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牵引的成人教育经管类专业改革探索
2020-10-14李惠青
●李惠青 汪 涛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多个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有效服务于区域与经济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行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行业结构调整要求,并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注重五个对接,
因此成人教育经管类专业建设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所在区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五个对接”。本文对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经管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专业调研情况进一步开展专业建设和改革,形成积极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经管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成人教育经管类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情况
成人教育学院常开设的经管类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农林经管理。
(二)从注册学生数分析专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1.各专业近三年学生注册情况。以某成人学院本科经管类专业位例,会计学和工商管理专业注册学生逐年增加,经过3 个学年度的对比,工商管理专业注册人数增加22.74%,会计学专业注册人数增加11.91%。而金融专业的学生注册人数变化很小。在专科专业中,工商管理和会计两个专业的注册学生数占了所有经管类专科专业注册学生数的75%,是绝对的“重点专业”,而且近三年工商管理专业还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增长幅度达到了26.50%。物流管理和旅游两个专科专业虽然注册人数基数很低,但招生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其它专业则表现一般。
2.城市和县乡学生重点专业注册情况分析。为了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我们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作为重点分析专业进行生源地域统计。因为相关基础数据的缺乏,我们暂且以某成人学院和市州电大直属部注册学生作为城市学生,以县级电大教学点注册学生作为县乡学生,分类进行了统计分析。
(1)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相关数据表明,非直属(县乡)教学点对该专业需求不及直属(城市)教学点。
(2)会计学专业(本专科)。相关数据表明,直属(城市)教学点与非直属(县乡)教学点对该专业的需求差距不大。
(三)成人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情况
“以需求为牵引改革各专业人才培养”是专业改革的目标。围绕经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学生需求,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做了初步的改革尝试与探索。
1.确定重点发展专业。在对现有专业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度、专业区域匹配度、专业招生情况、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师资队伍情况和专业课程资源情况等若干因素,充分讨论研究,对各专业评定了专业星级。
!" # $ %& ’ ()
同时,对各专业进行了市场定位分析:根据各专业的专业星级和市场定位分析,召开专家研讨会的结果,然后确定3~5 个重点发展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是传统的重点专业,随着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都要改革;电子商务专业要对接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要对接新型产业工人培养的需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牵引”的教学改革。整体专业课程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认为,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专业建设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1)教学对象发生变化。过去成人学历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以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而今我们所面对的培养对象大部分已是城市里的产业工人、中小企业的从业者、微型企业的创业者、新农村的农民,教学对象已悄然发生转化。而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未能考虑经济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培养对象的新特点。
(2)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原有的培养方案更注重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的掌握,这显然是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小微企业工作或者是自主创业者。市场更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从业者和创业者,电大的教学任务必须发生转变。
在新的重点专业建设中,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的调研、组织行业专家、职业院校专家座谈论证,确定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够胜任中小微企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营销管理等岗位工作,且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中小微企业管理技能型人才。重构了全新的教学模块与教学课程资源,遵循中小微企业从创建、融资投资、员工招聘与管理、营销管理、团队管理再到运营管理这一过程来设置专业课程。
新计划的课程表(部分):
?
