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开放之路,中国从未止步

2020-10-14刘晓蕾

神州学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疫情教育

文| 本刊记者 刘晓蕾

图|视觉中国

9 月8 日上午10 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仿佛又将我们拉回到那段刻骨铭心、可歌可泣的艰难时光。

值得骄傲的是,14 亿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生产生活也逐步重回正轨。

而在这些被表彰的2000 多个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队伍中,活跃着大量留学人员的身影,他们受益于国家教育开放事业的发展而出国深造,又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以海外之所学,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健康安全一展所长。

疫情之下,开放步伐依旧坚定

此次疫情,不过是一个特殊契机,将留学人员群体推到了聚光灯下。其实,改革开放40 余年来,广大留学人员乘着教育开放的东风,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通过助力国家发展进步实现着自身价值。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这些重大科技成果中,凝结着无数留学人员的心血;百度、搜狐、携程、美团、滴滴……这些如今已经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企业,都是留学人员开拓创新的见证;黄大年、钟扬、陈十一、施一公……这些留学人员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着接续的力量。还有无数这样的留学人员,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一项项非凡的奇迹,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对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场合,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扩大教育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更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作出了顶层设计,由此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中国的教育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同与教育相关的重要国际组织开展了密切合作。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学生流动中,中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实现了蓬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方兴未艾,为各国各界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遍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正以朝气勃发之姿迈步向前的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疫情形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出入境限制措施,人员跨境流动受到严重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停课、关闭校园,老师和学生不得不转战网络课堂;大规模聚集性活动纷纷被叫停,各种会议、论坛、交流活动被迫推迟甚至取消。更雪上加霜的是,少数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借疫情污蔑抹黑中国,为中外教育交流设置了更多障碍。

面对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特殊背景,我们是否仍要继续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中国的态度更是坚决的。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意见》更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外开放作出了具体安排。

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召开的同时,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服贸会期间,教育服务专题展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展台备受关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上,针对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如何发展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

中国教育各个领域,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达着继续加快和扩大教育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图|视觉中国

出国留学,抗疫学业两不误

其实,中国不仅在后疫情时代继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即便在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脚步也未曾有片刻停歇。

留学人员是教育开放的重要力量,保证留学人员平安顺利地完成学业,是教育开放事业的基础。疫情来得突然,国家的反应速度也毫不逊色。1月23日武汉封城,两天后,教育部平安留学微信公众号即向在外留学人员发布《教育部平安留学提醒在外留学人员注意加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随后,教育部紧跟瞬息万变的疫情形势,及时出台相关应对措施。一方面指导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做好在外留学人员防疫、确诊留学人员救治工作,组织在外留学人员开展帮扶互助,解决特殊时期在外留学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与国内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各方资源,为在外留学人员筹措防疫物资,发动国内高校和相关机构,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国外高校活动,建立在线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平台,开发“海外留学人员新冠肺炎疑似症状风险自评”在线应用,举办在线防疫抗疫讲座,安排有特殊困难留学人员及时回国。守护好广大留学人员的健康安全,国家没有一刻松懈。

疫情当头,“宅”就是最好的防疫抗疫措施。然而,孤身在外的困守一隅注定要比国内亲友陪伴下的居家抗疫难熬百倍。为此,各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携手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团体,发起形式多样的在线活动,写家书、晒厨艺、云K 歌……充分发挥自娱自乐的精神,脑洞有多大,居家生活就有多精彩。假期临近,在外留学人员暂时不能回家,却多了很多闲暇时间,教育部向广大留学人员推介了“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在线学习平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留服中心”)又发起“留学迹路——教育部‘平安留学伴你行’系列活动”,征文大赛、微视频大赛、网络围棋/象棋联谊赛三大赛事充实着留学人员的假期生活。

随着疫情形势趋缓,如何继续学业逐渐成为留学人员更加关注的问题。居家抗疫,留学人员有着相似的烦恼,然而面对学业,公派留学人员和自费留学人员却各有各的困扰。在教育部向在外留学人员发布疫情提醒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即预见到因疫情影响,公派留学人员将面临无法按期派出、回国或返回留学目的国等情况,并即刻制定应对措施,极大安抚了公派留学人员茫然无措的情绪,让他们可以安心抗疫并继续学业。对广大自费留学人员而言,留学院校因疫情而转为线上授课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导致他们将面临在境外停留时间不符合学制要求的情况。留服中心及时作出研判,并就此问题进行专门说明,明确此类情况不会影响留学人员获得学位学历认证的结果。

