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0-10-14孙佳敏
孙佳敏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丰富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是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融合为一体,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生活化的动态生成下,指引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更好地生活。本文旨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丰富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是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融合为一体,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生活化的动态生成下,指引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更好地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细节处关爱和引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习得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養,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课堂亮点,还让教学主题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深远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再现生活场景,寓教于理
世界有多大,生活的舞台就有多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认知较为浅显。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场景的再现,尺度把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画面中强化和感悟对生活的认知,感受道德在生活中的痕迹,同时让法治的观念意识如影随形地植入学生的心灵。生活场景的再现,让整节课的教学充满了趣味和生机,牢牢吸引着学生的关注。
如,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这课时,教师播放了国庆节阅兵仪式相关视频,学生感受到了阅兵场面的盛大,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导入,学生加强了情感的体验,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只有拥有了爱国情怀的人,才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赤子。这样高效化的教学生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品析生活人物,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是社会化的活动,是人实践性的行为,最终要回归生活。教师要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需求为基础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中,对话生活人物其实是与教材文本的对接和延伸。通过对真实人物道德品质的理解,与真实人物思想道德的碰撞,学生可以自我反思,用心去感悟体验社会,构建美好人性。
三、贴近生活事件,知法明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把“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这一特性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道法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正处于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中普及宪法知识,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件,逐步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法守法,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例如,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这课,教师呈现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主人公的年龄与学生贴近,学生通过人物生活经历的回放,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与此同时,教师出示了相关法律条例,让学生能够客观审视网络,知道面对网络的种种“陷阱”要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最终学会正确上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四、关注生活细节,震撼心灵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创造性应用,往往让学生冒出一些课前预设之外的奇思妙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及时抓住合理的细节,加以挖掘,促使学生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加高效。
如观摩《大家排好队》这课,学生了解了排队的规则和意义后,教师教学时模拟地铁站排队买票。这时老师扮演的孕妇前来排队,学生看见后主动让行。当孕妇拿出手机扫二维码付款时,学生又主动站得稍远些。情境模拟结束后,教师就学生的这两个行为展开讨论。这一生活细节,让学生明白了在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处理突发情况,做到礼让他人,尊重他人隐私。
五、启迪生活智慧,学以致用
生活化的教学在道法课堂中的实践运用,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人生事务。学生有道德困惑时,知道在法治能保护自身的前提下,该如何去面对、解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双保护作用。
如,观摩学习《我是一张纸》这课,教师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感受纸在生活学习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浪费纸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困惑,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发自内心去关注自然、生活、环境和资源,在行动中践行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总之,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法课堂中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得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师在课堂中把学生带入生活实践中,而学生又将课堂知识带入生活。在二者结合中,使得学生更加爱这门课,也感悟到学好这门课是为了更好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
[1]彭继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