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教育服务的中国实践及未来展望

2020-10-14刘利民

神州学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服务教育

文|刘利民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服务贸易逐步成为世界贸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年增长率超过10%。特别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世界商品贸易增速放缓,作为后起之秀的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国际教育服务作为重要的新兴领域,以国际学生和教师的全球流动为标志性指标,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大学新使命,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提升各国人力资源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增长内容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欧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凭借较高的教育文化产业水平和教育服务提供水平,以及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储备,过去几十年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教育服务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呈现出以留学教育为主体,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远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多元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各国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化。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相生相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教育底子还很薄、整体仍比较落后的情况下,1950 年便开始向苏联和东欧派遣大量留学人员,学习语言和工业技术,同时接收东欧国家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到上世纪60 年代,开始制定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持续增长。1978 年,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随着改革开放进入高速发展期,特别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各类促进教育服务发展的政策,认真履行相关承诺,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国际视野、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目前全国在校生2.8 亿,专任教师1732 万。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也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突破52%。在多项大学排行榜中,中国高校位次大幅提升。亿万人民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对外开放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国际教育服务无论在形式上、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巨大变化,经历了从单一留学到多种形式并存、从单一服务内容到多元化结构的发展历程。

一是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人数的双增长。从1978年至2018 年年底,中国各类出国人员累计585.71万,是全球最大留学输出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出国留学新的增长点。学成回国比例也不断提高,截至2018 年年底,学成回国人数已达留学生总数的84.46%。目前,我国70%的大学校长、80%的两院院士和90%的长江学者都具有留学背景。

二是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和质量的双优化。目前,中国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人数突破50万。我们通过完善质量标准建设、强化认证工作开展、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动趋同化管理等举措,持续推动来华留学的内涵式发展,生源地结构更趋多元,学历层次逐渐提升,留学学科结构明显优化,地域分布更加均衡,“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强劲。

三是多种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快速发展。除留学服务外,其他国际合作交流也取得明显进展。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超过2200 个,是引进合作办学项目最多的国家,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500 多家孔子学院和1000 多个孔子课堂已成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园地;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的慕课教育,也推进了在线教学的国际合作交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正改变着全球各经济体、教育及民众生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在加速演变,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逆流涌动,全球治理举步维艰,国际社会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都对教育服务的发展提出崭新命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疫情给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合作办学等依托于人员往来的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带来的直接短期冲击显而易见。同时,不少国家也感受到产业链断裂对国家经济主权带来的威胁,价值链出现“脱钩”迹象,“有限的全球化”思潮涌现,各国对“对外开放”的保守或退守姿态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服务的新语境,其影响值得深度研判。

其次,全球疫情只是按下了教育合作交流的“暂停键”,但暂停不是停滞,变局中必有新局,危机中必有新机。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举,全球范围内的“停课不停学”带来的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教学实践,为在线教育的国际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疫情期间,我们及时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面向高校免费开放包括1291 门国家精品课程和401 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3 万余门在线课程,及时协调三大运营商拓宽宽带容量,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偏远地区开设“空中课堂”,满足2 亿多学生居家学习需求,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奇迹,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实验。相对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在线传播形式为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交流打开了突破口,也为跨境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有利于促进跨国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服务的发展。

再次,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投资下降、就业低迷及需求“降维”会迫使劳动力重返,或延长教育培训阶段的时间以寻求缓冲与储备,从而促使包括教育服务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再提质和再升级。同时,促进人员往来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恰是当前全球化进程受阻、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背景下的软性缓冲剂和压舱石,需要大家提早对这些特殊机遇和专属红利做出预判,下好先手棋,发挥应有作用。

3 月16 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藻溪小学的老师在向学生直播讲解铁皮石斛的生长知识 图|视觉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国际形势新变化,也在教育服务发展方面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第一,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服务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正大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努力打造更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提高对国际学生和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学生流动拼的就是各国教育质量和学科优势等硬实力。我们在语言文化、传统医学、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物流管理、轨道交通等方面有竞争优势,今后要进一步激发传统优势学科和优质专业反哺对外开放的活力,释放国际合作交流助力重要学科和重点专业发展的潜力,加快优势学科提升,提高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搭建更多宣传平台,宣介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

第二,不断完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质量是提升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确保教育服务,特别是跨境教育质量,保护合法权益,依然是国际性难题。我们已经开始建立和健全以认证为基础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重点推进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完善出台预科教育标准及各类专业教育标准,提升高校来华留学招生培养和管理服务水平,保证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中外质量保障机构联合认证模式,完善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等项目标准,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中国教育走出去。

第三,积极优化教育对外开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结构,是促进教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开展来华留学需求调研,优化生源地结构。借助签订贸易协议、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契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时,持续打造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等区域交流平台,优化区域布局。我们还要对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探索、尝试和创新进行总结,特别将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融入到网络和远程教育中,提升在线教育质量。

第四,努力营造教育服贸的良好制度环境。“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教育服务的良性运行一定是在健全的制度与法律指导下、在积极的政策支持下进行的。我们要推动教育服务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配套制定完善教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教育服务推向国际提供法律保障;要丰富奖学金筹集渠道,完善医疗保障等配套措施,为国际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性支持,鼓励高素质留学生在华学习工作;进一步完善留学回国工作、创业体系,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回国有用武之地,在外有报国之门。

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 月4 日至9 日在北京举行,教育服务专题展以“教育引领未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 为主题,展区呈现出国留学、留学回国、来华留学、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领域的服务图|视觉中国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是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培养全球人才还是寻求脱钩?是联合做大教育服务蛋糕还是关起门来做教育产品特供?各国都需要对历史交出自己的答卷。

在2020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服务业开放合作提出的三点倡议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事实早已证明,中国的开放政策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互利共赢、良性互动的辨证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同样离不开中国。

回应这样一个特殊节点,是全球教育的共同责任,也是各国教育的发展机遇,我们有义务培养更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形塑更强劲的人力资源,夯实更加互信的友谊根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在第一时间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出台,表明了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的态度和决心,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促进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需要,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相通就是开放。中国愿意与世界共建更加开放合作的教育伙伴关系,愿意与世界共筑更加开放共享的教育交流平台,愿意与世界共推更加开放创新的教育合作交流。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充分交流,真诚分享,开展务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不断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服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