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来国内关于研究生压力的研究综述

2020-10-14陶林

关键词:展望综述

陶林

〔摘要〕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中,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是近20年来的薄弱环节。国内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基本概念、压力来源、实证研究、基本策略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有研究成果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研究低水平重复、缺少对国外成果关注、跟踪研究不足的缺陷。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压力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跟踪研究、实证研究、借鉴国外成果、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重视研究生压力预警机制研究。

〔关键词〕 研究生心理压力;压力来源;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R-4; G643; 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0036-07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校开始研究生逐年扩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2015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方案,2017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研究生培养质量正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评价指标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要正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压力问题”,这不仅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要求;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只有心理健康合理应对压力的研究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优秀人才。此外,近年来研究生因为心理压力不能合理调适导致的自杀、攻击他人、自闭症、退学等案件不断增加,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研究综述很少。据笔者检索,中国知网文章篇名为“研究生压力”的核心论文仅有32篇,篇名为“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论文有70篇,显然与该问题的重要性不相符合。因此本文尝试通过系统回顾近20年来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论文,概括其主要进展,评价其不足,以求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 20年来国内关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的四个主要问题

(一)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相关概念

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涉及压力、心理压力两个重要概念。关于压力,属于物理学的用词,指一种外在环境对于物体的作用力,英语为“stress”,意思是受到压迫。压力(stress)最早由 Hans Selye[1]引入生物学领域。Higgins认为“压力是导致心理不平衡状态的重要原因”[2]。压力与心理压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压力更多的强调是一种内心感受,它是 “客观环境与主体应对能力之间的的不平衡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3]。压力也可以译为“紧张状态”或“应激”,但学术界更倾向于认可“压力”[4]这种译法。在心理学上的压力称为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一种内心感受,张春兴认为 “心理压力是个体应对带有威胁性的情境中一种被压迫的感受”[5],张厚粲也持有类似的观点[6]。借鉴现有的概念,本文认为研究生心理压力是研究生个体在学习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研究生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人们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研究生面对心理压力,需要积极的应对,有效缓解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度过美好的研究生生活。

从现有成果看,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运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探讨研究生压力问题。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论文近20年来有86篇。但是笔者认为心理健康属于一个更大的概念。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强迫症、焦虑、精神病、抑郁等,涉及研究生的情绪、认同感、自信心、忧郁感、神经质等。研究生心理压力仅仅属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内涵更小更集中。二者有的时候可以通用,特别是涉及研究生心理压力源时候,基本一致,但是实际上有差别,笔者在本文研究中更倾向于选择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概念。

(二)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研究成果分析,我国研究生面临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四大类:就业导致的压力、经济拮据导致的压力、学业科研任务紧张导致的压力、人际交往和情感面临障碍或者矛盾导致的压力等。

1 就业压力。2000年开始,国家研究生扩招,规模增加,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参见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7%A0%94%E7%A9%B6%E7%94%9F%E6%8B%9B%E7%94%9F2001-2010.[7]。200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65万人,此后逐年增加,2006年增加到40万人,2010年增加到538万人。

2010年以来,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定增加,见下表2(图表为作者根据每年招生人数自制)。根据笔者搜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1年以来中国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为1511万人,上涨到2017年突破200万人,达到201万人,2019年则猛增到290万人。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随之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就业压力。以2000—2005年毕业的研究生为例,基本上都可以在南京的高校找到工作,做专职教师、高校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等。但是十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换,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高校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以南京为例,如选择在高校做教师,不仅“985”“211”的高校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历,甚至一些省属大学也开始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历。同时研究生从事应聘高校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2 经济压力。高校研究生从生源看,有不少是农村或者是中西部城市毕业的学生。他们因为个人家庭原因,有时候需要自己承担一些学费或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如师范类专业的,外语专业的)会选择家教兼职,有的其他专业的会从事社会兼职,缓解生活压力。此外,很多大学位于一线、二线城市,这些大城市生活水平、房价比较高,研究生除了日常消费,还要交友休闲追求时尚,有时候还会参加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等等,而这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

