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外用有良效
2020-10-14
栀子又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等,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传统中药,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亦为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秋季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中烫,或置于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中医学认为,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外用消肿止痛。常用于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小便短赤;下焦湿热所致的血淋涩痛或热淋证,以及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鼻出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温病热郁心胸、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睡眠不安,以及火毒疮疡、目赤肿痛、红肿热痛、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等。《药性论》云其“杀䗪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药类法象》言其“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临床用量6~10 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因本品苦寒伤胃,不宜久服,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用或慎服。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苷、都桷子苷、栀子酮苷、山栀苷、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去羟栀子苷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成分。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是治湿热黄疸及出血证的良药;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癣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以栀子为主,外治某些外科、伤科、皮肤科的常见病,疗效较好,现将一些临床外用验方枚举如下。请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选用。
1.软组织挫伤:关节附近软组织挫伤后,局部红肿疼痛,或肤色青紫。取栀子粉适量,用食醋或凉茶调成糊状,外涂患处,干后即换。
2.暑疖:夏季好发于小儿头皮颜面。取栀子粉适量,入新鲜马齿苋中捣烂调匀,敷于患处,干后即换,不拘次数。
3.毛囊炎:取栀子粉、穿心莲粉各15 克,冰片2 克,凡士林100 克,调匀外涂,每日两次。
4.带状疱疹:取栀子粉20克,延胡索粉10 克,冰片2 克,凡士林100 克,调匀外涂,每日两次。
5.结节性红斑:小腿处起散在樱桃大鲜红色结节,灼热疼痛。取栀子粉20 克,赤芍粉10克,凡士林100 克,调匀外涂,每日两次。
6.关节肿痛:取栀子粉60克,小麦粉40 克混匀,用水调和成稠糊状外涂,干后即换。可起到祛湿热、消肿止痛的效果。
7.丹毒:取栀子(研碎)100克,煎水1000 毫升待凉,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5 分钟更换1 次。敷后取栀子粉与凡士林调成30%软膏外涂,有清热、解毒、消炎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