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学术研究综述
2020-10-14许庆勇
●许庆勇
一、政策背景
2013 年 2 月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①。次年正式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明确要求,中小学生要开展“研学旅行”。2015 年08 月04 日《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旅行社和研学旅行场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加强在课程设计、导游服务、安全设施与防护等方面的工作。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下称《意见》)。2016 年12 月19 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要求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注重服务质量、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2017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研学游的课程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指导评价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 年教育部又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包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军史馆等共377个单位。
在国家大力倡导研学游的同时,各省也出台相应的办法。2012 年以来,有关部门先后选取安徽、江西等8 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等12 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2018 年,广东省、山东、江苏、湖南等相继出台“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国家和这些地方政策的出台都说明了研学旅行是教育的一个全新方向,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研学旅行快速发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最早关于研学旅游的是吕可风(1996),在其后的20 年里,大部分学者沿用“修学旅游”一词。后来沈晓春(2011)、陈素平(2017)、李先跃(2018)等对研究旅游进行了综合(述)研究,为研学旅游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对1996~2019 年的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未来研学旅游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检索与统计
(一)文献统计分表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统计时间截止到2019 年10 月10 日。分别以研学、研学旅游、研学旅行、修学旅游四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按类别检索结果如表1。
(二)研学文献的主题分布
在选择研究的1228 篇文献,按研究关键词统计其分布情况(图略)。
表1 文献研检索统计表
从研学主题分布来看,研学旅行的文献有794 篇,占了41.94%,其次是研学活动、研学旅游。
(三)文献的年度统计
在选择研究的1494 篇文献,按年度进统计其分布情况,如图2。
表2 研学旅行研究年度统计表
从文献的发表年度来看,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2012 年前)。2012 年之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以借鉴国外的研究为主,这个阶段的研究以“修学旅游”为主。张其惠(2010)认为修学旅游具有典型的“教育和旅游的统一、知识与文化性和参与性极强”的特点,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多主题、多层次、多组合”。文红、孙玉琴(2005)和陈非(2009)针对我国修学旅游的进行研究,分别从入境、出境和国内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13-2016),随着国家和各省市相关政策的出台,研学旅行的研究开始增多,研究主题也逐渐由“修学旅游”向“研学旅行”转变。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的中小学生、青少年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研学后教等研学问题。
第三阶段:繁荣发展阶段(2017- 现在),随着政策的完善,研学活动空前繁荣,相关研究开始大量涌现,以“研学旅游”和“研学活动”为主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仅次于“研学旅行”。但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的课程开发,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较少。
(四)研究基地
2017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了204 处全国中小学生研究实践教育基地;2018 年颁布了第二批,两批共377。从这些基地来看,更注重教育功能和价值。具体如表3。
表3 研学基地类别统计表
(五)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选择研究的1494 篇文献中,用文献的关键词做共现分析(图略)。
从关键词共现图来看,研学旅行、中(小)学生、沂蒙精神、教育部、旅游(研学)产业是出现最多的,这也体现学者对研学旅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上。沂蒙精神是唯一一个红色旅游革命精神的关键词。从学者的研究来看,沂蒙革命老区的研学旅行研究成果较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学旅行模式。
三、研学旅行研究热点
近年来在研学旅行的研究上,国内学术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观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的概念与内涵、研学的实践、产品与市场。随着研究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
研学旅行最早来源于国外,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的丹麦,逐渐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兴起。在国外的研究中,与研学旅行相关度比较高的学术名词有 Experiential Education、Outdoor Education、Education Tourism、Study Tourism 等②, 其 中Education Tourism 是应用最多的,通常翻译成“教育旅游”。研学旅行比较成熟的是美国和日本。代表性的学者有Gunay Aliyeva③(2015)、Samah AA 和 Ritchie BW④(2013)。在日本,通常称为修学旅游(日语称为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其解释是“作为学习的一环,教师带领儿童、学生进行团体旅行。”(《明镜国语辞典》)。
在我国最早出现的研学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⑤。但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吴必虎⑥(2013)认为是覆盖全年龄段的、以学习为目的的旅行活动都可以称为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序上扩大化了其的范围。2014 年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提出了研学旅行的范畴边界,即“两不算,两才算”。2016 年《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相关部门根据要求提前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为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活动。后来黄晓虹(2017)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包括入境、出境和国内游玩;狭义上包括团队进修学习和个人研学旅游。殷堰工⑦(2017)认为广义上研学旅行是指旅游主体离开常住地点进行异地求知的活动,狭义上指就是“以游玩为目的的学习,或者以学习为目的的游玩”。白长虹⑧(2017)认为研学旅游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专项旅游活动,表现为参与群体、参与形式、参观场景的变化。官长春(2019)对研学旅游的落脚点应该是教育,通过“行走中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快乐有趣的学习环境。
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还是教育,是一种时新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而非选修课,也非“自选动作”。但是,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公益性,经营单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研学活动。