随着开学季临近,还要不要留学?去哪里留学?怎么留学?学生和家长都有太多疑问,却不知应到哪里找寻答案,网上铺天盖地的分析和建议让他们无所适从。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再次及时发声,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在国内以在线方式继续完成学业、允许国内高校接收出国留学人员先行在国内借读学习、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敦促驻在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妥善解决我留学人员学业受阻问题等四大措施,回应社会关切和需求。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机构和高校也各出奇招,尽最大努力协助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能够得偿所愿,已经开启海外学业的学生能顺利毕业。

为了向有意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宝贵的与海外高校直接交流、获取权威信息的机会,8 月8 日至9 日,留服中心克服疫情困难,在云端继续开展延续多年的传统年度例展——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今年,留服中心还加大了对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出国留学培训项目等各类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宣传力度,以便让更多因疫情导致留学计划受阻的学生享受到在国内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2017级毕业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合影 供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在公派留学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早早便对本年度选派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了适当顺延,在配合国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今年的选派工作依旧正常开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之一,疫情期间,该项目2017 级的24 名学生正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硕士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习。疫情暴发后,广外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第一时间与马里兰大学进行沟通,凝聚共识,确保这批学生的防疫工作顺利得到外方合作院校的支持。同时,研究院及时召开网络联席会议,向该项目国内外学生通报国内疫情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疫情防控。随着春季学期的到来,研究院创新授课方式,针对尚处于国内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启网络远程授课,保证春季学期的教学,其精心打造的金牌课程《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更在多个网络直播平台同步进行公开的公益直播,让更多人受惠。在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方面,此次疫情正是一次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国际治理理念的绝佳机会,研究院也积极引导学生从精神与行动两个层面加强思考,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抗疫实践中磨炼国际治理能力。“这一年的风云变幻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这批人未来的重要职责——增进各国之互信,促进各国之合作。”该项目2017 级学生黄梁峻说道。5 月22 日,他和其他23 名同学一道参加了云端毕业典礼,为自己为期一年的留美生活画上了完美句号。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已进入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在一片更广阔的舞台上实践着己之所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习超市全球启动仪式 供图|西交利物浦大学

合作办学,抓住机会探新路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常常被称为“不出国的留学”,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特点,在教学语言、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出国留学高度契合、相互贯通。疫情暴发后,人员的跨境流动几乎陷入停滞,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恰好为解决出国留学受阻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出路。9 月16 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负责人专门就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渠道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出国留学人员赴境外就学困难有关工作进行答记者问,就允许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于今年临时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以解决部分留学人员就学困难这一措施所涉及的招生对象、招生方式、参与院校等作了详细说明。

与之相呼应,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积极承担高校社会责任,纷纷发布招生简章,向持有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学生敞开大门。

作为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西交利物浦大学在1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并创造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体系,建立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可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之一。面对疫情,西交利物浦大学充分发挥合作办学优势,于2 月24 日即开启在线教学,身处多个国家的700 余名教师,通过西交利物浦大学自有的在线教学平台,面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 万余名学生推出465 门课程。

在常年致力于开拓创新的西浦人眼中,疫情是危,更是机。正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所言,面对危机和新形势,个人和组织将获得进行大胆创新和规划未来转型的宝贵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实践,学校发现因疫情而被迫催生的在线教学也被激发出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同时,在线教学让高校的育人使命更加明晰——大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帮助学生实现转变和成长的地方,并将为服务社会终身学习和创新“学术社区”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5 月22 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宣布正式启动学习超市。学习超市将引入世界范围内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和外部教育品牌及研究成果,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学校则通过校园教师、实验室等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将网络课程实体化,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超市最终将面向全社会开放,以支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终身学习及创新创业的生活方式。学习超市的开启,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型教育生态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同样认为疫情加速了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融合及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发展至今,已拥有来自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疫情期间,宁波诺丁汉大学同样面临着师生返校困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四学生即将毕业等诸多挑战。然而疫情暴发后,学校仅在3 周内就完成了对校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并对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培训。3 月2日,学校开始线上教学,4 月底,学校获得当地政府许可,重新开放大学校园,成为国内第一所全面复学复课的中外合作大学,90%在国内的学生顺利返校复课。9 月初,宁波诺丁汉大学携新近获得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授权的在线剑桥国际教师专业发展认证课程项目前往北京,参加今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向民众展示学校在线教育领域取得的最新合作成果。

