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分析模型

2020-10-14张英

张英

〔摘要〕 文章将Langacker 的认知参照点(CRP)拓展应用于英语主谓一致现象的分析,并根据Lakoff关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四种建构原则,提出了理解英语主谓一致的三种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和“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从认知的视角阐明了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和理论分析模型,为英语主谓一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认知分析;主谓一致;认知参照点R;认知参照点模型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0016-08

引 言

英语主谓一致主要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在“人称”和“数”方面协调一致。它是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初学者很容易混淆的语法点,因此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学者们主要围绕指导主谓一致的成分、指导主谓一致的原则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为主语的形式和意义分别对谓语动词的单复数进行限定的三原则;其提出者有:Quick, et al. [1],Leech & Svartivik[2]等,他们在语法著作中結合实例提出了语法一致、概念一致和就近一致的三条指导原则,并指出了不同语体 (正式和非正式) 中的应用情况。另有Bock, Eberhard & Cutti [3], Smith, Franck & Tabor[4], Nevins & Weisser [5]等将三原则拓展应用,提出了主谓数一致的标记与语素化模型(Marking and morphing model)。国内语法学家薄冰、何政安[6](558),张道真[7](518),章振邦[8](25)等也同意Quick等人的观点,并将其引入到其所编著的语法教材中辅以更多的例子阐述,还有刘国华[9]、邱桂萍[10]、李丽[11]等以三原则为框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二是认为主语的中心词或者说潜在主语对谓语动词的单复数进行了限定,指导主谓一致的原则只有两条;其研究者有Foppolo & Staub[12], Barker, Nicol & Garrett[13], 成善祯[14]等。学者们分析了并列结构作主语时单复数易混淆的情况,提出语法一致是核心原则,并对主谓不一致现象通过转换、替代、逆返还原的角度进行了反面论证;常锋[15]提出就近一致原则其实就是意义一致原则,因此指导原则只需参考语法一致和意义一致即可;三是认为主语的意义对谓语动词的数形式进行限定,指导主谓一致的原则只有意义一致原则,研究者有秦怡[16]等。前人对英语主谓一致的研究大都从描写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谓一致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到底是什么,没有统一的定论,且对英语主谓一致现象的解释缺乏理论和理据支撑,如秦怡[16](21)提出用认知阐释点理论解释主谓一致现象,然而对于为什么有的主语分明是复数意义,其后的谓语动词却只能用单数,比如:many a/an修饰的名词主语等未说明。Risperson & De Amesti[17]提出了主谓之间的插入成分和距离会影响说话者处理主谓一致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数形式,但只关注到名词作主语的情况,且对于英语主谓一致的理论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拟根据参照点理论和Lakoff 提出的四条ICM建构原则来解释英语主谓一致现象。本研究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是什么?二是如何建构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分析模型?

一、 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建构

(一) 认知参照点模型

“认知参照点模型”(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以下简称CRPM) 这一概念是由Rosch [18](532)在研究原型范畴 (prototypical category) 时首次提出来,后来由Langacker[19]进一步阐述和明确化。他指出参照点是组织语言和认知的根本,这种现象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CRPM的基本设想是:由于各感知实体的突显程度不同,有些实体相对于其他实体更易于定位。这些实体对观察者来说显而易见,而感知其他实体则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这些突显的实体便被选为参照点R,通过它们来感知其他实体。当参照点R确定后,会激活它所处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域D,并在D内提供心理路径。如图1所示,C为认知主体 (conceptualizer), R为认知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 T为目标(target),D为概念域 (domain),虚线箭头为心理路径 (mental path)。整个过程可理解为认知主体C利用更为突显的认知参照点R,在概念域D内,通过心理路径到达认知目标T。