3 学业和科研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重视,对于研究生毕业的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与抽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教育部2019年就预算800万抽查6000篇博士论文。一些高校更是严格实施论文的盲审制度,如果达不到毕业要求,就需要延迟毕业。因此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近年来也逐渐增加。另外很多高校的一些研究生属于跨专业或者跨地区考取研究生,他们也面临适应所在学校环境的压力和学业压力。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的数据分析,“超过七成的学生其第一学历背景多是非 211、985 高校的毕业生”[6]。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在迈入 “211”“ 985”高校研究生的大门之后,对这些重点大学的学业安排以及教学要求非常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4 人际交往和情感压力。目前看,高校的很多研究生属于跨专业,或者跨地区的考生,他们作为研究生新生面临崭新的生活环境,需要适应所在学校学院的人文环境,需要和不同的老师、同学打交道。另外研究生也面临谈恋爱、找工作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同一年级或者同一宿舍的同学无形之中互相竞争,也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和情感压力。

(三)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实证研究和基本结论

对于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实证分析是国内学界20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很多学者结合所在地区或者所在高校的研究生现状,利用问卷调查和心理压力量表进行实证分析。从研究结论看出,一些实证研究证明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天津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占16%”[7];而对北京市的调查则显示,这一比例则高达30%左右。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和深思。20年来,国内学者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当然因为不同高校的样本量不同,不同高校的专业不同,也存在压力比重和排名的不同。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婚姻爱情,学业科研,经济负担”。雷丽萍的研究表明,研究生中375%存在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学习压力[8]。吴根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是三大压力来源”[9]。张月娟[10]、陈江波[11]、陈丽[12]、赵媛媛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认为这“可能跟近年来的高校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关”[1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面临一些不足,其含金量难免下降,研究生就业不再像之前一样容易,也面临就业找工作等压力。

方伟等调查研究认为,“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学习压力、受到歧视、就业是主要影响因素”[14]。李妍等对639名医学专业硕士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压力有“学业压力、就业与前途压力、生活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3方面”[15]。金晓凤发现,就业问题是医学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压力[16]。

2010年郭敏[17]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业和经济等方面,其中就业的压力最大。2007 年南京师范大学全国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就业压力占61%”[18]。孙慧对湖南、江苏和安徽 3 省调查,发现 90%以上的研究生个体有压力感,其中“压力较大”的达407%[19]。沈洁对南京四所高校研究生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研究生主要压力按程度大小依次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恋爱压力[20]。在校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研究生,因此经济压力也是研究生压力的重要来源。查月红等[21]研究表明,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经济方面的压力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王国领以郑州大学医学类研究生为样本,研究生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学业、就业、情感和經济等四方面[22]。辛玲玲认为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理工科院校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23]。李巍等通过300份问卷对重庆市高校研究生调查,与西部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比较,重庆市硕士研究生在强迫症状方面得分较高。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重庆市研究生在强迫及精神症状方面问题较突出[24]。徐燚等对北京大学的医学类研究生调查,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依次为学业负担、前途和择业以及医患关系”[25]。复旦大学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研究生所面临的三大压力分别为:就业、经济、学业,“承受就业压力的占6719%”详见2006年11月30日的《东方早报》,韩晓蓉撰写的《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一文。。江云清等对广西高校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受性别、专业、就读大学的层次、培养方式等因素影响”[26]。目前国内还有多项类似研究,其结果基本一致。

肖永春等对复旦大学调查,显示 “研究生压力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博士研究生的心理支持高于硕士研究生;医科研究生的心理支持高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27]。申瑞对福州大学研究生调查,“研究生群体不同程度地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就业、社会、家庭和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28]。宋晓东等对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问卷调查显示,发现约25%的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向他人倾诉是应对心理压力的主要手段”[29]。

周敏通过调研显示,排在研究生压力前三位的依次是“就业压力(345%)、学业压力(287%)、心理失衡(156%)”[30]。吴垠则认为,“性别、学科、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等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素”[31]。孙艳平等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压力“有40%来源论文发表,25%来源人际关系,20%来源经济紧张”[32]。赵殿军对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 40 所院校的研究生压力调查显示, “有30%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3]。