6 月13 日,本年度“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在线访谈活动如期开展 摄影|本刊记者 赵冰

就业创业,云端对接不停歇

解决了就学问题,还要考虑即将毕业留学人员的就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民生,更关系到能否用好留学人员这一教育开放带来的宝贵无形资产。很多人都说今年的毕业生难,今年毕业的留学人员更是难上加难。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影响,留学人员毕业后,即便遇到心仪岗位,因为疫情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出入境和航空管制措施,也让前途变得更加难以预测。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用人需求也逐步升温。然而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乐观,人员的跨境流动还远未恢复正常。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已在各地海外人才招聘活动中越来越常见的网络招聘终于遍地开花。

一年两场的留学英才招聘会已经成为留服中心专门为留学人员打造的品牌招聘活动,今年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招聘会被搬到了云端。留服中心推出“2020 年留学英才网络招聘季”活动,并加入新媒体手段,在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两轮招聘直播宣讲,反响热烈。自6 月活动开始以来,已有1000 余家单位参与,提供招聘岗位2 万余个。

武汉市在此次疫情中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就在武汉保卫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刻,这座英雄的城市也迅速按下了“重启键”。4 月9 日,武汉市正式“解封”的第二天,武汉东湖高新区“才聚光谷”空中招聘平台正式上线。平台集网上咨询、简历投递、线上面试等功能于一体,力求使企业和求职者通过平台完成“一站式”招聘就业。为了让线上招聘更高效,对接更精准,东湖高新区还举办了高校专场线上双选会,进行集中式对接;发起直播招聘活动,通过直播平台带领求职者云参观招聘企业;链接其他平台更多优质招聘资源;开辟海外空中招聘专场等。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一直以来都是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首选地之一。为应对疫情下的招聘就业,上海早早拿出了解决方案。3 月16 日,上海海聚英才——2020“春代表及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代表,就疫情之下如何投身创业、如何从疫情中发现商机和市场、创业企业如何应对此类突发灾害、缩减开支时该如何取舍等问题进行颇具针对性的讲解。可以说,疫情虽然是留学人员创业路上的一座大山,但也是宝贵的一课,能够帮他们认识到很多平时不会留意、却攸关生死的特殊问题。

9 月9 日,本届“春晖杯”大赛完成项目评审,大赛各环节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大连海创周、宁波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行、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会……各地纷纷克服疫情困难,推出各类留学人员创业活动,为留学人员的创业热情助燃。归浦江”云选会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云端引才,是上海为助力复工复产复市、解决留学人员就业、呼应人才工作发展交上的答卷。云选会系列活动除包括常规的“云招聘”,更精心设计了“云课堂”,打造出涵盖政策宣讲、择业指导、培训讲座等丰富多元的各类课程,还配备了云版“店小二”,为用人单位、人才提供更加精细、精准的服务,确保云选活动“不打烊”。

9 月,广州依托“云端”平台启动“云聚英才 智汇湾区”2020 年广州留学英才招聘月活动,为后疫情时代保持城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此次招聘月活动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云”聚英才;首次将参与范围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智”汇湾区;首次将活动时间延长至一个月,推出“招聘+”服务新模式,全方位开展云招聘、云培训、云测评等系列活动。活动吸引了400 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报名参加,提供包括博士后研究员、总监、学科带头人、工程师等优质岗位8000 余个。

创业是毕业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在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下,回国创业逐渐成为留学人员的热门选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原本有意创业的留学人员望而却步,但并未阻挡住国内相关部门继续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决心和举措。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简称“春晖杯”大赛)仍如期启动。6 月13 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举行的“春晖杯”大赛在线访谈活动中,留学人员创业园负责人、投融资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加强国际学生学业科研指导 供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来华留学,让国际学生学得安心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战“疫”中,携手并肩的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更活跃着来华留学生的身影,他们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抗疫战场,或用从中国学到的宝贵抗疫经验回馈家乡,为全球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中国与世界间的桥梁,化消着疫情带来的隔阂与误解。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拉近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描绘着一个个民相亲、心相通的温情故事。

