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适应:陕南龙舟钩沉与现代化反思*
2020-10-13倪依克刘文沃吕仙利
李 靖,倪依克, 刘文沃,吕仙利
(1.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认为体育是认识社会的常规性工具之一,体育之于社会的关系是直接关联或相互依赖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变迁之中,从而影响社会个体对情感表达、身体习惯、暴力的控制,可以说“体育知识即社会知识”。[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其体力活动形态、身体表述、仪式体系往往植根于各地的地理条件与人文类型,充分体现了各地稻作、游牧、游猎游耕等生计方式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分布格局。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不同地域间的社会特征趋于同一,不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是边疆偏远的农村,人们有越来越多相同的话语和生活方式,渐渐地减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生存危机,尤其是一些以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2]以陕南的龙舟竞渡为例,过去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江一带民间富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陕南作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和汉民族发源地之一,其龙舟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作为东西交融、南北荟萃的地区,陕南龙舟在社会变迁之中如何走向,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对象。因此,对陕南龙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战略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陕南龙舟文化形态历史钩沉
陕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记录了陕西洋州的龙舟竞渡——“踏石”。[3]陕南龙舟文化秉承请龙头——敬河神的传统。为了能够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龙舟赛前,龙舟队都会请出先祖们传下来的龙头,举行一场庄严而又神秘的龙头祭祀,以安康为例,安康老龙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而且保存完整,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在安康西关镇江寺内,当地龙舟竞渡的传统内容如下:
(1)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在祭祀前三天,所有划手都要求先“净身”。先开锣鼓道场,场面很是热闹,然后“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再依次敬香,行三叩九拜之礼,最后,宣读祭文,唱花鼓词,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4]
(2)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非常隆重,不管是从场面上还是程序上,场面上摆有香案,程序上先鼓乐钟鸣后礼炮。下水前先宰杀一只大公鸡,鸡血滴过香案流入江水,这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划手和,再将龙舟推下水。[5]
(3)划对头。陕南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陕南龙舟对头划很有特色,也很能体现陕南人的精神。传统上,对头划是双方见面后就挑战对方:“XXX把你们去年能的,今年把你们准了。”对方一般答:“有种的不在吵上,来咱们船上见功夫”。说罢便击鼓鸣锣各自开赛,竞争十分激烈。
(4)竞赛。陕南竞赛种类非常多样,但最为经典的有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夺标赛、抢鸭赛等。陕南龙舟竞渡与其他地区的龙舟不同,具有独特的“跪而竞桡”的划姿,也就是以跪姿划桨。关于跪式划法,有一段民间传说。明朝某年,一批南方劳工被流放到陕南,各地都设了劳城营。地方长官想参加龙舟竞赛,由于体能受限只能让劳城营的人划船,但又觉得让流放的人骑坐“龙”体是大不敬,不能对“龙”亵渎,对“龙”必须要有崇敬之态。于是命令劳城营的人跪划龙舟。没想到跪划动作整齐且顿时使船速大增,于是各龙舟队纷纷效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定的跪姿,跪式划法也因此被流传下来。[6]当然,也有学者说之所以如此,也有自然原因,是汉江水流湍急,跪姿划桨便于用力。除此之外,陕南龙舟在龙舟形制上不同,陕南龙舟宽而短,且为跷头跷尾圆底儿(俗称“黄瓜底子”),船尾有棹,船首有桡旗,龙舟上有的号志旗。
2 现代化进程中陕南龙舟的困境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体育节庆活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与破坏,加之传统体育节庆受传统文化影响,难以走出自身局限性的束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慢慢失去了主导地位。与各地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一样,陕南龙舟文化目前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2.1 闭塞的地理环境限制了龙舟文化传播
传统民俗体育节庆活动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体育节庆活动。民俗学者陈华文教授认为:“人类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时空之中,这种时空用另一个术语来表达那就是生活于具体的环境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所处自己不同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特点或个性在原始社会时期对人类的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铸造着一种特色文化;而这种环境与特色文化对今后的文化发展又起着规定的作用。”
陕南处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面以巴山作障,与楚蜀相接。黄河文化的秦地文化区位其北;长江文化的楚地文化区置其南,所以陕南历史文化源渊,不是追溯到黄河流域的秦文化,就要寻根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7]正因为陕南特殊的地势,临近四川、湖北、河南,是四省交汇处,以致陕南的地域文化,表现为秦楚文化交汇相融的地域特征,与南北各地尽不同。从交通上来说,目前陕南只有汉中开通高铁,安康与商洛交通只能通过火车和汽车,虽然安康飞机场和高铁正在建设当中,但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经济上来说,陕南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单位,主要依靠山区茶叶、蚕丝等农产品以及旅游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不管是在交通还是经济条件方面,都要远远落后于全国三线城市水平。正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受到很大的局限,导致陕南龙舟文化发展较缓,虽然每年都有举办龙舟竞赛,但是传播的地域不广,幅度不够。
2.2 地域特色文化未充分转化成文化资本