关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者认为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学校因素。郭敏对武汉大学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家庭、学校、个人及社会四个方面”[34]。张杨秀兰等对全国12所高校研究生调查,“研究生的父母收入,学历,职业状况和社会地位等4个指标维度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35]。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不同的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呈现不同的特征。男生和女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也不同。史清敏调查发现,“一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不好,存在高抑郁、高精神病性和高恐怖;三年级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恐怖”[36]。牟宗鑫对南京四所高校调查显示,“女研究生最大的压力为就业压力,而男研究生最大的压力为学业压力。但是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大于男研究生”[37]。张定燕等对新生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新生总体适应状况良好;学业、人际关系以及职业规划成为研究生新生压力三大影响要素”[38]。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级发展呈“∩”型变化。如钟惊雷的研究表明“二年级的博士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9]。另一类研究表明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级发展而呈“∪”型变化。大体而言,以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三年学制来统计的话,一般二年级面临各种压力最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多,很多学者结合不同地区的高校开展样本研究问卷调查,从城市看,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南京。也有一些涉及全国的问卷调查。从基本结论看,第一,不同地区的研究生心理压力普遍存在。不管是医学专业,还是文科类或者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心理压力不同程度的存在。第二,研究生压力的来源主要包括科研、论文发表、经济压力、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不同地区的研究生压力来源排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来源包括上述几大类。第三,研究生心理压力还存在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差异,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农村来的研究生经济压力较大。从研究生年级分层次看,二年级研究生压力最大。从性别看,女性研究生压力大于男性研究生。

(四) 研究生压力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林莺莺调查发现,研究生群体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 3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仅有不到10%愿意主动心理咨询”[40]。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积极应对。学者们对研究生压力的对策进行探讨,主要包括:(1)重视学校的研究生心理教育,(2)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3)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4)重视研究生自我的心理调适[22]。

很多学者主张学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41]。也有学者强调,研究生自身应提升自我心理的调控能力[42]。宋晓东等认为,高校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29]。另外一些学者主张需要发挥导师的积极作用,“导师需要耐心指导研究生学业,生活上多关怀研究生”[43]。也有学者强调,需要重视研究生自身的心理压力调节。姜松梅认为,需要建立正确压力认知模式,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44]。孙慧强调研究生应该学会合理发泄,进行心理咨询[45]。刘静认为,研究生需要正确认识压力,准确自我定位[46]。唐海波认为需要加强研究生体育锻炼,导师心理辅导,学校开展压力管理团体训练和就业指导[47]。王健认为需要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发挥导师的积极作用,加强心理防御机制[48]。何春梅提出,提升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水平,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工作,引导女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建立研究生心理压力定期测试制度[49]。陈卉提出,需要针对研究生群体差异进行分类引导,转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辅导[5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经过20多年的研究,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已经出现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在对策方面,也有一些共识,就是重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压力或者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研究生导师的作用,研究生自我教育,学会减压。

二、 简要评价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涌现了一批成果。这些成就主要表现为:

第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现有研究对于研究生压力的基本概念、原因、实证研究和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学习和科研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和人际交往压力等。研究生压力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缓解研究生压力。

第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学科多样化。从研究成果看,研究方法基本涉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研究学科涉及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研究存在一些低水平重复现象。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测量,尽管有一些实证分析,但是从教育政策层面,学校治理层面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对策的成果不是很多。(2)缺乏对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关注。实际上21世纪,可以说是心理学的世纪。人类社会变迁加快,社会节奏加快,人类面临多重社会挑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成为全球普遍化的一个问题,如日本一度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國家。如何有效应对压力,特别是研究生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关注国外的高校相关经验。(3)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以来,研究生压力和双一流建设的关系问题基本没有学者研究和关注。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压力问题是双一流建设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强的研究生,更需要关注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新时期研究生压力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定期关注。(4)研究成果不平衡,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存在明显的“两多三少的现象”。“两多”是指现有研究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成果多。“三少”是指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研究的成果很多,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成果很少。而在研究生心理压力中,侧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成果比较多,对于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很少。对于专业硕士和学位硕士的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对比研究成果很少。(5)缺少最新的跟踪研究,研究数据比较陈旧,从研究现状看,很多实证研究都是5年,甚至是15年前的数据,这与研究生迅速发展的现状相比较,理论研究比较明显滞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和实证研究很少。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研究展望

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五项关于高等教育的建设任务: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2017 年 9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双一流”建设旨在培养一流人才。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应该有效应对研究生心理压力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的研究生压力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加强研究生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跟踪研究,现有成果分析了就业、学业、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但是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继续加强研究。特别是借助于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全国或者各个省内的高校的大数据分析和研究。第二,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压力跟踪研究。双一流建设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更高要求,因此可以预期研究生压力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加大,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我们需要研究双一流建设对于研究生压力的影响是比较之前是加大还是减少,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第三,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压力管理模式和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重视国外大学研究生压力应对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加强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压力影响因素和治理模式比较研究应该是未来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第四,加强多学科多方法的交叉研究,从顶层设计层面,国家和教育部政策制定、学校管理等方面继续重视如何有效缓解研究生压力,重视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教育、讲座、课程设置、团队活动、相关的心理咨询等措施。第五,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压力,可以进行相应的研究生压力预警机制研究,运用综合治理理论构建有效的预防和化解机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的成长。第六,重视对硕士研究生中的专业硕士和学位硕士的心理压力对比研究,加强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研究。