影响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 突显度 (prominence), 即X比Y 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如果X在包含Y的语境中更为突显。2) 线性语序 (liner word order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如果X比Y先被感知。3) 概念关联性 (conceptual connectivity),即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的概念语义联系的密切程度,这是由两者参与的结构关系决定的。参照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某一概念的突显度 (prominence),领地的范围主要取决于概念关联度,它的强弱决定了哪些成分处在某参照点的领域内[20]。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三点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4) 视角 (point of view),不同视角领地内的概念实体要通过与该视角的认知联系加以定位,即认知主体要在视角参照点的制约下对领地内的实体进行识解。因为认知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在选择参照点的时候势必也会受到主观因素(人的视角)的制约。在此模型的基础上,Langacker又于2008年在他的专著《认知语法概论》(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一书中对认知参照点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在特定的“认知辖域”(D)内,围绕一个认知参照点(R)会存在多条可能的认知心理路径,而目标受事只是当前活动的认知对象,这充分体现了认知参照点的多重性[21](323)。

(二) 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

通过上述理论阐释可知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对英语主谓一致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提供了英语主谓一致的语义动态概念化的理解模型,为解释谓语动词的数形式提供了认知参照点和心理路径。然而,仅仅依赖认知参照点模型,我们将面临一个无法随着多重性变化的认知参照点R确立到达目标T的路径问题,从而也就无法充分解释英语主谓一致的具体参照对象,以及确定其参照原则。而Lakoff[22](68)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并入,将能很好地回答该问题。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我们把英语的主语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参照点范畴,它的多重性将在有原则的条件下被描写,即:命题结构原则 (propositional structure principle)、意象-图式结构原则 (imageschematic structure principle)、隐喻映射结构原则 (metaphorical mappings principle)和转喻映射结构原则(metonymic mappings principle)[23](207)。在这四种模型中,命题结构模型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阐释了ICM的主要模型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由此,我们可根据这四条原则,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建立相应的“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如图2所示:

图中的认知参照点R是用虚线圆圈描述的,表示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描写的主语的ICM;认知者C可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到R的不同侧面,如C1和C2;在概念域D内通过心理路径到达目标T。当然R的形式有多种,C到达R的路径也不止两种,上图为抽象概括的理想化模型,具体到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我们将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二、  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

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数形式的选择可看作是观察者C寻找目标T的过程,在这个概念化过程中,C要确定T,就要先寻找认知参照点R。而在英语句子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突显度高于其他句子成分;主语通常位于句首,先被感知;同时,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概念关联程度也高于其他句子成分,所有这些条件决定了认知参照点为主语。然而谓语动词的数形式到底参照的是整体意义的主语还是部分意义的主语,是形式主语还是实义主语,是主语的形式还是主语的意义,却有待深入。此外,为什么有的主语表示的意义是复数,而其后的谓语动词却要求用单数?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参照点R进行再系统的分析方可得出主谓一致真正的认知参照对象,而不是简单地把位于句首的主语看作参照对象,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真正限定谓语动词的主语成分。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性体验中所形成的各种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之一[20]。它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被抽象、统一和理想化概括出来的许多认知模型(CM)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完型的结构。因此,它的定位具有动态性、多视角性和相对灵活性,且我们对于认知参照点的把握离不开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也离不开如何建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基础。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模型的建构即是确立认知参照点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过程。根据Lakoff 提出的这四条基本建构原则,即:命题结构原则、意象-图式原则和隐喻/转喻映射原则,本文拟提出三种认知参照点模型,并以此来解释英语主谓一致现象:“命题式认知參照点模型”、“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和“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其中转喻映射原则,作为一种部分代整体或者整体代部分的扩展机制,在三个模型中都被运用到,因此,转喻映射原则是融合在这三种模型中的参考原则。下面将对认知参照点的选择分模型逐一论述。

(一) 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第一种模型是对原型结构直接关联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是客观外界在事实中的映射,也是其他模型的基础。这种模型里的主语和谓语的数形式都属于一般情况下与它们的数意义相对应的状态。“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中的参照点就是主语的原型结构,即主语本身所表示的“数”形与“数”义相对应:如果认知参照点R表单数概念,则谓语动词的数形式,即概念域D内寻找的目标T也是单数;如果R表复数概念,则谓语动词的数形式T也是复数。如下图所示:

