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般系统论视域下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研究

2020-10-14孙佳佳杜冰

关键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

孙佳佳 杜冰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聚焦高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分析总结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表现出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的问题,引入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论建构,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建构为一个整体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给出了系统论视角下的思考和建议。文章将一般系统论引入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也为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一般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0112-1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各类课程在教学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教育界密集推出了新工科的“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北京指南”[4],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化。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工科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构[5]。在“三全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围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大都侧重于对课程教学中某一个环节的研究,缺乏对课程思政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通信原理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6],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但在目前通信原理的授课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入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建构,为高校工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是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和提升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

(一) 課程思政教育碎片化,缺乏整体性。

一是宏观上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主体的碎片化。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大部分教师已建立起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受到教学理念、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推进实施在不同课堂中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在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已将思政教学内容全面嵌入授课内容,有的教师则无从下手,找不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没有真正使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在不同课堂中存在碎片化实施,在总体上缺少对课程思政全局性的统筹和设计,尚未形成课程思政的系统体系。

二是微观上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载体的碎片化。对通信原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梳理还不够系统,授课教师还只是选取零散的教育载体碎片化插入思政教育内容,不同教育载体和元素之间相互割裂,不成系统,没有形成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协同,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 课程思政教育孤立化,缺乏联系性。

一是不同课堂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通信原理的授课一般分为若干个课堂进行,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上各有特色,课程思政的实施在不同课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同课堂的思政教育仍然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横向交流,尚未形成各个课程协同协作的体系。

二是教学与管理缺乏互动和联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思政育人方面与党政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的现象[7]。在新时代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思政的推进落实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思政工作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逐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三) 课程思政教育静态化,缺乏发展性。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固化。课题思政的提出要求在原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办学的德育目标。培养目标的增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目前,部分课堂仍然坚持只进行知识传授,也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的实施仍然面临着如何与专业知识教授相融合,使用何种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育方式等难题。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要系统梳理原有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新,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方法,授课对象在不断更替,课程思政的教育载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不断更新与思政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也是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目前呈现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导致了课程思政整体性、联系性、发展性的欠缺,已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引入一般系统论,系统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特点,并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建构,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二、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特点

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初用来解释生命系统的特征[8]。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过程中,贝塔朗菲认为,可以将生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这个系统一方面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过程性、能动性和组织级性等特点与生命高度吻合。1947年,贝塔朗菲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对一般系统论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被公认为是一般系统论的经典性著作[9](2)。一般系统论最本质的思想是将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都视为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其中要充分考虑到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10](102)。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以一般系统论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可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体系特点进行分析,是指在通信原理中系统地开展课程思政,以期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工作基础。

(一)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任何要素都不能脱离于系统而独立存在,各个要素本身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组成统一的系统后又被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功能[11]。各个要素在系统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简单地加和,而是在结构、功能上相互协同,形成作用合力,共同服务于整体,从而实现系统整体效能大于各要素效能之和的目的。系统的整体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通过合理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整体性特征。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整个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和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特定的功能,并相互协作、协同,以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在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运行过程中,应该充分整合课程体系、综合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模式,从而使系统各部分力量形成合力,实现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每个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可能包含更小的子系统和要素,而系统本身也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系统-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12]。不同层次的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层级关系。系统的层次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厘清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结构的层级关系,以及不同层次之间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层次性特征。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包含课程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包含着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其中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层级关系。其中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都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深刻理解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优化系统各个部分的层次结构,才能使各个部分更好地协同作用,促进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性能的提升。

(三)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以及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停地发生着调整和变革。系统、子系统、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也在随着它们各自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系统中任何一个部分产生变化时,都是影响系统中的其它部分和系统整体效能的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实现和不断优化也依赖着系统中各个部分的良性运转。系统的动态性启发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用动态和演化的观点,充分重视事物的发展性,充分利用系统的动态发展变化,实现系统的循环优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典型的动态性特征。系统中的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在一代代更新,教学的政治、文化、管理等环境因素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课程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更新、修订和完善,教学方式更需要不断改革。随着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其它部分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而使整个系统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四)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时序性

