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把控的思考

2020-10-14余婷婷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技巧

余婷婷

摘 要:近年来,国产纪录片迎来新的发展高潮的同时,各地方电视台的记录片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机遇和危机并存。配音作为电视纪录片中“声”的艺术,其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配音员应积极、主动地掌握多方面的配音技巧,为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艺术效果加分添彩。本文结合多年配音工作经验,重点从三方面就如何把握电视纪录片的配音技巧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可追溯至 1958年,随着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国产纪录片迎来新的发展高潮。电视纪录片作为一门负有特殊精神内涵的视听艺术,要想达到纪录片“对现实世界物质本性复原”这一崇高而深刻的高度,配音作为“声”的艺术,在其中所发挥的审美引领作用功不可没。纵观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配音发展历程,无论是探寻摸索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对单一、语调相对较高的“播报”式模式,还是如今已形成独特美学风格的“情感奔放”式,如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抑或是“情感日常”式,如李立宏老师的《舌尖上的中国》,都充分表明了电视纪录片的配音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见字发声”,而是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性、技巧性和美学性,这也就要求配音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配音技巧,为电视纪录片的整体艺术效果加分添彩。现本文结合多年配音实践经验,就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明确配音基调,合理调动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涉及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不同体裁、风格的纪录片所需要的情感基调均不相同,如叙事的、议论的、激情的、温婉的……同时,电视纪录片比之寻常的新闻报道,其本身所特有的信息量更大、情感更丰富、结构更灵活多变、表现手法更丰富细腻等特点,也使得其對“声”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配音员不仅要做到眼里有稿,还要做到眼中有画面,要透过文字根据片子塑造的环境、背景以及同期人物的表现等,深刻挖掘片子的内涵和灵魂,理解片子所要表达的社会意义和作用,自此基础上来调整自我的情感进行二次创造,从而以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饱满的情感基调,使观众对片子产生强大的共鸣感,从而达到闻声驻足的传播效果。反之,一旦配音员对文稿的情感判断错位,心理调动不充分,感情不到位,势必不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共鸣感和感染力自然也大打折扣。配音员要准确把握稿件灵魂,一是在配音前主动、积极地与创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逐句逐段地理解把握解说词的原意、主题、中心思想以及整部片子的创作意图,如此,才能在配音时将情感表达得更加到位,从而给观众以更愉悦的审美享受。二是认真观看整部画面,一方面要认真地分析、综合、鉴别、理解解说词,以更好地突出配音重点,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握好音乐、音响的节奏和情绪,通过画面中的情景再现调动自身情感的变化以符合解说词的需要,如此,才能在配音时更好地将解说语言和画面素材、音乐素材融为一体,从而使片子重点突出、感情饱满、色彩鲜明,达到声像完美融合的最佳艺术效果。如河池电视台从 2000年以来二十年中热播并获奖的一系列优秀纪录片:《水车悠悠》、《寻枪》、《红水河奇石》、《和留守娃在一起的日子》、《北京来的保姆》、《一代廉历于成龙》、《魁星楼》、《大山深处的坚守》、《记录河池》,等等,配音都很出彩,或婉转悠扬、或浑厚沉稳、或淳朴自然、或华丽柔美,或大气磅礴,或低沉哀伤,配音员以他们饱含情感的声音魅力,带领观众在不同的天地里来往穿梭,与镜头画面、音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这些纪录片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提升纪录片的艺术品味

