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古诗,浸润童年

2020-10-13陈晓萍

教育界·A 2020年9期
关键词:意境诗词小学语文

陈晓萍

[摘要]诗,是一个梦幻的字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美的风景。在学生的童年时期,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徜徉在诗的世界,用缕缕诗香浸润学生的童年,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圆融。文章阐述了小学诗词具体开展策略,旨在给当前的语文工作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意境;学生

古诗词穿越了历朝历代,在中华文明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不论任何学段,诗词都是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但是教师在教学这些诗词时,由于教学策略使用不当,导致诗词离学生越来越远。因此,教师有必要探索全新的教学策略,让诗书雅乐浸润学生的童年。

一、注重吟诵,形成感悟

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讲解而忽视吟诵,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讲解”是教师将自身的观念加给学生,“吟诵”则是学生的身心和诗歌相融的过程。前者更加被动,后者更加主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诵”是最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诗词原本就是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形式,“诵读”符合其文体特征。此外,诵读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诵读更是学生把握诗意的重要手段。在反复地吟诵中,学生才能到达诗心,形成自身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在教学完基础字词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诵读。首先,由于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诵读。教师在示范以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原诗读出来。学生诵读的时候,教师需要认真聆听,记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犯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读第一句的时候,将2、2、3的节奏读成了4、3,也就是将“日照/香炉/生紫烟”读成了“日照香炉/生紫烟”,还有的学生诵读的节奏过快,听不出具体的感情等。然后,教师一字一句纠正学生的诵读,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诵读节奏,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原诗中画出重读的部分,学生普遍提出应该重读诗句中的动词,如“生紫烟”中的“生”字。当学生已经了解诵读的具体方法,教师可将具体的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深入诵读诗歌。在反复深入地朗诵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也更上一层楼。

诵读是贴近诗词脉搏的重要方式,更是揣摩诗意、领悟诗境的主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增加诵读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诵读,同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犯的错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质量。

二、以手绘诗,趣味学习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传递着特殊的情感。诗人将自己遍游祖国山川的经历、心情寄托在诗词里,就像照相机将那些美的瞬间定格。在学习这些诗词时,“画面美”是诗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需要引起教师的格外关注。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诗歌中的画面美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以手绘诗,画下诗歌中描述的画面与景色,将有助于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教学《小池》这首诗歌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主题及其内容,试着梳理全诗的框架,这一步是为后续的手绘活动进行有效铺垫。接着,在开展手绘活动以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诗歌,试着想一想每一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生试着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氛围非常热烈。鉴于此,教师顺利开展手绘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如实地画下来,看看谁画得最美,最生动,最符合诗意。比如,有的学生在阅读了这首诗后,在画面的中部着重描绘了小荷的风貌,还画了一只非常大的蜻蜓立在荷花之上,充满了一种和谐自然之美;还有的学生对第一句特别感兴趣,也画出了对应的美景。总之,通过这个手绘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有效激发,而且诗与画也在无形中得到了融合。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手绘活动会大幅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画下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想象,另一方面能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三、立足背景,关联体验

教学古诗词,如果只是聚焦在理解诗意、背诵默写上,就会让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既不能彰显诗词之美,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甚至还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诗词教学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词就是对古人精神生活的记录,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在教学诗词时脱离其创作的背景,就只能让学生学到“皮毛”,而不能真正抓住诗词的精髓。因此,教师需要立足诗词背景,关联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例如《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遗作,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已经85岁了,而且疾病缠身。在临终以前,陆游消耗尽最后一次生命的燈火,写下了这首诗。如果从诗的创作背景来说,和小学生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如果要求学生仅从诗句的字面上揣摩其诗意,未免强人所难。因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对未能实现统一的遗憾伤感,是很难为小学生所体会的。于是,在正式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陆游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体会陆游百折不挠的爱国初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学生为陆游的拳拳爱国心所感动,纷纷表示出敬佩之意。而且,通过这一个历史短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被激发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示儿》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认知。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示儿》的教学,而是用关于陆游的历史短片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了解《示儿》的创作背景,学生立刻领悟到这首诗的独特意境,诗词教学顺理成章。

四、揣摩品味,体会意境

很多诗词之所以传唱不休,流传至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特别擅长遣词造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也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当我们读到这些名句时,不禁拍案叫绝,为之心摇神动。在教学这些诗词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核心词句,就能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诗眼”,让学生在揣摩中品读诗词意境。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作者在第一句诗里连续运用了两个“异”字,又用“倍”字加以强调。这两个字就可以成为一个关键点,若教师从此切入,引导学生品读,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为什么作者提到‘异乡后又要提到‘异客呢?这展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让课堂瞬间变成思维的天堂,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示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当诗人离乡背井,独身一人在外,一定非常的孤独凄然。反复强调‘异乡‘异客,恰恰彰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着,教师乘胜追击,继续提问学生:“那么你从‘倍这个字又能读出什么样的意味呢?”有了上一个问题的铺垫和引导,学生对诗人的境遇有了独家的领悟,于是很快有了答案:“在数学里,‘倍就是一个概念,表示成倍、加倍,表达‘几倍就等于‘乘几。当它在文学里出现,表现的就是一种情绪的增加与累积。正如这首诗里,作者用一个‘倍字强调了思乡之情的深重。”通过对这两个字的深入揣摩,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也更加深刻。 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准“锚点”。所谓“锚点”就是诗词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而关键字词就是这样的“锚点”,如果教师可以从体会字词开始,必然会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

五、想象升华,放飞诗心

诗词一般语言精练,篇幅较短,并没有展开叙述,因此古诗词中的意境更像是一帧一帧的跳跃式镜头,没有连续感。如果教师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学生很难领悟诗中的意境。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诗词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思路,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入手,放飞自己的想象,体会诗词的言外之声,感受诗词的话外之音,填补诗词的空白,放飞诗词的初心,必然有助于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都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咏柳》时,柳树是学生曰常生活中都能看到的树木,那摇曳生姿的柳树是学生对春天最早的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户外,来到河边,看看随风摇曳的垂柳那婀娜的身姿,然后让学生闭目想象诗人描绘的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旁边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同学们,想象一下柳树是什么样的呀?是不是像碧玉一般清澈动人呢?那随风飘摇的柳条从树上纷纷垂下,就像一条条绿丝带装点着原本单调的树木,是不是很美的一幅画呀?”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象与感悟:“你们感受到风了吗?那温润的风、那和煦的风、那满载着春意的风,从你们的脸颊温柔拂过,用它巧妙的双手,将柳条修剪得越来越美。”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想象中,诗词不再是一个个单调的字眼,而是变成了一幅幅连续的画,一切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在诗词教學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如果将诗词比作一道美味佳肴,那么“想象”就是必不可少的盐。没有想象,诗词再美也会折损;加入想象,即使再简短的诗词也会进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古诗词在上千年的积淀下,凝聚着先贤的智慧,闪烁着历史文明的光影,向人们款款走来。每一首诗都携带着历史的强音,让你聆听时代的心跳。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旨在让诗心充斥学生的心灵与童年。

[参考文献]

[1]李桂川.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尝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6):140-141.

[2]杨小桃.构建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55

猜你喜欢

意境诗词小学语文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