(二)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研学旅行是2016 年以后新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一种必然结果和新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兴市场,其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杨菲⑨(207)认为心理学是开展研学旅行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理论。研学课程要强调学生本位,合理设计有利于加强道德养成教育和审美教育、社会教育、情绪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的体验情景,并抓好落实。陆庆祥、程迟⑩(2017)认为研学旅行的基论基础有: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休闲教育理论三个;在这三个理论指导下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刘刚⑪(2018)认为研学旅行的理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休闲教育、发现学习理论四类。张艳霞⑫(2018)研究旅行要以旅游需求理论和产品差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如何将研学旅游有效融入乡村旅游为其增加活力为研究的立足点, 以中学生乡村研学旅游供需特点调查和乡村研学旅游资源的挖掘为切入点。王占龙⑬(2019)以服务剧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研学旅游优化的SSPDAA 六要素,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结合体验经济理论和旅游真实性理论,总结提出剧本、表演、舞台和演员(导演)四项策略用以指导研学旅游产品的优化。孙茜⑭(2017)构建了红色研学旅游基地满意度分析PDCA 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从产品、师资、基地、保障体系、硬件、和环境六大影响因子角度,提出了红色研学旅游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研学旅行的实践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2018)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需科学设计、扎实推进。研学旅行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研学课程要立足教育性、加强专业性和融合性,并建议科评的评价办法。
张向敏⑮(2017)等探讨了基于教材的构建模式;提出了基于研学旅行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钟志平(2018)根据对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评价,结果为未来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支撑。吴婕妤(2018)以陕西西安为例,研究了通过发挥区位优势,提升研学基地的研学旅行功效,增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王卫兴(2018)提出了地理研学旅行的几种方式。
从学科的视角开展研学旅行的研究。陈俊英⑯(2018)、熊松泉(2018)等认为,在研学旅行中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打造以人地协调观为指导的研究旅行基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张金萍(2018)对研学旅行路线规划进行研究,认为线路规划时要注意实地考察与借助外力,教师先行与旅行社跟进,教材知识与生活体验,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校主导与家庭辅助,线路质量与对外宣传6 个方面的结合。李阳⑰(2019)认为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博物馆进校园的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开展相对比较容易。高丙成⑱(2018)等对研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研学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出“‘基地+课程’的培养模式、‘梯度+系列’的发展路线、‘根据地+游击式’的施教行为、‘1+X’的多元评价体系”。
吴涛⑲(2017)认为红色研学旅行作为时新的实践活动,力推进大学生红色研学旅行,加快建设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把“教”和“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研学旅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陈胤丹⑳(2017)认为红色研学旅游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有利于旅游业产业、和谐社会的发展。范妮娜㉑(2019)认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红色故事为线索、以热点科技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打造红色旅游产品。赵庭㉒(2018)、王绪堂㉓(2018)探讨了探索红色研学旅行的沂南模式。
(四)研学课程的研究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㉔认为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现有的课程开发缺乏科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其原因是对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认识不到位,没有准确把握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
周璇㉕(2017)认为研学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于俊霞㉖(2018)构建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罗亚玲㉗(2018)认为将研学旅行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把旅游和学习整合在一起, 探索形新型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刘璐㉘(2018)研究了国外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模式,认为主要有四种,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四种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注重“研学”与“旅行”的交融。曾素林㉙(2019)需要通过理性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充分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积极建构课程开发的多元维度加以应对。李倩㉚(2019)回顾了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认为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定义不清、理论薄弱、评价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
(五)研学产品与市场开发
在研学的文献中,有268 篇涉及到对研学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资源、研学基地、产品营销等方面。如唐顺英㉛(2004)、汪季清㉜(2012)、杜丽卿(2015)、赵壁(2015)、赵艺辰(2017)、邱悦(2017)、王丽莉(2017)等针对特定区域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进行研究。邓明艳㉝从系统学的视角研究,认为研学旅游项目的主题设计包括以类型为线索和以地域为线索两个。沈晓春㉞将广东的研学旅游产品总结是历史教育、社会实践型等8 类。彭小珊㉟(2019)对研学产品进系统研究,认为研学产品包括体验类、观赏类和励志类,其中体验类可分为乡村旅游、森林公园、运动休闲、海洋观光和水族馆;观赏类包括山岳、溶洞、古迹遗址、水城观光;励志类包括民族文化、会展节庆和工艺美术。陈素平㊱(2017)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认为,2000 年以前处于起步期,此阶段研究相对匮乏。2000-2015 年处于起步期,研学旅游研究相对丰富。2015 年后研学机构开始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呈现1000 亿规模的研学市场。王仁庆㊲研究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认为开发研学市场具有必要性,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文红、孙玉琴㊳(2005)提出了我国修学旅游市场的开发不重视突出教育因素,凸现出个性不鲜明的现状,从产品、营销、政府角度提出了修学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四、未来展望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促进研学旅行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开发、研学产品的健全和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取得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但是高水平成果偏少;研究对象集中在中小学,其研学活动有游无研、无学。