新的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课程更加强调知识技能运用,尤其是加大对创业创新型技能的培养。取消毕业论文与社会调查,取而代之的是工商企业管理虚拟实训环节。虚拟实训室的设计也是依照中小微企业从创建、融资、投资、员工招聘与管理、市场开发、营销管理这一过程来展开。通过开展虚拟实训环节后,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创建与经营中小微企业的实践技能。
除了专业课程外,公共课程(原通识课)的设置也更多地体现了对创业创新型学习技能的培养。
在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改革中,与工商管理专业一样,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如会计专业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横纵双向:横向主要定位在中小微企业及基层金融行业、会计代理公司、非营利组织等,而在纵向上则定位在初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通过打造“证书课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专业建设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改革尝试,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大的远程教育形式很容易导致教学管理和实际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大,容易产生教与学的脱节;二是学生基础数据缺乏,导致具体详细的统计分析比较困难;三是校企合作流于浅层,需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引入行业企业参加教学标准的制定;四是未参与职业培训和企业服务,专业的社会服务性不足;五是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缺少完善的教师成长计划,教师实践技能方面训练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六是课程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
三、以需求为牵引的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
(一)开展持续调研和专业需求评估,专业建设和改革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机制创新,改革驱动,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需求牵引为原则,努力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社会满意的专业技能人才。
作为兜底教育的电大也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作,联合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数据的收集分析,对该类专业的实施情况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情况进行及时监测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发展评估。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科学编制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推动经管类专业发展的政策。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藏区、彝区的人才培养应根据人才需求分析体现出特色发展,保证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需要围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经济管理学院相关专业体系,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横向纵向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目前乡村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大力培育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乡村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显得尤为迫切,这应该成为成人教育学院经管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以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调整作为支撑。仓储物流具有广泛需求。根据调研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为仓储物流,培养能够从事仓储型企事业单位物流运作工作的新型产业工人。
(二)科学制订专业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
1.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议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推行在职学习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五个对接”,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思想,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在职学生学习不离岗的特点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岗位职业任职相关要求,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研发专业课程资源包;将课程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无缝结合,努力探索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努力探索新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加强教学方式变革,强化实训环节,强调教学环节实践性与职业性;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探索基于课程理论考核与校外实践考核的双考核模式。大力推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教学资源学习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应当由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同企业行业专家、学院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需强调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者之间的融汇联系,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从学习过程到实际工作运用的转换。课程架构突出职业能力搭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更趋合理,体现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专门人才的要求。
3.重塑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在专业改革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基本上需要全部重新构建。在构建专业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到成人专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适当降低对纯理论知识的要求,降低学习难度。同时,需要更加强调知识技能的运用,注重对创新创业型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校本教材的建设,要体现新颖、实用、生动、多样化、有案例,利于学生探究,便于自学,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练习及建议,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外引、内培、公招、外聘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成一支具备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熟悉企业工作岗位流程的实践骨干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专业技能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师积极关注专业发展新动向,主动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要重心下沉,加强与学生的直接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要深入一线企业开展实践调研,针对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精选与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经济管理学院名师工作室,并将名师工作室作为专业改革创新的平台、专业建设的先锋;探索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副高以上教师定向服务基层指导培训制度,规定一名高级职称教师定点联系1 个市州或县级电大。
5.完善校内外实训(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虚拟实验室建设,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的路子,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起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拟采用实训学时累计制度,校企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建设,重点是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训管理制度。
6.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拓展社会培训规模。依托区域的发展战略,适应所在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在获得学校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现有的师资、场地、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2)密切校企互助合作。专业教师应主动到企业中去,以“服务心态”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所急与所需。对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学院应派出骨干教师给予管理咨询,并积极与当地行业协会合作,提高协会下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协作能力。
同时,专业教师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开展科研,并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改进生产力的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围绕“整合资源,搞好服务,互惠多赢”的宗旨,释放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潜能。
7.探索建立专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应强调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过程的多元化,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专家参与考核工作,共同制订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可以选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1)工作机制创新,确保任务顺利进行。成人教育学院应建立专业建设项目分工制度,对各项目的实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配合学校规定,实行督查、考核、奖惩制度。各项目的执行有计划、有方案,并充分论证;在执行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力度,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保证建设项目的按期完成。
(2)责任明确到人,制定工作标准。成人教育学院需制定专业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表,把每项专业课程建设内容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佐证材料、完成时间节点及预算经费加以细化,并具体落实责任人和参与人。完善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从制度上保障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通报、公示,确保各项目保质完成。
2.组织保障。
(1)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成人教育学院需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编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中各子项目内容,根据建设进度,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目标,实施运行管理,保证建设质量。定期报告建设进度,及时反映存在问题,接受项目监控、检查和评估。
(2)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根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提出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3.人员保障。
(1)专兼任教师。学院发动所有专兼任教师,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专业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专业建设改革作为提高学院整体学科水平的良好契机,让教师树立责任感和光荣感,积极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去。
(2)行业和企业专家。积极发挥行业和企业专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和课程实践专家聘请等各项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中,让他们积极参与,把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引入到整个专业建设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