疫情期间,身在中国的来华留学生积极支援就读高校或所在社区的防疫工作,录制视频向世界展示抗疫中的真实中国。身在自己祖国的,四方奔走,为中国和自己的母校筹措抗疫物资。“我是外国人,但绝不是外人。”患难见真情,在华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毅然挺身而出。

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疫情发生后,教育部立即全面摸排来华留学生情况和动态,加强形势风险研判,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先后6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按照“属地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将来华留学生纳入本地教育系统整体防控工作。同时,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切实加强同地方教育、外事部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沟通协调,向驻外使领馆通报有关国家在华留学生情况,针对一些国家驻华使馆对留学生的合理关切,及时协调有关地方和高校提供必要协助。疫情期间,教育部始终将来华留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心上,要求各地各校全力救治确诊病例,对留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多方面关爱保障并重。

“中国很安全”“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学校老师把我们保护得很好”,这是疫情期间在华留学生向远方亲友汇报自己日常时常用的话。“感谢你们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精心照顾和温暖关怀……”2 月11 日,武夷学院收到一封来华留学生家长的信,这封信来自学院2018 级也门籍留学生马哈的父亲。他曾经非常担心马哈的安全,要求儿子赶快回国,却在马哈隔离期结束后不久,亲手写下了这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这封信,是对疫情期间所有奋战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的老师辛勤付出的最佳赞誉。通过来华留学生的眼睛,世界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坚强有力,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的无疆大爱。

4 月,北京科技大学收到巴基斯坦留学生正式提交的《致习近平主席的信》,信中深情回顾了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记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帮助,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作出积极贡献的深刻理解,抒发了对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感激之情,以及学成后积极投身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说,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抗疫防疫并非今年以来来华留学工作的全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在做好消杀防疫、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动员留学生们身体力行,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疫情期间,学院共有9 名国际学生发表T2 级别高水平论文,做到了防疫、学业两不误。为降低疫情对留学生招生工作的影响,各高校纷纷采取针对性措施。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海外招生宣传方式,举办线上教育展,开展8 次云端宣讲;5 期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的北理工暑期云课堂,加深了来自22 个国家300 余位项目学员求学北理、深入了解中国的意愿;建立40 余个海外生源基地合作中学和北理工咨询群,为留学生和家长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咨询服务;采取线上视频监考模式组织海外本科生入学考试,确保线上线下同质同量,保证入学生源质量。经多番努力,北理工本年度招收本硕博外国留学生人数与往年基本持平。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都高度重视来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多次承办留服中心主办的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今年,面对来华毕业生因疫情被打乱的就业规划,北京大学主动作为,在线举办在华留学生就业政策经验交流分享会,并依托网站和微信等平台,及时转发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为留学生提供参考。

确保正常教学、积极开展新一轮招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来华留学常规工作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止步,反而推动了各高校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

北京理工大学暑期云课堂 供图|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交流,全球携手应对新形势

国家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只是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疫情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始终没有弃守教育对外开放这一阵地,面对疫情这一需要全人类携手应对的重大挑战,各方积极开展各类教育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着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

疫情暴发以来,教育部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并深入参与国际组织合作,在今年的两场G20 教育部长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分享了中国教育系统抗疫经验,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学前教育、教育国际化、教育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安全返校行动”项目合作,共同开发防疫抗疫宣传资料;与世界银行合作起草《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领域”报告》,梳理分析中国“停课不停学”、开学复课前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流程等典型经验做法,为尚在应对疫情的国家提供政策参考;在APEC 成员经济体中分享中国在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确保教育连续性和复学复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参加APEC 人力资源工作组和教育网络会议,参与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行动计划》进展报告和《APEC 成员经济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调研报告》,引导和塑造亚太地区教育合作的方向和框架;依托中国教育科学院联合开展疫情期间国际国内综合调研,总结在线教育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国际教育领域提供中国在线教育方案。

