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2020-10-14单良
单良
当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新的信息传输形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新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媒体、交互网络电视、移动电视、视频、微博……已变成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都深深地烙上了新媒体时代的印记,这也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成为当前环境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新兴媒体形式,它以特有的功能吸引着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其中,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到的新媒体,例如手机媒体、博容、数字电视、播客等。
新媒体以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传播技术的数字化、接收对象的互动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迅速被民众所接受和广泛推广。总体来说,新媒体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接收方式从固定到移动。新媒体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第二,传播方式双向化。传统媒体大多采用单向式的传播方式,新兴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发布人的身份日渐模糊,不再局限为政府或权威人士,只要会运用新媒体客户端,就可以对某一事件、人物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最常见的微信、博客、微博为例,任何合法的观点发布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会有大量的转载,这种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第三,内容多样化、个性化。新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大大提高了信息量,同时,新媒体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工作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他们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他们更喜欢通过Qq、微信、微博等工县进行沟通交流。面对学生群体的变化,传统的工作手段已不能满足,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工作要求。同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缺少时代性,多为死记硬背的教材内容,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指导,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积极作用
拓宽了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的手段。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新兴媒体的产生,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缩减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和观念。利用网络快速及时的特点,教师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时间。
(三)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对高校教师的权威提出挑战。教师的权威,是指其教育权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形成的巨大说服力,能使学生对其产生信服和认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知识相对封闭,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威地位。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接受信息的同一阶层,但由于教师的接受能力低于学生,甚至处于不利地位,而大学生学习能力处于相对较强的时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被撼动,很多大学生开始怀疑高校教育者的能力,从而对高校教育者产生信任危机。通过新媒体技術,大学生不再轻易接受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自主权逐渐增强。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模式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盛行,使大学生的交往形式、学习手段呈现出新的变革。网络的开放性,必定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还未成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高职院校大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已经变为大学生退学的重要诱因之一。新媒体削弱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课堂学习能力。高校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弱,许多学生沉溺于虚构的网络世界,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远大理想。
大学期间,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交流方式和现实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学生在网络上与网友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对人际交流不知所措,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个人心灵更封闭,过分依赖网络,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出现因交往障碍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同时,网络使人与人的距离变得疏远。因为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与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大大降低,这就必然导致学生走向自闭、孤独、冷漠的境地,容易引发校园安全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新途径
(一)更新观念,使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内容多元化
新兴媒体具有的信息主动性,使得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融合新媒体的长处,加强现有工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的集体班会相比,更加便捷,更能被大学生接受,因此,校园网、BBS、校园论坛等的建设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渴望得到认可和接纳,新媒体更能从侧面体现出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者来说,可以通过新媒体,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
(二)开拓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新阵地
新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思政教育中的知识传输,更好地满足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动的需求,不断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完善。网络集知识、娱乐、趣味和政治于一体,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网络开辟新的教育阵地,让大量具有良好思政教育功能的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有效地、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教育者要适时引导教育,确立良好的网络观念,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三)创新以手机媒体为平台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方式
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学生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了解新闻、聊天交友等,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高校必须探索出一条运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体,要重视大学生的主导地位,给予其充分的尊重,通过手机媒体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利用手机媒体加强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导向性作用,充分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各方面诉求,在大学生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过程中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营造出平等、开放、互动、共享的氛围。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其中。此外,手机本身的特点使得所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所以,必须加强对手机媒体的宏观监督与管理,政府立法和学校法规同行,净化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内的手机文化的宣传与建设,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文明使用手机媒体的环境与氛围,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运用手机媒体,防止不良信息的侵蚀,构建独具特色的手机文化环境。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等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丰富多彩但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对高校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處理机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认真反思,主动借助新兴媒体资源不断更新、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要加强引导和舆情监控,使新媒体真正服务于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工作。④
参考文献:
[1]杨建晓,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友善观的培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 02).
[2]冯晓星分析自媒体环境下媒介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J].教育现代4L.2017( 22).
[3]邵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7( 16)
[4]文凡,刘宏迭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境遇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07).
[5]白晓宁.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实践[J]理论观察.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