时序性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的,也就是各个部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一定的时序进行排列组合、运动变化和发挥作用的。系统的时序性启发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事物时,要遵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统筹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合理地安排系统的内外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有序进化。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具有时序性的典型特征。最突出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时序性。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等,不同模块授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使不同章节前后呼应、承上启下,课程思政在授课过程中的有序嵌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环节合理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基于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特点分析,本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进行系统论建构,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视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三、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通信原理是高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对一般通信系统的建模分析,讲授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13]。通信原理课程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工程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可将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视为一个系统,這个系统包含课程思政的内部和外部两个子系统。其中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即通信原理课程体系,包含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外部子系统则包含着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体系、教学对象体系和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中不同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效能的最优化。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进行系统论建构(如图1所示),深入剖析该体系的内部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全面系统地了解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运行,是提高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根本所在。

(一)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内部子系统指的是通信原理课程体系,这也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的核心。作为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包含着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执行、课程思政的评价与反馈四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用一般系统论的思想分析通信原理课程体系,就要系统地梳理课程思政要求下通信原理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理清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机制。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子系统之间不停地发展变化并互动联系。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思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选取的依据,思政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目标实施的载体,课程思政的执行体系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形式,评价与反馈体系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三个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并根据收到的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对象体系。学生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对象,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外部子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系统也包含着思想动态、知识结构、学生管理等多个组成要素。通信原理一般在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专业及其它相近专业的三年级开设。大三的学生在思维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分析思政教育实施对象的特点,为特定的教育对象实施“定制化”的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思维特点方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理解能力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且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融入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规则教育,如加强工程文化和工程伦理等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知识结构方面,通信原理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与随机过程、大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通信原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和电路基础。通信原理的后续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络等课程,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分析方法都是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大三学生特定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应做到承上启下,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的延伸、迁移和创新再生产。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做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使管理与教学相互补充。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形成信息共享,全面了解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为课程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三是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体系作为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外部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着政治、文化、管理等多个组成要素。教学环境体系与其他几个子系统不停地发生着联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效能。政治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发布的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和遵循,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调整,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执行也都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文化方面,作为一个隐性的因素,课程思政的文化建设、育人氛围的培育在课程思政的引导、调节、凝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管理方面,高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的保障和激励、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考评奖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

四、 结 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引入一般系统论,总结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时序性特点。基于此,运用一般系统论对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体系进行了建构,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而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分解为内部子系统和外部子系统,其中内部子系统又包括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外部子系统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体系、教学对象体系、教学环境体系。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和深入剖析,对解决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存在的碎片化、孤立化、静态化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对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有益的启发。在通信原理的课程思政开展的下一步规划中,一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网络,依据课程的德育目标,系统地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系统化。二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运行体系,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与改进等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协同,通过不同教学环节的合作、互动,形成思政教育的循环与提升。三是要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模式,大力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形成有效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新面貌、新态度、新形式的课程教学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Z].2017-2-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Z].2017-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Z].2017-6-12.

[5]李国志,王学川,张辉,李文凤,孙德强.“新工科”建设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OL].包装工程,2019(S1):66-69.(2020-06-10)[2020-05-1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19.S1.017.

[6]朱凡.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9),196-197.

[7]刘海龙.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6):114-115,145.

[8]许友超.例谈“系统论思想”在高中生物学复习中的再渗透[J].生物学教学,2017,42(8):14-15.

[9][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0]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1]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整体性原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57-62.

[12]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层次性原理[J].系统辨证学学报,1995,(1):42-47.

[13]杨晖,尹凤杰,张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0,(3):43-44.

[14]周烔槃,龐沁华,续大我,吴伟陵,杨鸿文.通信原理(第4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15]吴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7):166-167.

(责任编辑:夏 雪)

猜你喜欢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在通信专业当中《通信原理》扮演的角色
“通信原理”教学中OBE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通信原理”教学中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