明确情感基调,通过合理的表情达意将解说词中“无声”的情致思想,转化为耳朵感受到的“有声”之情,从而让观众能更好地领悟片子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精髓,是电视纪录片配音必须坚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必须指出的是,仅有丰富饱满的情感并不能达到镜头语言的渲染和主旨的升华的完美效果,还需要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与之相结合。这就要求配音员在全面掌握议论、抒情、朗读、讲解等多种语言样式的基础上,还要具体根据文稿的内容,对语句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进行灵活处理,形成配音员个体别具韵味的“声”的形象,从而以这种别具韵味的语言样貌、节奏和基调等美学力量增强配音效果,使纪录片的配音更富乐感和诗意,进而对纪录片画面语言的局限起到互补的作用,切实提升纪录片的艺术品位。结合多年的配音工作经验看,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控要点主要如下:①重音要“少而精”,突出重点,恰到好处,一般需要重音的字词主要为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与纪录片主题相关的一些术语以及一些抒情表现情感转换的双音节等,以尽可能地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②停连一般意义上而言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但为了更好地表现语言的张力和明确度,在配音时还要结合画面的内容、情节、音响、同期声等来进行适当的停留,从而以声音上的“留白”来达到总结画面、区分意义、烘托气氛的作用;③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则是要根据整部片子思想感情的运动轨迹来做出调整,应尽可能地做到语气高低起伏,节奏错落有致,使得语气和节奏浑然一体。如河池电视台的《记录河池 ·酒香八桂》一集,开篇解说词如下:“2008年,广西天龙泉酒业有限公司在罗成仫佬县成立,仅 10年时间,公司已发展成为年产1.2万吨白酒的智能工厂。2018至 2018年连续三年成为罗成第一纳税大户,广西酒企第二纳税大户。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公司工艺技术部部长梁振荣……”解说配音时,女性的声音带着天然的婉转悠扬,每字的发音清新自然、干净利落,极富韵律感,“2008”“天龙泉”“罗成仫佬族自治县”“十年”“1.2万吨”“第一”“第二”“他”“工艺”等重音在不露声色中自然而出,停顿处理上错落有致、拿捏到位,语气节奏舒缓轻快,整场配音如涓涓细流沁入人心,完美地呈现了文本的意蕴,很好地实现了声音表达和画面意境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三、与其他有声元素“共舞”,强化和升华作品主题

电视纪录片中的有声元素除了电视配音,还包括主题配乐、旁白解说、访谈对象的独白、为增强现场感的环境音响、与画面相匹配的特殊音响等,以上多种元素也构成了纪录片立体交叉的电视语言环境。成功完美的配音艺术,能无限地扩展画面的信息,激起观众对片子的情感共鸣,同时还能与这些有声元素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电视作品主题内涵的强化和升华。因此,在进行解说配音时,除了要注意声画结合,声随情动,情随影动,还要强调与其他有声元素的承接、配合,实现多元素的和谐“共舞”。如此,才能切实做到配音的“内化于心,传之于声”,从而为画面内容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完美效果。要达到以上目标,关键是在正式配音之前吃透纪录片的谋篇布局,从而才能準确地把握发声的切入点,在画面进行到观众需要新信息或需要进一步情绪的时候顺水推舟,量势而入。而这方面,最让人津津乐道地莫过于中广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风起,埙鸣,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响起,西域一幕幕壮美恢弘的风景划过,在苍凉壮阔的音乐声中,适在距离汉帝国首年前, 4512时插入一把低沉醇厚的男中音:“都长安西北 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刘彻 19岁,张骞 27岁。 ”在这部纪录片中,低沉浑厚的解说与旖旎绮丽的主题配乐、壮阔悲凉的环境音响等多种有声元素融生共舞,让观众在一幕幕悲凉寂寥、深远辽阔的历史大潮中徜徉、穿梭,给观众予强烈的视听冲击,从而也奠定了这部纪录片不可动摇的收视地位。

总之,电视纪录片配音艺术的技巧锤炼,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积累实践的漫长过程,成功完美的配音艺术可以为电视纪录片加分添彩,而劣质的配音则会大大削弱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当前,随着国家对纪录片产业的高度重视,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配音员在勤学苦练的同时要趁势而上,在不断地积累沉淀中实现突破与创新,力争成为能够驾驭各种类型和风格纪录片的多面手。

参考文献:

[1]李冬梅.电视专题纪录片配音技巧把控[J].新闻研究导刊,2018(4): 170.

[2]朱永康.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表达艺术[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邱婷婷.我国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及语言表达技巧[J].科学创新,2018(11): 114.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因式分解常用变换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