生活与人们产生联系的。所以,教材从生活场景入手,渐次凸显法律的身影,让学生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了法律,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才有了共同遵循的准则。学生见识了纷繁生活场景中的各种法律,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些法律管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谁来管这些法律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宪法的出场就此水到渠成。所以,第一单元两篇课文的先后顺序暗含了基本的法治思维,需要教师深入领会编者的意图。
用儿童的语言解读法治术语,是法治教育专册的一大特色。例如,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如何将其与一般法律区分开来呢?教材第17页展示了一幅宪法与一般法律的关系图:法律树。图中,宪法如同树根,其他法律好比繁茂的枝叶,形象准确地诠释二者关系:宪法对其他法律有决定性作用,宪法的权威需要依靠其他法律去落实。没有宪法,其他法律就没有立法根据;空有宪法,也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以活动为主体,为儿童理解法律营造鲜活的场景
92页的法治教育专册中冠以“活动园”名称的内容就达62处,占总篇幅的50%。类型包括连线题、判断题、读图题、表格题、排序题、讨论题等,其中以讨论题为主,有41处。活动园往往有情境、有交流、有判断、有观察、有分析,甚至有情节、有情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可见,法治教育专册十分突出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在深度参与活动的同时促进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营造鲜活的场景,是活动园重要的表达方式。如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重点讨论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其基本思路是探究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借此引出针对未成年人制定专门法律的必要性,并呈现与未成年人关系最为紧密的三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帮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如何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类型各异、生动活泼的活动园贯穿了法治教育专册的始终。例如,整体呈现讨论专门为未成年人立法意义的活动园(第74页),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阅读,对三部专门法律有一个大概了解。因此,教师要针对这处活动园的特点做出必要的安排,不至于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又如从细节探究入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条款进行判断的“活动园”(第75页),涉及不收学杂费、公益性事业、平等受教育等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明确了受教育不仅是权利,同时还是义务。因此,对学生理解在校园生活中必须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等规定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需要教师和学生格外留意。
注意选择儿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活动园设计的突出特点。如校园欺凌问题,教材第87页的活动园,先从当事人王然的视角分析面对欺凌,应当如何做,再从旁观者的视角引导学生如何选——是畏惧躲开,还是勇敢制止,又或者是寻求教师帮助。第91页活动园围绕校园欺凌“智”“勇”抉择的问题做进一步讨论。因此使用法治教育专册时,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把教材中关于不同层面的同一问题勾连起来讨论,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又如第89页的校园性侵害问题,活动园首先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儿童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由此引出性侵害话题。教材限于篇幅,未能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展开论述,教师应就“隐私部位”这个关键问题补充讲解,并充分运用“知识窗”板块,告诉儿童刑法上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会从重处罚。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性侵害未成年人并不单纯指女生,这一点必须严肃对待,讲清楚。
三、以体验为主轴,为儿童遵守法律烙上深刻的印记
在日常生活中,调节人们相互关系主要靠的是内心的道德,而非法律。相较于道德的柔软,法律有刚性特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最准确的表达。法治教育专册要传达法律知识,涵养法治思维,就要最大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把严肃严正的法律措辞融化在柔软的生活细节中,增强体验性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从“我是谁”这一问导入,引导儿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变化而切换不同的身份,但公民的身份却是我们共同拥有的。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公民身份的法律意义,教材第22页的活动园通过外籍教师彼得的自我介绍,以及回国的入关通道分成了“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的生活场景,揭示公民的概念与国家紧密关联。第23页的知识窗则从公民身份获得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公民和国家的依存关系,并对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中国公民退出中国国籍的条件和我国不承认双国籍等做出了明确说明。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活动园和知识窗具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公民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般并不需要用到自己的身份证,所以这一块的知识就变得格外有趣。一是别看学生小,其实一出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而且是独一无二、终生拥有的;二是身份证虽小,但包含的信息丰富,谈论这些信息的意蕴可以融洽地把法律意义和生活意思联系起来。
公民身份是基于法律层面的概念,沿着这样的法治思维就能自然引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话题。教材没有直接引用法律条文来阐述,而是在生活细节中一一展現。先是读图体会基本权利中的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平等权,再把公民基本权利与具体保障的法律用线联系起来。读图和连线看似简单,但十分简洁直观地把权利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了好的体验感,学习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好的课程需要好的教材,好的教材需要好的教学实践。法治教育专册的编排亮点随处可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应当努力与编者对话,与儿童对话,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凸显亮点,放大亮点,把法治教育专册中蕴含的儿童情怀转化成法治素养,凝练成法治精神。这是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晨媚.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9(8):42-43,47.
[2]方艺.德法兼修 知行合一——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9):30-32.
[3]李慧.法治教育专册生活化教学策略[J].湖南教育(D版),2019(2):25-26.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金山路校区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