9 月1 日,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图|汉语桥官网

疫情期间,为确保教育领域对外交流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教育部结合教育领域国际交流特点,鼓励和支持各高校举办线上国际会议309 个,线上线下相结合国际会议98 个,会议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创新等重要领域,吸引近9 万人次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助推“双一流”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作为中国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全国性组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积极与全球合作伙伴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合力抗疫。与此同时,协会继续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工作。7 月15日,协会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合作实施的第六届知行中国——中美学术影响力计划在线拉开帷幕。今年,该计划邀请中国教授、专家、学者为美国州立大学的教师进行5 场中华文化、中医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等相关专题讲座。协会与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知行中国——中美青年菁英项目也如期进行,项目利用线上集中培训,并与线下实地考察相结合方式展开。为持续推动中美民间教育交流,协会于9 月至11 月连续举办3 期中美加职教对话。此外,协会还举办了3 场“走近法国”讲座,并推出18 场“走近中东欧”系列讲座,以扩大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渠道,鼓励双方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在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方面,协会参与发起成立“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在线举办“2020 年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成果展及“2020 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积极利用世界职业院校和技术大学联盟(WFCP)平台宣传我国职教发展成就,组织院校展示办学成果,推荐院校参加国际组织,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为继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疫情期间广大国际对外汉语教师也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在海外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传播疫情防控正能量;做好自身和学生的防疫工作,守护当地学生的健康安全;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方法,力求让在线课堂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依旧趣味横生。今年,各级“汉语桥”中文比赛也在中外双方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地顺利开赛。疫情阴云笼罩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依然朝气蓬勃。

疫情为国际教育交流制造了诸多困难,却也推动了国际教育交流在教学方式、工作方法、管理模式、合作渠道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前景,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有太多问题需要共同交流和探讨。无论是留服中心以“开放合作、创新共享”为主题的2020 中国留学论坛,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各方举办的主题为“读全球疫情·看未来教育”全球大学生未来教育论坛,亦或是长江教育研究院以“全球疫情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政策突变及应对”为主题的长江教育论坛,从政府到高校,再到民间研究机构,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力量在疫情期间搭建各种平台,为全球教育交流合作的顺畅开展提供支撑。

落实《意见》,教育开放未来可期

如今,教育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疫情形势下,中国依然坚定地走教育开放路线,并发布《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也就不足为奇。《意见》对出国留学、合作办学、来华留学、全球教育治理等领域下一步工作均作出明确安排,甫一出台,便引发政府相关机构、地方及高校的热议和学习,并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相应计划,切实落实《意见》要求。

国家留学基金委将以深入学习贯彻《意见》为抓手,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疫情防控新形势,加强研判、固强补弱、精准发力、提质增效。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重点,发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引领作用,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持续推进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放管服”改革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改革,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多方协同管理服务体系,优化生源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留学教育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支持和鼓励中外留学人员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增进了解、互助互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为留学服务行业中的权威专业机构,留服中心将从构建健全的平安留学行前培训服务体系、完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学历学位认证机构、构建来华留学服务新格局、坚持数字化发展战略、坚持办事依规依法等方面,加快推进自身留学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留学人员服务的宗旨,加快转变留学服务方式,坚持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形成完善与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海南省教育厅深刻领会国家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重大意义,在扎实做好风险防控、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留学海南”品牌等既有成果基础上,将进一步积极主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教育开放的需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提高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质量,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坚定扛起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新标杆的大旗,全力以赴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的来华留学工作将聚焦疫情对学校来华留学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意见》为指导,树立“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思想,跳出固有思维,寻求新思路、谋求新变革。牢牢把握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机遇,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及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准问题、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全球领导力与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8 月24 日,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访华,两国外长同意积极商签关于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办学的协议。未来,复旦大学布达佩斯校园的建立,将创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立足欧洲的综合性实体校园。未来,复旦大学也将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突出优势、着重发力、扩大成果,努力把复旦大学打造成全球公认的育人、学术、文化卓越中心,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顶尖高校的目标迈进。而中外合作办学也被赋予了更加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

图|图虫创意

“危机”一词,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正是这样一次“危机”,其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之路制造各种风险和障碍的同时,却又无形中推动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进步与革新。疫情未能阻止开放的脚步,相反,经历过疫情考验,未来中国的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将走出一条更为宽广的精彩之路。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疫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战疫情
题解教育『三问』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