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2020-10-15欧琼妍
欧琼妍
摘 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智慧校园充分融合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师生提供了一套智能工作和学习方案。文章分析了智慧校园与智慧图书馆的内涵,探讨了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9-0063-03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1 智慧校园与智慧图书馆
1.1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围绕信息采集、處理、显示与推送的全面智能化展开,通过将教学、科研、教辅等相融合,有效解决校园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不足、信息更新滞后、“信息孤岛”和设备冗余等问题,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其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核心,以各个部门的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构建了一个集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网络平台。
1.2 智慧校园信息门户
智慧校园信息门户平台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建设的集中体现,集办公、管理与服务于一体,以信息统一为基础,以资源融合为关键,以沟通协作为应用,以信息集中化、沟通实时化、办公一体化、应用桌面化、管理精确化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台。访问智慧校园信息门户权限范围内图书馆的所有资源,用户仅需登录身份认证账号即可[1]。
1.3 智慧图书馆
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基本看法应该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功能的进一步升级优化,主要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将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资源、用户数据等图书馆泛在服务管理模块集成起来,构建为一个面向大数据量的、具备事务处理、智能决策功能的图书馆管理系统[2]。
智慧图书馆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灵魂,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为实现条件,各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大数据技术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用户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从海量的存储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个性化服务信息[3]。智慧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和服务存储等软硬件平台上建立起来的应用系统,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数字资源和配套设备为基础,通过相互关联、功能互补、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等手段,优化创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详见下页图1。
智慧图书馆建设代表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是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智慧图书馆采用一种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运作模式,能够高效、快捷地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智慧化、个性化服务与管理。
2 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智慧校园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平台与环境,通过信息门户与图书馆数字资源、书目检索系统、图书馆汇文管理系统等子模块体系的无缝对接,建立了一卡通管理系统与图书馆微信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机制,实现读者借阅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智慧图书馆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见下页图2。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转变成基于图书馆人智慧的知识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与物联网相关联,具有共建共享、泛在服务、互联互通、用户感知等特点。
2.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现实依据
2.1.1 智慧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南宁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三个校区的图书阅览室(武鸣馆待建,忽略不计),借助智慧校园信息门户网络建设的春风,实现了图书馆资源整合及通过校园无线网访问图书馆资源,通过智慧校园信息门户对图书馆的泛在服务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移动化,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2.1.2 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南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自2015年起开展了微信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超星移动图书馆等移动服务。用户通过移动阅读技术获取与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使阅读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用户数据被统一管理,方便数据共享和数据维护。用户只需登录校园信息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账号,即可集成获取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2.1.3 校园卡支撑平台。学校师生通过线下扫码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绑定一卡通后就能直接在校园网内使用,一卡多用,并通过图书馆汇文管理系统、微信平台、歌德电子借阅机、超星移动图书馆等与校园一卡通对接。用户可以凭借一卡通卡号,通过智慧校园信息门户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用户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App、微信图书馆或超星移动图书馆进行相关操作,实现图书借阅查询、续借、预约、委托、荐购、查看通知公告、在线咨询等多种功能,满足师生的校园生活所需,推动智慧校园的发展。
2.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智慧图书馆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种服务模式,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慧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势开展更深层次的全新服务。
2.2.1 更深入的信息传递服务。智慧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可将传统的原始文献传递转变为信息传递和知识传递。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查找、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图书馆可按专题对已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情报分析与加工,形成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南;也可按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形成诸如“综述”“述评”“研究报告”之类的信息产品以及各种特色信息包[6]。
2.2.2 拓展基于Web、手机智能终端的移动个性服务。图书馆传统泛在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图书采购与典藏,图书续借、委托、预约、荐购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与学科服务等。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都发生了变化,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或手机智能终端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获取所需的特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面对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应主动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顺应用户的信息行为,丰富图书馆泛在服务,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服务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图书馆的Web站点,通过站点主页系统为用户提供包括书目信息、图书馆信息、在线阅览、查询及检索服务。二是利用数据库和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多途径便捷有效的网上查询服务。三是利用交互式传输功能为用户提供馆际互借等服务。四是通过网络接受用户的咨询请求,提供网上借阅和参考咨询服务。五是通过手机、iPad、kindle、MP3\\MP4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检索、下载及在线阅读数字资源,实现图书续借、委托、预约、荐购等功能。六是利用信息跟踪功能广泛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中的科研动态、研究成果和方法等信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网络导航和专题库服务。
2.2.3 突破时空限制,开展多元化阅读服务。图书馆不仅要向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还需突破时空限制,开展诸如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多元化阅读服务。智慧图书馆是信息文化交流中心,要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广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开展多元化阅读推广活动,满足读者需求,如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健康文明的读书月活动,举办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美术展览、英语沙龙、专题讲座、信息检索大赛或诗歌朗诵比赛等,密切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
2.2.4 分析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学科服务。智慧图书馆使更多的馆员从简单而繁琐的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个性化学科服务,拓展图书馆的主动性业务。智慧图书馆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对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资源与智慧校园信息门户进行数据关联与情报分析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为本校师生提供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科服务,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需求。
3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举措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依靠较大的投入、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3.1 实体馆与虚拟馆相关联,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水平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图书馆后台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图书馆要想成为校园信息传播交流中心、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决策咨询参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就要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文献资源、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学科体系、人才队伍、文化体系建设,以学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文献资源为特色馆藏,将传统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相结合,创新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7]。
3.2 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
智慧图书馆又有“无墙图书馆”之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壁垒。因此,图书馆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听环境,师生不仅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浏览图书馆馆藏图书信息,还可浏览已购买或使用的数据库多媒体信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3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数字化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指出,一支训练有素、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建设焕发蓬勃生机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立馆之本,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促进智慧图书馆发展。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知识服务转型为前提,实施更贴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科化信息服务,更好地体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4 结语
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指出,图书馆是一個生长着的有机体。在智慧校园建设带动下,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全面感知、高度智能、互联互通的智慧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及资源共享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应坚持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借助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推动智慧图书馆由“资源数字化”向“服务智慧化”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田梅.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9):66-67.
[2] 李玉艳.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7):75-76.
[3] 高媛.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智慧图书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6):190-192.
[4] 田丽.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校园一卡通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1):532-533.
[5] 林平.借力“智慧校园”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J].图书馆学刊,2015(9):100-101.
[6] 吴旻瑜.“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6):11-12.
[7] 陈静荣.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和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4):49-51.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