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研究
——基于武汉市六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2020-10-13杜春丽杜子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省属维度满意度

杜春丽,杜子杰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日渐凸显,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早已困扰政府、高等教育界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1]-[2]。在此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力,从而弥补就业能力缺口,被视为解锁“就业难”现象的关键所在[3],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及评价也因此成为学界甚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是从学校和学生的数量规模看,还是从支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省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部属高校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竞争中,省属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不明显,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4]-[5]。对此,尽管部分学者对高校就业力培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但大多从高校或用人单位两个利益主体角度出发,忽视了大学生的诉求[6]。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和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大学生理应具有高校就业力培养的评价资格,并对其培养结果(具体体现在就业力水平的高低和就业状况)感到满意[7]。因此,从大学生视角评价省属高校就业力培养满意度,不仅可以帮助省属高校全面审视就业力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形成有益补充。本文以武汉市6所省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分析,显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文献回顾

1.1 关于就业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

就业力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就是人的“可雇佣性”,是一个人能够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并将它视为衡量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标准[8]。尔后,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就业力的内涵进行不断的丰富发展,经历了从就业能力到就业意愿、从单一就业领域到多元政策环境、从就业资格到就业意愿、从有限就业机会到“无边界职业生涯”等一系列变化过程[9]-[11]。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由于概念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学界对就业力的理解和界定还存在不少分歧,但均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不是指某种具体能力,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性概念[12]。

随着就业力内涵不断演进,许多机构和学者对就业力的构成要素也进行了深入探讨。2000年,美国劳动部就业能力委员会对就业力的构成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标准,包括3个基础、5大能力和36项具体技能[13]。2006年,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提出了就业力评价的USEM模型,他们认为就业力主要由学科知识理解力、技能、个性特质和元认知能力等四个维度组成,这一模型首次将就业力与技能、学科理解、元认知和个人素质联系起来,是就业力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14]。2007年,Pool 和Sewell提出了与USEM模型类似的“Career EDGE”就业力模型,都赞同专业知识、理解和技能是就业力的核心,但具体到详细指标,还存在不少差异[15]。国内学者对就业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大多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开展本土化研究。江岩等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体现了大学生群体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发现大学生就业力是由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支持技能和个性特质等四个因子构成的体系[16]。李存岭等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重新构建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将就业力分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其中显性因子包括外显特质、素质拓展和个人背景,隐性因子包括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17]。史秋衡等以USEM模型为基础,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开发了本土化的就业力量表,包括学科理解力、自我效能、综合技能以及元认知等要素[3]。

1.2 关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就业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满意度是大学生对自身在高校获得教育服务的满足程度[18],学术界对此围绕所学专业、课程及教学活动、居住环境等、学校影响力及就业状况等多个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岳昌君较早地注意到高校毕业生的感受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并将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以及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非工作因素[19]。汪雅霜和杨晓江通过对全国11所高水平大学本科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大学生满意度不仅包含对教师教学的满意情况,还存在其他因素[20]。李湘萍则在研究中注意到大学校园中的住宿环境会影响大学生在学校的整体满意程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21]。丁沁南通过对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专业满意度受学校和专业教育过程的显著影响,指出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选择、专业培养等环节的缺陷[22]。李娴对海南省9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等3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23]。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尽管较少有文献直接针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研究,但不难看出就业力培养的过程内化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体现在高等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11],并通过大学生在求职时所表现的就业能力展示出来,从而成为毕业生获得满意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大学生满意度[24]。

1.3 文献述评

综观已有文献,现有研究为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和评价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较少将就业力与满意度之间建立研究交集,现有关于大学生对高校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大学生的诉求。基于此,本文将构建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大学生视角对武汉市六所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省属高校提高就业力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中获得的一系列综合能力,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获得就业机会。因此,构建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大学生所经历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提供思路的基础上,对部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进行访谈,并结合省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选择通用技能、职业素养、社交能力、外显特质、综合素质及个人背景等6个因子作为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构成维度。同时,将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化,最终形成由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具体来看,通用技能是大学生在高校接受通识教育产生的可迁移技能,也是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6项就业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指标。职业素养反映了大学生从择业到就业过程所必须的各项职业素养,包括敬业精神、工作忠诚度和求职目标三个指标。社交能力是大学生自身重要的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利适应职场,并与组织产生良性互动,包括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指标。外显特质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展示给用人单位的直观形象,是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包括气质、形象和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力中的显性因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求职者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包括获奖情况和实践经历。个人背景是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中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实质性变化的部分,具体指学校背景和专业前景。

图1 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2.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2.1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学校、年级等相关信息;第二部分为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调查。本文采用封闭式问题设计题项,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采用Likert-5级量表调查大学生对省属高校就业力培养满意度情况,具体根据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表问题设计。问卷设计详见如表1所示。

2.2.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6-9月对湖北省武汉市6所省属高校在读大三及大四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鉴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已经经历了三年多的大学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课程安排和教学质量均有了较深的体会,且大三、大四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和毕业就业,对所在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较为熟悉,本文选取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同时,为了调查样本更具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工科类、财经类、师范类、多科综合类等多种学校类型,本文选择对武汉市六所类别不同的省属高校进行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6所高校各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在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178人,女生156人;大三年级154人,大四年级180人。

