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
2020-10-13赵静
赵 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经济学院, 太原 030031)
普惠金融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16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与规划目标,其中明确农民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根据普惠金融的发展内涵,普惠金融具有金融享有权利的公平性、金融服务机会的包容性、金融供给机构的多元性、金融产品的丰富性和金融发展的政策性等特点[1]。普惠金融的多元性是说普惠金融的提供机构众多,目前能够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正规金融组织以及小额信贷公司、民间金融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组织。普惠金融的丰富性是说其业务种类多样化,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向客户提供不同期限的信贷业务,还包括保险、储蓄、转账、汇款、租赁、抵押等全功能、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本研究主要是关于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情况的调查分析,依据普惠金融多元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围绕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其提供的涉农金融产品来进行分析。
1 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现状
1.1 涉农金融机构布局情况
山西省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存在着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民间非正规金融,具体见图1。农业银行农村营业网点不断收缩,主要经营目标也非农业产业。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定位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在功能上主要起到宏观政策调控的作用,主要是一个粮食收购资金供应银行。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扎根的也很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很难看到其影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不断探索农村金融发展市场,争做服务“三农”排头兵,但是农村市场常见的是中国邮政,代理邮政储蓄银行的储蓄汇款业务,不放贷,因此农村金融市场所留下来的空白主要由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填补(具体关系见图2所示),它们是立足“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已逐渐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信用社、农商行、农合行扎根农村,长期以来,作为服务地方“三农”事业的金融主力军,拥有强烈的惠农强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具有极大的优势,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是属于农民自己的银行,并且其在广大农村服务网点众多,网点之间联系紧密、实行通存通兑,方便资金流动。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与村委会合作成立信用评定小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对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降低了贷款成本;对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
图1 山西省农村金融体系图
图2 “三农”主要金融服务机构
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的分析,下文主要分析山西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情况。
1.1.1 营业网点数稳步增加
如图3所示,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相较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明显居多,整体呈现逐年稳步递增的态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起到补充的作用,网点数量波动较大,近年来逐渐体现出其灵活性而得到关注。表1是整理计算的山西省农村居民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1)这里计算的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是指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小型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从2008年到2017年农村居民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末,山西省农信社系统县级法人机构共有110家,其中农村信用社52家、农村商业银行58家,山西省20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设立16家村镇银行,共计77家村镇银行。2017年末,山西省农村地区共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30 563个,覆盖23 089个行政村,实现了有条件建站行政村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助农取款服务站(点)居全国首位。优化深度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重点形成了以忻州岢岚宋家沟村、吕梁兴县蔡家崖村为代表的综合性支付服务渠道建设典型。
1.1.2 从业人数明显增多
如图4所示,经过10年的发展,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人数稳步增加,特别是2013年和2015年从业人数增长速度较快(2)在收集的数据中发现2013年和2015年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从业人数增长显著,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同时201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我省金融业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2015-2020年我省金融业发展的五个总体目标,其中一个总体目标就是普惠金融不断发展。因此,政府顶层设计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之后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主要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在2013年和2015年从业人数增加较多;同时,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增长幅度明显,2017年的从业人数是2008年的8.31倍,增长了731.26%,为山西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表2山西省农村居民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情况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地理纬度的渗透性都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农村居民每万人拥有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提升显著,2017年每万人拥有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较2008年增加了13.48人,服务农村金融的单位从业人数数量增加说明山西省对支农金融机构的重视,同时在深耕挖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图3 山西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单位:个)
表1 山西省农村居民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
图4 山西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单位:人)
1.1.3 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比提升显著