(二) 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第二种模型是基于ICM 的意象-图式结构,是潜在于人类头脑中事物内部元素之间以及相邻或相近事物之间抽象的表征。其中,对应于英语主谓一致的意象图式结构主要是容器式意象图式。句法范畴可像其他范畴一样,在结构上可用“容器图式”来描写。当然如果有状语,我们也可以利用“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来理解,但是就参照点主语而言,我们关注的是其如何到达谓语(目标T)的路径,而不涉及到达其他句子成分。句法结构与概念结构是相对应的,因此我们主要考虑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如下图所示:

在概念域D内,主语R的数形式与数意义就如上图所示的容器一样,而认知者C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到R,就会得出不同的认知参照点,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路径到达目标T。

(三) 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这种模型是基于相邻或相似性的转喻/隐喻映射结构。英语主谓一致关系中,当主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形成的并列结构组成,并在某些特征上有相近或相似的特征时,那么它们可看作是基于相似的隐喻映射结构的参照点模型。认知主体通过类比,使得概念R1和R2的共性和异性特征凸显,称为判定和识解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从而建立心理路径,达至目标概念T。如图所示:

而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即是这三种模型中认知者择取不同的视角或主语通过自身特征突显的路径选择达至目标概念T的参照点R。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构建原则和语境。因此,即使同为一个认知参照点R,在不同的句型中表现出的单复数意义也是不同的;同样地,不同的模型中所参照的具体意义的主语也是因模型,因视角而异的,即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是认知者根据不同的参照模型选择的主语参考成分,而参照模型的选择既受制于主语R本身的客观特征和参照者C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句子语境即概念域D的制约。

三、 英語主谓一致的多维认知参照点模型

如前所述,英语主谓一致中充当认知参照点的,可能是整体意义的主语,可能是部分意义的主语,也可能是两个及以上并列成分合成意义的主语。它们存在于“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和“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这三种模型中。下面将对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理据从认知参照点模型方面做出解释。

(一) “一维意义”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英语句子的主语可由名词、名词性词组和名词性从句充当,它们在结构上虽然大小不等,但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即它们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数形和数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形与数念是一致的,即名词的单数形式通常表示单数意义,复数形式通常表示复数意义;名词性词组和名词性从句一般是单数形式,且一般表示单数意义[6](21)。总之,这种模型中主语本身的“数形”与“数义”是相对应的,整个主语可被看作是参照点R,鉴于所有语言单位的组合都是意义的组合,如果认知参照点R表单数概念,则谓语动词的数形式,即概念域内寻找的目标T也是单数;反之,如果R表复数概念,则谓语动词的数形式T也是复数,这与Langacker提出的认知参照点模型一致,如上图1所示。基于命题式认知参照模型的主谓一致有很多例子,如名词中可数名词的单数作主语,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整个从句作主语,或一个非限定动词作主语对应的R都是单数概念,因此谓语动词T也被识解为单数概念。反之,可数名词的复数作主语,或不可数名词前加上表示复数的量词,及不可数名词转类加上s表复数概念作主语时,其对应的R也都是复数概念,因此谓语动词T也被识解为复数概念。如下例所示:

例(1):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例(2): Rolling stones gather no moss.

例(3): Water is the origin of life.

例(4): Still waters run deep.

例(5): To see is to believe.

例(6): That he is lazy for his study makes his parents disappointed.

