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问政节目的有效性反思及改进建议

2020-10-14韩雪飞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问政普洱选题

韩雪飞

电视问政节目将政府、媒体和群众三方联系起来,对于政府来说,可以直面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检验了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有助于强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媒体来说,可以发挥舆论引导、科学监督的职能作用,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对于群众来说,既可以反映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能够满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需求。因此,电视问政节目的举办,实现了三方共赢。国内电视问政节目在经历了10年发展后,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认识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成为当前电视问政节目获得良好、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电视问政节目的有效性反思

(一)主题突出

在每一期节目中,设置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该主题寻找问题、制定对策,才能体现出电视问政节目的实效性。在《普洱问政》系列节目中,我们会选择当下的热点事件,或是百姓呼声较高的问题,作为本期节目的一个主题。例如,在第12期节目中,我们聚焦于普洱市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工作主题,对城市建设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调查,包括违规搭建建筑物、共享单车乱停放、市民遛狗不牵绳,等等。这些问题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与市民息息相关,十分接地气。这样才能吸引群众主动参与、高度关注,保证了话题的热度。

(二)选题严谨

严谨的问政选题流程,也是保证《问政普洱》节目高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市政府的相关领导,会直接指定最新一期节目的选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市委《普洱问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初步拟定几个问政方向,然后与我台领导进行汇报。同时,组织开展《问政普洱》的节目团队进行研讨,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政策精神的前提下,与选题涉及到的一些机关单位,开展沟通和对接,确定具体的问题。然后安排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采用明察暗访等形式,获取详细的一手资料,制作成短片以备使用。严谨细致的选题流程,既保证了《普洱问政》节目的高效率制作,同时也提升了节目本身的质量和深度。

(三)精心策划

光有好的选题还不够,坚持“质量为王”才是《普洱问政》节目广受群众欢迎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关键。每一期节目在确定主题之后,节目组都会开展专项策划会。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其一,组织节目组的有关人员,熟悉相关政策,学习业务知识,为节目制作奠定扎实基础;其二,明确节目思路,选好切入角度。尽量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为切入点,进而以点带面地反映出事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以《普洱问政》第3期节目为例,聚焦于水资源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环保问题,前后开展了7次策划会。在节目组全体成员建言献策、精心策划、共同努力下,最终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开展。

(四)追求真实

调查小片用镜头记录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列数据、摆事实,让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化、具体化,既可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又能够作为政府官员回应问题、提出对策的重要参考。这就要求栏目组的记者,一方面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极高的职业素养,能够秉持实事求是、客观中立的行业操守,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敬业精神,敢于深入到一线,搜集第一手材料。我们的记者为了拿到证据,经常需要暗访、偷拍,面临着一定的人身安全危险,有时候还需要整夜蹲守,对体力、意志力都是严峻的考验。以“河长制”这期节目为例,记者前后采访的部门、企业多达70余家,采访相关人员105人次,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保证了调查片的真实性、丰富性,也让《普洱问政》节目保持了高水准。

(五)注重创新

《普洱问政》在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谋求创新,并且始终将观众的呼声和建议,作为不断改进和持续创新的重点方向。今年以来,问政节目形式改变了单一的演播厅问政模式,加入了《新闻调查》模式。今年上半年做了两期《新闻调查》:普洱茶小镇项目推进慢的原因调查,以及澜沧江、李仙江河湖长制履职不到位,导致非法采砂、非法网箱养鱼、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新闻调查类的节目成为了决策者的内参,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同时,从收视率上来看,每一次创新,都会迎来一次收视小高潮。群众参与感的增强,也间接表明节目创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周期性回访和跟踪性报道

当前电视问政节目通过调查取证,深入挖掘,能够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探讨。但是电视问政本质上属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并没有行政效力,许多问题只是提出了整改的对策,但是这些对策具体如何实施,以及在何时实施,媒体方面没有做好后续的跟踪报道。实際上,有些地方也确实存在乱开“空头支票”的情况。一些领导在节目中承诺的问题整改方案,迟迟没有落实,成为了空谈。如果电视问政不能让社会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二)互动渠道不畅

在电视问政节目过程中,主要是主持人和官员之间的互动,而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官员和观众之间,虽然也有互动,但是明显不足,交流不深。很多时候,主持人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群众存在的问题,都是通过主持人向政府官员提出,这样固然能够保证问题本身的专业性,但是也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甚至会因为理解有误,导致问题本身的失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没有发挥媒体联动效应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也应尝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从而进一步拓展受众群体,提高节目本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还是以电视受众为主,虽然也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诸如即时投票等互动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媒体之间未能充分整合、联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问政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三、电视问政节目的改进建议

(一)重视对问政内容改进效果的深入追踪报道

电视问政节目将社会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在明确问题、提出对策之后,如何保证对策和承诺得到落实,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电视问政节目组还应当做好持续性的跟踪报道,通过发挥媒体监督,确保这些对策可以得到落实、问题能侈得以解决。建议主持人在节目中,询问政府官员措施落实的大体时间。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新一期节目的片头,使用2-3分钟进行展示。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则将整改后的新面貌、新成果,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出来,回应群众的关切;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则继续连线负责部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跟踪报道,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彰显电视问政节目的重要价值。

(二)加强媒体、官员和群众的三方互动

电视问政节目不仅为媒体、官员和群众三方搭建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舞台,更要密切两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媒体的观众之间、官员和观众之间。为了密切交流,各方要做好以下工作:

1.媒体方面,媒体人应尝试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去解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秉持“中立、客观”的原则一一即只负责传递信息、反馈问题,而不做过多的解读。

2.官员方面,官员应当体现出自己的亲民性,对主持人或观众提出的问题,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不打官腔、不拿架子;保证语义明确,不做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承诺。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有展现自己的真实和真诚,才能被群众所接纳。

3群众方面,群众应提高参政议政的意识,转变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强化参与感,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重视和发挥新媒体的二次传播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在电视问政节目中,策划人员也要树立创新意识,具备“互联网思维”,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尝试利用新媒体、互联网,让电视问政节目的影响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利用“两微一端”提高话题热度。微博、微信作为两款大众性的应用软件,拥有上亿的活跃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开展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同时,在网络虚拟平台上,观众的负担和压力更小,也更愿意反映心中真实想法,对深刻揭示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嘗试利用户外数字媒体扩展受众群体,例如广场上的LED大屏幕,地铁上的液晶显示屏等,播放电视问政节目,让群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普洱问政》节目播出以来,在节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节目知名度、影响力逐渐上升,也确实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帮助干部转作风、提高政府执行力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普洱问政》还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求真务实、客观报告、关心民生的理念,不断创新、持续政进,为普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问政普洱选题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新年刊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选题有误
我在香江那一边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苦普洱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
2008《普洱》杂志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