如图5所示,无论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资产总额从2013年开始上涨幅度加大。如图6所示,整体来看经过10年的发展,资产总额绝对量明显增加,同时在山西省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截止2017年占比达到25.59%,进一步表明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力逐渐扩大,服务“三农”的能力在加强。“2018中国县域金融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年会期间隆重揭晓了2018中国服务县域经济领军银行系列奖项, 山西泽州农村商业银行获得“2018中国服务县域经济领军银行”荣誉称号;山西长子农村商业银行获得“中国精准扶贫十佳县域银行”光荣称号;山西襄汾万都村镇银行获得“中国服务县域经济十佳村镇银行”的荣誉称号,可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实力的扩张,使其在服务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2 山西省农村居民每万人和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数
图5 山西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单位:亿元)
图6 山西省小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注:图中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山西省全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既包括涉农金融机构也包括其他非涉农金融机构,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1.1.4 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均衡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注册登记的农商行、农信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名称统计汇总,截止时间2019年4月底,山西省共计41家农商行,74家农村信用社,67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这里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前文提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这里提到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村合作银行(山西繁峙农村合作银行)。图7是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和平均在县市区的农村金融机构数情况,山西平均一个区县市1.54家农村金融机构,吕梁、晋城区域平均农村金融机构家数最高,其次是晋中、运城、朔州和忻州,临汾、长治、太原、大同、阳泉低于平均水平。
总体上来看,每个地区都有涉农金融机构挂着自己当地的名字,至少一个县市区有一个挂名地方名的涉农金融机构,本着立足服务本土经济,带着三农感情,肩负社会责任,领跑农村金融振兴,为普惠金融体系的繁荣做着重要的贡献。
图7 山西省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和平均农村金融机构数情况图
1.2 涉农金融服务
通过调查相关普惠涉农金融服务,山西省各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包括常见的个人存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各种卡类服务、代理实物贵金属业务、代收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业务、代收交通违法罚款业务等中间业务,以及代缴费水费、电费、煤气费、热力费、学费、物业费、有线电视费等便民服务,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增了电子银行等服务,还有针对中小微涉农企业的贷款服务、票据业务以及清算结算业务。总体来看涉农金融服务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方便快捷,金融服务已经融入到“三农”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研究主要调查对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血液的贷款服务情况,贷款服务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各涉农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相应的惠农贷款服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移动手机等实现大面积的线上业务,为农村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出了积极探索。同时山西省农业保险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农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
1.2.1 银行涉农贷款产品丰富多样
服务农村大地的农村金融机构立足县城、涵盖乡镇、辐射周边、服务三农的理念,因地制宜推出了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贷款类服务种类繁多。2018年7月7日,以“耕耘大地 收获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2018)中国农村金融转型发展论坛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15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论坛公布了“第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五大系列11个奖项的榜单,包括普惠金融系列、金融扶贫系列、管理创新系列、科技创新系列、最美农金系列,山西省的“晋城农商行”荣获“全国农村金融十佳普惠金融机构”奖项,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芯片存单“便宜贷”荣获“全国农村金融十佳普惠金融产品(省级联社)”奖项,盂县农商银行:“小盂儿”金服驿站荣获“全国农村金融十佳普惠金融产品(农商银行)” 奖项。其中“小盂儿”金服驿站是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是县委、县政府利民、便民的服务平台,综合了自助缴费、助农取款、转账查询、电商服务、快递中转等功能,“小盂儿”金服驿站的建设,既为乡镇百姓提供了足不出村的便利金融服务,同时也减轻了银行的柜面业务压力,降低了业务成本,实现了双赢。
表3是山西省三家农商行特色农村贷款产品,一方面贷款门槛变低,很多无需抵押,只需信用好,或者有人提供担保即可,这对无抵押物品的农户来说是个极大利好,例如洪洞县洪都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和山西尧都农商银行“农户信用贷款”信用贷;另一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部分银行开通微信公众号操作平台,贷款方便快捷,如长治漳泽农商银行“天天贷”,这对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借鉴,鼓励发展。
表3 山西省三家农商行特色农村贷款产品优势分析表
1.2.2 农村保险密度和深度较低
农村保险的发展也是普惠金融丰富性的重要内容,农村保险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农村现有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及亲情伦理,有助于农村家庭和睦、和谐,从而也有助于农村社会的总体和谐。农村保险的普惠发展程度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得到了绝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部分农业保险品种由于具有政府补贴,农民参保积极性很高,同时对保险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受限购买商业保险的农户还是比较少。图8是2010年至2017年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总体来看,二者绝对总量呈明显上涨态势,为三农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图8 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图(单位:亿元)
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以及一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农村保险密度=农村保险保费总收入(4)本研究中的农村保险保费总收入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业保险的总和,即:农村保险保费总收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农村人口;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某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它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保险深度=农村保费总收入/GDP。表4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的山西省农村保险密度和农村保险深度,总体来看,不论是农村保险密度还是深度绝对量都呈现上涨趋势,说明山西省农村居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不断提高,农村保险业稳步发展,但是无论保险密度还是深度整体还是比较低,且增长速度在下降,特别是保险深度较低,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兼顾保险的发展,这也是衡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农村保险的参保力度确实让农民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表4 山西省农村保险密度和农村保险深度情况