上述例子中,都是整个主语成分充当了判定谓语动词T单复数形式的认知参照点,且参照点R对应的单复数概念与它们本身表示的单复数概念是一致的。如例(1)的A rolling stone是单数的形式,同样也表示单数的概念,因此通过它识解的谓语动词T也表现出单数形式,而例(2)的Rolling stones,是做认知参照点的整个主语的概念和形式都表示复数,因此对应的谓语动词也用复数。例(3)中water是不可数名词,它做主语参照点R时,被视为一个整体,即单数的概念,因此对应谓语动词T也是单数,但是当其作可数名词用时,如例(4)中waters指河流、山川、池塘等中的水(水域)时,则表示复数概念。类似water的还有一些单复数同形的可数名词,表示整体时同样被视为单数概念,如a fish, a sheep等作主语时。在例(5)和例(6)中,to see和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he is lazy for his study被看作是整体的概念,表示单数的概念,因此通过它们识解的谓语动词T 也表现出单数形式。总之,命题式认知参照模型的突出特点是整个主语成分被认知主体C视为认知参照点R,且R所表示的单复数形式与它的概念一致,因此通过R识解谓语动词T的单复数形式时,跟R所表示的概念也一致。

(二) “二维意义”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英语主谓一致关系中,有一类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它的形式可按照一个容器的图式来理解,而对容器中包含的内容所观察的视角不同,那么得到的关于同一个容器的识解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数”义。而视角的选择则受制于凸显观和注意观的共同作用,即取决于认知主体本身对该容器的某方面凸显特征的有意认知。如下图所示,R1, R2, Rn, 整体R都表示容器中可能被认知主体选择的认知参照点,而认知主体如果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寻找目标T的心理路径,就会得到不同的“数”义:如通过C1路径,则把整个容器看作一个整体R,得到的是关于该容器的单数意义;如通过C2路径,则看到的是容器内的个体R1, R2等,得到的则是关于容器的复数意义;再如通过C3路径,则看到的是容器内的某个特定个体,或是R1或是R2, 又或者是Rn,总之得到的是关于该容器的单数意义。

可用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来理解的主语有很多,如集体名词audience, class, family, team, people, poultry, machinery, furniture等作主语,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none, everyone, something, everything, nothing 等作主语时,这些词本身所包含的概念就像一个容器,因此对它们的识解可抽象化为容器式的意象图式模型来认知。不同的是除了认知主体的注意观不同会引起视角的差异外,容器本身所具有的凸显特征也会影响视角的选择。如下例所示:

例(7): Our class is a big and happy one.

例(8): Our class are taking English class now.

例(9): Young people are apt to be obsessed with their appearances.

例(10): New machinery/furniture is introduced to the shop.

例(11): Nothing is impossible.

例(12): Someone is in need of help now.

例(13): Many a man was killed in the accident.[8](29)

上述例子中主语的概念都包含了一个容器式的概念,但是用以寻找目标T谓语动词的单复数意义的认知参照点却因视角而异。如在例(7)中,通过路径C1看our class,则整个容器class看作一个整体R,得到的是关于class的单数意义,因此寻找到的T,谓语动词也体现为单数;若通过C2路径看our class,则看到的是容器class内的个体R1, R2如班级内的成员等, 得到的是关于class 的复数意义,因此尋找到的T,谓语动词也体现为复数。但是视角的不同也会受制于主语本身所包含的凸显性特征,如例(9)中people这个集合名词,在人们的感知中,民众和家禽通常都是群体出现的,因为一般家里养鸡养鸭等都是几只或成群饲养的,强调的都是容器内的多个个体组成的复数概念,因此当这些集合名词作主语时,我们观测到的一般是C2路径,并因此寻找到的T,谓语动词也体现为复数。与此相反,像例(10)中machinery, furniture等集体名词,通常表示一类事物的总称,一般人们在感知这些词的时候,是看作一个整体的容器式的,如果要强调个体的时候,通常会有专词指代,如bed和desk 可指furniture这个容器内的物体,copying machine和 camera 可指machinery 这个容器内的R1, R2,因此这些词作主语时,认知主体会选择的是C1路径,寻找到的目标T,谓语动词则体现为单数。再比如一些不定代词,如例(11)和(12)中nothing和someone作主语时,它们也像一个容器一样,包含着普遍范围的概念,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它们强调的是集体中或一定范围内的每一个或某一个个体Rn,因此其凸显特征强调的也是个体概念,那么认知主体就会通过C3路径去寻找目标T, 得到的谓语动词概念一致,也体现为单数概念。再如引言中提到的关于many a/ more than one 的例子,见例(13),虽然整个many a man 词组所表达的意义为复数,但由于 many a 突显的是许多一个个的个体,与many形成对比,它们所包含的数义也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其形式中较之many而多出的a影响了认知者的观察视角,因此认知者会选择C3路径去寻找目标T,得到的谓语动词概念一致,也体现为单数概念。与例(13)类似的还有more than one修饰的名词作主语时,如:More than one vehicle was destroyed in the explosion. 这里的封闭类词more than和代词one影响了认知者的观察视角,使得该容器模型中的个体one 所代表的Rn得到凸显,认知参照者会选择C3路径去寻找目标T,得到的谓语动词概念一致,也体现为单数概念。