基于对1996—2019 年研学旅行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我国研学旅行的现状和实践诉求,未来我国研学旅行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研学旅行基础理论
在当前研学旅行大发展的时期,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实践研究,理论研究较少。理论指导实践,当前我国的研学旅行重点关注实践活动。健全的基础理论才会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研学旅行研究要重点关注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旅游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借此完善研学旅行理论体系。
(二)构建研学服务平台和标准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要重在研和学,行是方式。研学课程要重点挖掘文化内涵,通过与研学基地合作,挖掘基地和地域文化,按照“多主题、多层次、多组合”的目标,构建研、学、游兼顾的课程体系。避免只游不研、只游不学课程建设。建设研学服务平台,构建标准化的研学课程体系,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培养研学人才和师资
研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研学导师。从研究的发展来看,对研学导师的要求比较严格。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2019 年10 月18 日教育部发布了2019 年增补专业名单,将于2020 年开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研学人才的培养,各省市、高校也要抓住此次契机,积极做好研学旅行人才和研学导师的培养。
(四)健全研学旅行运行机制
研学旅行涉及到政府、学校、研学基地、学生、家长和相关机构。要想保证研学旅行健康、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健全研学旅行运行机制,协调政府、学校、研学基地、学生、家长和相关机构的关系,因此需要政府要出台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学校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研学基地要配合课程体系开展高质量研学活动,学生要做好课程预备知识,家长做好支持工作。因此研学旅行要从政策、经费、组织、安全、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一起抓,以保证研学旅行良好的运转。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通知.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 02- 18]
②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838.C.20190926.1726.006.html
③ Gunay Aliyeva,Impacts of Educational Tourismon Local Community: The Case of Gazimagusa,North Cyprus [D].North Cyprus:Eastern Mediterra- nean University,2015
④ Samah AA,Ahmadian M. Educational tourism inMalaysia: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develop - ment practice [J].Asian Social Science,2013(11):17- 23
⑤濮元生,濮蓉.RMP 视角下南京市“生态+ 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江苏商论,2018,409(11):50- 52+55
⑥曾祺,吴必虎.跨国访学旅游中的异文化体验与旅游经济——以台湾地区学生赴美游学为例[J].旅游科学,2013,27(6):73- 82
⑦殷堰工.苏州国际教育园开展体验式研学旅行[J].唯实:现代管理,2017(12):P.45- 46
⑧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56- 164
⑨杨菲,么聪敏.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体验内容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98- 99
注:FingerPrint 的特点是,透过各领域内的词表(如医学领域选用MeSH;工程领域选用 EV),对某一组文献内特质性的主题词进行文本挖掘更加科学于单纯的词频统计。
⑩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P.22- 26
⑪刘刚,杨丁.基于研学旅行建构第二课程体系[J].教学与管理,2018(34):74- 77
⑫张艳霞.新乡市中学生乡村研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⑬王占龙.基于剧场理论的研学旅游优化策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24(01):51- 53
⑭孙茜.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P.27- 31
⑮张向敏,郭莹莹,李曼秋.研学旅行之构建开放型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92- 93
⑯陈俊英.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助力研学旅行基地建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3):32- 34
⑰李阳.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探析[J].2019(12)
輥輶訛高丙成,朱祥慧.弘扬沂蒙精神:区域推进红色研学课程建设——访沂南县教体局局长李道宽[J].现代教育,2018(2):4- 6
⑱吴涛.红色研学旅行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32- 34
⑲陈胤丹.西安市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179- 180
⑳范妮娜.青少年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沙家浜风景区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
㉑赵庭,赵广忠.探索红色研学旅行的沂南模式——访山东省沂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道宽[J].中国德育,2018
㉒王绪堂.沂蒙精神引领下学校红色研学旅行的探究——以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2018,No.631(02):18- 20
㉓王晓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10)
㉔周璇,何善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81.
㉕于俊霞.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
㉖罗亚玲.最美的教育在路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
㉗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v.38;No.414(04):138- 142
㉘曾素林,刘璐.基于关键能力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9,319(01):33- 37
㉙李倩.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39(01):81- 86
㉚唐顺英.曲阜: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
㉛汪季清,李庆庆.黄山市修学旅游开发的原则和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6):60- 63
㉜邓明艳,汪明林.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120- 123
㉝沈晓春.广东修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65- 68
㉞彭小珊.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93- 100
㉟陈素平,梅雨晴.近20 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㊲王仁庆.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消费经济,2002(1):56- 58
㊳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1):50-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