2 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科技技术落后,阻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尽管新技术、新需求等因素促使近年来山西省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机构与业务飞速发展,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政策也相继推出,普惠金融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其本身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手段落后,所使用的金融技术很多都是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淘汰掉的技术,操作程序麻烦,业务效率低,例如1个APP可解决的问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需要2个APP,鉴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营销人员心力交瘁,农民自身排斥,农村居民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存取款与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落后的金融科技阻碍了自身发展,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迅速开拓市场。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组织研究人员进修学习,开发或者引进更加先进更加便捷的金融工具,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扫清障碍。
2.2 “三农”贷款产品五花八门,需求能力不足
各涉农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贷款产品近几年不断涌现,可谓五花八门,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养不高,他们有时很难解读一些贷款产品的条款,也不愿意去了解,导致涉农金融机构出现求着农民贷款,甚至零利率贷款,农民还不愿意贷款的尴尬局面。因此,尽管金融产品表面供给充足,但是还是无法解决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的局面,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还比较少,金融宣传教育不足,农民金融意识薄弱,没有形成金融使用氛围;另一方面涉农供给机构设计的产品复杂,不能结合实际开发创新产品,反观格莱珉银行的贷款产品,简单直接,没有精细的设计和精巧的法律保障依然繁荣,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2]。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派专门的市场调查员深入镇政府、农村企业和农户进行调查,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
2.3 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生动力不足
尽管随着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贫瘠的象形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必须看到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十几个村子在乡或者镇上才有银行金融服务点,支付结算渠道单一,保险服务机构更是少之又少,数据显示山西省保险密度和深度都比较低,农村居民绝大多少只购买政策性保险,商业农村保险鲜有人购买,当面对风险和灾难时抵御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原因造成不愿意给农村地区提供服务的意愿依然强烈,内生动力不足,不能践行普惠仅发展理念。面对农民的一些小问题不愿回答,贷款一个大客户胜过贷款给10个甚至30个农户,推广1个城市居民险种远胜几百个农村险种,这样的利益驱动阻碍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大力宣传推广农村金融服务感人事件和人物,政府也可以加大奖励政策,通过颁发证书等形式形成“影响力报酬”,营造一种行业憧憬氛围,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激发内生动力,拓宽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2.4 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对较差,普惠能力有限
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系普遍较差,领导不作为,面子工程多,无法提出确实可行的普惠金融执行办法,这是目前山西省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整体上普惠战略的实施处于盲目先做大,没有正真体现到如何做和怎么做上,如何设计管理架构有利于权责清晰和促进开放,如何设计贷款发放条件既做到贷款的效益显著且还贷率高,这些是今后涉农金融机构提高普惠能力的重要方向。例如,把钱贷给农户个人,可以通过信用卡进行信用消费贷,帮助农户应急,而目前很多农商行没有自己的信用卡。如果贷款是要起到扶贫作用,直接贷款给农民,不如贷给扶贫企业,贷给扶贫企业的条件是给贫困户安排工作帮助脱贫,这样做的好处是普惠金融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放贷任务出现无利息贷款,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农户和银行来说都是有弊无利,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对大部分农民来讲,有一份可以增收的工作比直接给钱其实更具有长远效益,因此鼓励银行贷给扎根农村的扶贫企业,让农民有一份增收的工作,而不是政府要求给三农贷款绞尽脑汁才去做。由于管理体系和制度的不合理,经常听到涉农金融机构抱怨涉农贷款风险大,殊不知格莱珉银行的还款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2],难道我们的“三农”还不及孟加拉国的整体素质吗?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金融普惠。
2.5 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金融监管缺位
尽管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依然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系贷依然严重,这就导致本来就稀缺的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严重破坏了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农民不敢贷;二是政府干预不当,干预过多导致很多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自主性降低,不能放开手脚发展,另外就是政府总会补贴兜底的思想依然严重,特别是小型农村金融容易产生呆账坏账,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三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依然高,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质量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很难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四是互联网金融服务风险不断上升,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金融诈骗的事件屡见不鲜。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普惠金融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的专项监管法规仍然缺位,因此需要利用好大数据等现代金融科技做好监管,不断优化山西省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3 结语
山西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方面取得了空前进步,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从业人数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这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地理纬度的渗透性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仅是硬件上的扩张和软件上的效仿阶段,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内涵还需要时间和实践去不断消化完善,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真正惠及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