(三) “三维意义”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

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的主语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组成的并列结构,并在某些特征上有相近或相似的特征,认知主体通过类比,使得两个概念的共性和异性特征凸显,并据此判定和识解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即R的成分,从而建立不同的心理路径,达至目标概念T。同时,两个概念之间的连词、冠词(封闭类词)如and, but, as well as和a, the等,也为两个概念的架构提供了框架,认知主体也可通过这个框架去寻找恰当的视角,从而确定认知参照点。如下图所示:

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主要适用于并列结构,可以是由连词连接的两个名词的并列,代词的并列,非限定词的并列,亦或是从句的并列。连词的不同以及R1和R2所凸显的共性或异性特征的不同,都会影响认知主体对认知参照点的视角选择,即心理路径的差异。需要补充说明的是R1和R2代表的是它们各自整体的概念,不一定都为单数概念,而为了便于从整体上理解该模型,不再细分其内部所包含的单复数概念。如下例所示:

例(14): Jenny, as well as her classmates, goes to school early everyday.

例(15): The ship, together with the sailors, was lost.

例(16): Not only her husband but also her children don't want to eat at home.

例(17): Not he but I am responsible for this accident.

例(18): A teacher and writer comes into the classroom.

例(19): A teacher and a writer come into the classroom.

例(20): Painting and dancing are my weak points.

上述例子虽然都是并列结构,但是它们之间不同的连词和概念间凸显特征的差异,都会影响认知主体选择参照点的视角,如在例(14)和例(15)中,由连词as well as, together with 连接的前后主语决定了前者的凸显度要大于后者,语义重心是连词之间的主语,因此认知主体是通过C1路径找认知参照点R1,并达至目标T,得到的谓语动词与R1概念一致,为单数。这也可理解为“就远原则”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同理,例(16)和例(17),由连词not only...but also,not...but连接的并列结构,连词本身的语义就凸显了后者是语义重心,是真正做认知参照点的成分,因此认知主体会选择C2路径找到认知参照点R2,并达至目标T,得到的谓语动词与R2概念一致。这个认知过程也可以解释所谓的“就近一致”原则。最后3个例子是最常见的由and连接的并列结构。一般而言,当由and并列的前后主语所说的是同一概念,凸显两者的共性的时候,认知主体通过类比,会选择C3路径,我们看到的认知参照点R3为整体,是单数概念,因此寻找到的目标T,谓语动词也体现为单数概念,如例(18)说的就是同一个人,有着老师兼作家的身份。而当and前后并列的主语所说的不是同一概念,强调的是两个并列结构之间的差异时,认知主体会选择C4路径,我们看到的便是R1和R2共同体现的复数概念。如例(19)说的就是老师和作家两个不同的人,例(20)说的是画画和跳舞两件不同的事,因此对应的R1和R2共同做认知参照点,得到的目标T,谓语动词也体现为复数意义。