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优秀研究生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心理健康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前期成果,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更好的促进研究生压力研究。

〔参考文献〕

[1]Epstein,S. & Katz,L . Coping ability, stress, productive load, and sympto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2(5):813-825.

[2]Lazarus, R. S. & Folkman ,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3]林春梅.心理压力与健康[J],民族教育研究,2001, (4):89-92.

[4]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时昕.为心灵辅导,为成长解惑[N],合肥工大报,2005-2-28.

[8]雷丽萍,丁库克,陈改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研究生人群心理压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22-24.

[9]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3):99-103.

[10]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席明静.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10):13-16.

[11]陈江波,吴明君.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學杂志,2006, (3):350-352.

[12]陈丽.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1, (3):105-106.

[13]徐爱萍,段丽娥,刘志永.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20(2):267-270.

[14]方伟,杨杏芬,王声湧,荆春霞,严红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 25(4):433-435.

[15]李妍,郑书深,史广玉,陈海英.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3(11):107-109.

[16]金晓凤,苏丹,陈莉,刘洁,金理奏.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 23(2):76-77.

[17]郭敏.武汉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28):60-62.

[18]钱洁,吴海娜,王磊.研究生就业: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J].教育与职业,2007, (19):70-72.

[19]孙慧.研究生预先应对压力的策略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1, (3):62-65.

[20]沈洁. 压力、应对与社会支持[D].南京大学,2012.

[21]查月红,龙文祥.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 (3):54-58.

[22]王国领,王雪梅.研究生压力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18, 39(9):9-12.

[23]辛玲玲,张平.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压力源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8, (6):52-54.

[24]李巍,赵文龙,王宏,李金,陈俊国.重庆市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 44(4):319-322,326.

[25]徐燚,王建六,姜冠潮,曲琳,周涛.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 (1):129-131.

[26]江云清,宋明霞,何春梅.对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考——基于广西高校研究生心理状态的调查结果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7):79-81.

[27]肖永春,曹高举,刘明波.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 (13):80-83.

[28]申瑞,陈少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28(6):137-140.

[29]宋晓东,黄婷婷,景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38(3):74-82.

[30]周敏.研究生心理危机的调研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 (13):61-63.

[31]吴垠.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特点探析[J].黑河学刊,2009, (2):140-141.

[32]孙艳平,吴谅谅.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 (5):514.

[33]赵殿军,徐金尧,孙庆祝,张勇,沙继斌.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471-473.

[34]郭敏.武汉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28):60-62.

[35]杨秀兰,陈发俊,杨善发,潘海峰,夏果,郭勇,赵智,陶群.研究生社会阶层背景与抑郁、焦虑问题的相关性分析——基于12所高等院校的实证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8):47-53.

[36]史清敏,王增起,王永丽.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2, (3):27-29.

[37]牟宗鑫.研究生的压力应对、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地区4所高校的調查[J].皖西学院学报,2013, 29(1):142-145.

[38]张定燕,郑凯,刘姗姗.硕士研究生新生压力源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2):112-115.

[39]钟惊雷.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闽江学院学报,2007, (2):117-121.

[40]林莺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142-145.

[41]宁维卫,刘娣,卜蕊.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24-29.

[42]江立成,杨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 (7):31-34.

[43]苏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8(4):110-113.

[44]姜松梅,傅安洲.研究生压力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5):14-16.

[45]孙慧.研究生过度压力的自我应对方策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10):10-13.

[46]刘静.研究生压力源构成及应对[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 34(8):82-83.

[47]唐海波,郭锋.研究生压力与压力管理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 28(10):859-861.

[48]王健,张倩.研究生压力源及压力管理有效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8(5):161-163.

[49]何春梅,江云清.在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6):81-83.

[50]陈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基于南京五所高校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3, (4):101-104.

(责任编辑:夏 雪)

猜你喜欢

展望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