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鉴于大学生对高校就业力培养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因素间存在模糊性特征,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分析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具体步骤如下:

表1 调查问卷设计

(1)确定评价因子集U和评价等级集合V;

(2)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W;

(3)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并通过模糊关系矩阵与权重W相乘,得模糊综合评价集B;

(4)用模糊综合评价集B和评价等级赋值H进行去模糊值计算综合评价值,得到评价结果E,E=B×H。式中,H=(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4,3,2,1)。

3 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1 数据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前,使用SPSS17.0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结果Cronbach Alpha值为0.932>0.9,表明该问卷量表的信度较好;KMO值为0.902>0.7,且P值为0.000,说明该量表通过了效度检验。

3.2 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由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既涉及到定量和定性的因素,又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指标,因此需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为了保证研究框架的统一性,本文将与调查问卷的维度保持一致,从通用技能、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综合素质、个人背景及外显特质等6个维度、17个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2)。

根据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

B1=(0.131 0.307 0.323 0.208 0.031)

B2=(0.168 0.286 0.347 0.168 0.031)

B3=(0.166 0.349 0.310 0.133 0.042)

B4=(0.178 0.321 0.278 0.193 0.030)

B5=(0.129 0.287 0.311 0.260 0.013)

B6=(0.125 0.258 0.355 0.218 0.044)

运用去模糊计算公式,得到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值:E1=3.299,E2=3.393,E3=3.464,E4=3.424,E5=3.259,E6=3.202。

在此基础上,通过逐级计算,得到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的最终评价集B=(0.149 0.304 0.319 0.196 0.032),以及去模糊计算后的综合评价值E=3.342。

表2 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

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为便于开展评价结果分析,本文借鉴李萍等(2018)[25]对满意度的划分方法,将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划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对应[0,1.5]、[1.5,3.0]、[3.0,4.0]、[4.0,4.5]、[4.0,5.0]等区间。

3.3.1 总体满意度评价

省属高校学生就业力培养总体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342,说明省属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力培养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且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的6个维度评价水平也处于“一般”水平,省属高校需要改进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就业力培养满意度水平。具体地,大学生对省属高校在社交能力、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维度培养满意度相对较高,对通用技能、个人背景和外显特质等维度培养满意度相对较低。

3.3.2 各要素满意度评价

(1)社交能力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对社交能力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464,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满意度值最高,且对该维度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51.5%,表明大学生对省属学校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职场生活,使得对大学生对社交能力维度的满意度最高。

(2)综合素质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对综合素质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424,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排名第二,且对该维度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比例在各维度中最大,达到17.8%。表明省属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好的成绩,大学生对此表示比较满意,体现了省属高校开展的专业竞赛比赛、企业调研、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基本匹配,提升了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校外实习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3)职业素养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素养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392,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排名第三,表明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比较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明确求职目标,较早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就业应聘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因此学生对这一要素的培养满意度较高。

(4)通用技能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对通用技能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299,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排名第四,低于总体满意度。表明省属高校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导致大学生对此满意度较低,反映了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对大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重视不够。

(5)个人背景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个人背景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259,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排名第五,表明目前省属高校的学校声誉不够,专业实力不强,使得学校背景和专业前景在大学生求职时无法提供较大帮助,成为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短板,因此导致大学生对个人背景维度的满意度较低。

(6)外显特质维度。省属高校大学生对外显特质维度培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值为3.202,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各维度中排在末尾,表明省属高校对学生职业形象塑造、职场礼仪训练以及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大学生难以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强的印象,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展现较强的竞争力,导致大学生对该满意度较低。

4 对策建议

4.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充分重视学生就业力的培养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利益相关者,应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参与者,但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彰显,对此,省属高校必须坚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倾听学生对学校和所学专业就业力培养的满意度评价意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学生群体的评价意见纳入到今后省属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来,进一步完善面向全体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就业力培养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同时,研究发现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各项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满意度较低,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越来越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务必坚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锻炼学生的可迁移的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应给予高度重视。

4.2 明确自身定位,塑造省属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省属高校除个别综合性高校外,多属于拥有较强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但省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才培养趋同的问题,无法彰显省属高校的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省属高校应明确自身人才培养优势和办学特色,紧紧依靠自身的行业背景,将行业优势、社会关系网络、专业技术优势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中来,并立足于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将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就业方向、省属高校的行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水平提指明方向。

4.3 补齐就业力培养短板,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就业力培养的目标与内容

大学生对省属高校在通用技能、外显特质和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培养满意度则相对较低。说明省属高校未能在就业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当前省属高校的课程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关系紧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教育,而应将就业力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深刻融入到省属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去,尤其是融入到实践教学。此外,省属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课外环节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补齐课外进修、职场礼仪培训、职业规划设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上,为学生锻炼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资源和必要支持。

猜你喜欢

省属维度满意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