通过上述实例的论证可知,英语主谓一致的认知参照点是决定谓语动词单复数的关键,而认知参照点可能是整体意义的主语,可能是部分意义的主语,也可能是两个及以上并列成分合成意义的主语。它的选择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概括而言,一个是受到主语本身的客观特征制约,如凸显度和所包含的概念(是否包罗万象可当作容器模型来理解);另一个是受到认知者视角的主观制约,如并列结构作主语时,它的连词会提供架构系统,认知者就会开启不同的视窗来确立参照点。这两个因素实质上也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言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不同的主语要求我们使用不同的参照点模型来理解,而参照模型的选择既受制于主语R本身的客观特征和参照者C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句子语境即概念域D的制约,如当主语的“数”形与“数”义对应一致时,我们选择“一维意义”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当主语的“数”形与“数”义出现整体-部分对应时,我们选择“二维意义”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当并列结构作主语,即“数”形与“数”义多维对应时,我们选择“三维意义”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来解读英语主谓一致现象,据此可对其背后的认知理据及认知分析模型的选择作出统一解释。

四、  小 结

认知参照点原则是一种认知观,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同时参照点的选择也受制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参照点的指引,认知主体沿着心理路径达至对目标T的认知。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手段,英语主谓一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认知参照点来确定谓语动词的“数”形式,即认知主体要寻找的目标T, 而充当认知参照点的却不一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个主语。本文基于参照点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提出了英语主谓一致的三种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通过分析证明,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是认知参照模型中具体寻找到目标T的认知参照成分。不同的主语适用于不同的参照点模型,充当认知参照点的成分属于主语,却因主语本身的特征和认知参照者的视角而异。只有在主语R中确立了真正做认知参照点的成分后,才能明确参照点所表征的概念,沿着认知语法中概念一致的心理路径,达至目标T(谓语动词的“数”形式)。本文从认知阐释的视角,对英语主谓一致关系的参照对象及其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也是对参照点理论的尝试性拓展,对于理解主谓一致关系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对三种模型对应于主语的分类还不够明确,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Quic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2] Leech, G. & Svartivik, J.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M]. Pearson Longman, 1988.

[3] Bock, J. K., Eberhard, K. M. & Cutti, J. C. Some attractions of verb agreement [J].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3(2): 83-128.

[4] Smith, G., Franck, J. & Tabor, W. A selforganizing approach to subjectverb number agreement [J]. Cognitive Science, 2018, (4): 1043-1074.

[5] Nevins, A. &Weisser, P. Closest conjunct agreement [J].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 2018: 1-25.

[6] 薄冰,何政安. 薄冰英语语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8.

[7]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8]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简明教程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6.

[9] 刘国华. 英语主谓一致规律浅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63-68.

[10] 邱桂萍. 英语句子中“主谓一致”原则及应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92-93.

[11] 李丽. 浅谈英语主谓一致的几项基本原则[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5):45-46.

[12] Foppolo, F. & Staub, A. The puzzle of number agreement with disjunction [J]. Language Sciences, 2020, (198): 1-20.

[13] Barker, J.,Nicol, J. & Garrett, M. Semantic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 number agreement [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001, 30(1): 91-113.

[14] 成善幀. 主谓不一致现象之我见[J]. 外国语,1989,(1):42-47.

[15] 常锋. 初探英语主谓一致规律[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7-39.

[16] 秦怡. 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主谓一致及其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

[17] Rispens, J. & De Amesti, V. S. What makes syntactic processing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complex? The effects of distance and additional agreement Features [J]. Language Sciences, 2017, (60): 160-172.

[18] Rosch, 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75, (7): 532-547.

[19] Langacker, 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1-38.

[20] Hoek, V. K. 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s: a cognitive grammar account of pronominal anaphora constrains [J]. Language, 1995, (71): 310-337.

[21] 马应聪. 英语非人称构式的认知研究[A]. In Langacker, R. W. (ed.).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320-323.

[22]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Chicago Press: 1987.

[23] 王寅. 認知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