陕南龙舟竞渡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地域的内在文化精神,在于它爱国进取、团结求索、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代又一代陕南人的精神追求。陕西龙舟不仅已成为陕南的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而且为陕南经济建设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开辟了一个更好认识陕南传统文化的窗口,能够更好促进陕南城市和谐稳定、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全民健身等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地为弘扬传统文化,设立了陕南龙舟文化节,除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还给龙舟竞渡赋予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观念。陕南龙舟文化节由“祭江”“亲水”“娱水”三部分构成,包括祭祀仪式“钟鸣盛世,祈福安康”、非遗项目“步步登高,群狮献瑞”,以及龙舟横渡,传统习俗“抢鸭子”“摸鲤鱼”等,最后是由“护水使者”为龙头点睛,其主题内涵不明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本时,最重要的是要把其精神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产品、服务,做到既保留传统精神,又与时代做到同步发展,从而打造体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8]当地在设立龙舟文化节之时,未充分整合地域特色文化和突出本地龙舟文化的地方特点、历史内涵,文化资本建构不足,不利于品牌的做大。陕南龙舟是中国纬线最高的龙舟竞渡文化,具有南北交融的特点,不仅对保持我国龙舟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而且促进了陕南独具特色的南北移民文化的融合,这些方面需要在后续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加强完善。
2.3 保护经费来源单一、支持不足
在传统社会,龙舟竞渡主要以宗族为单位筹措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地方龙舟竞渡的经费来源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上宗族、村落的支持,也有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等。经济发达地区用于开展龙舟竞渡的经费相对充裕,但陕南作为欠发达地区,经费是影响这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以龙舟文化节为例,近两年的龙舟文化节经费总额在300万左右,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2016年拨款70万元,2017年拨款73万元,近两年拨款达到上百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商业赞助。这些经费主要用于龙舟竞赛组织、龙舟制作、龙舟文化宣传以及龙舟传承基金和保护基金。传统龙舟一般选择桬木、红椿树、麻柳树,相对来说价格较贵,制作一条传统龙舟可花费7~8万,龙舟维修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加上组织竞渡需要多支队伍,经费需求比较大。再加上演出人员出场费、宣传工具的制作经费以及竞赛的资金奖励发放,经费并不宽裕。龙舟文化节目前的经费难以将文化品牌做大做强,需要整合社会力量,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以满足陕南龙舟品牌开发的需求。
2.4 竞技人才队伍缺乏
安康市每年举办龙舟文化节,至今连续举办十九届,在端午节当天举行龙舟竞赛,每年参加的龙舟队伍各县区各出一支,行业企业队伍都是根据企业单位的情况,自行报名参赛。2019年,参加第十九届安康龙舟竞赛的队伍包括县区组13支,行业企业组13支。各县区一直没有专业的龙舟运动员,他们都是在比赛前一个月临时组队,队员都是从当地具有水性或者从事水上活动的农民当中选拔出来的,教练员不是由农民代任,就是由体育中心教练兼任,其队伍缺乏延续性,仅为了每年参加一次龙舟市龙舟竞赛,比赛层次和水平较低。
“一带一路”陕西安康2019国际龙舟精英赛是安康市历史上首次世界性质的龙舟竞赛,是2019年陕西省体育精品赛事,参赛队伍由来自中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支标准龙舟队伍和13支安康传统龙舟队伍参赛,参赛运动员达到1000人。陕南龙舟队伍缺乏专业的长期训练的队伍,都是由各县区组织的临时队伍,仅仅是参加安康传统赛事,未真正与国内顶尖龙舟队、国际龙舟队进行较量,从实地调查来看,不管是从专业动作还是从速度力量上来说,与高水平龙舟队还是相去悬殊。
由于教练和专业队伍的缺乏,陕南龙舟队极少参加大型龙舟赛事,相比其他省份而言,竞技水平较差,且陕南地区缺乏专业的龙舟指导教练,他们都是从省外聘请的临时教练,由本省的皮划艇教练担任助理教练,在专业指导能力上有待加强。
3 “三位一体”的陕南龙舟保护历程
近年来,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统体育节庆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文化亟待被挖掘。陕南地区虽在地理环境、经费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但依然可从非遗管理、经济推动和旅游开发三方面开展本地龙舟文化的保护开发。
3.1 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陕南龙舟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反思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为保护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6年起,我国分批次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为响应配合国家的政策,地方各级也陆续公布了非遗名录。由此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安康龙舟为代表的陕南龙舟在非遗运动中也得到认定和保护,其2007年便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在保护陕南龙舟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中国十大魅力节庆、中国节庆50强、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殊荣。始于2000年的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19届,正努力深化内涵、加大社会影响,朝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标迈进。
3.2 陕南龙舟“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成为国内传统文化保护的普遍性现象。保护和推广安康龙舟,加大对陕南龙舟文化资源的转化,有助于形成新兴文化产业,同时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以安康龙舟文化节为例,每年除了政府拨款支持活动开展,还有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经费。2011年第十一届龙舟文化节,以茶文化、富硒产业为主题,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推动名优茶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龙舟文化节与当地其他的地方特色经济资源相结合,借助陕南龙舟文化的品牌效应,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带动了安康地区生态旅游的一整套经济产业链条,为安康的经济效益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9]2012年举办了四展活动,即“美食展”“工业园区成果展”“住房建设成果展”“汽车展销”,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介中国硒谷,陕南明珠,绿色安康新形象。2013年以“舞龙赛舟欢歌咏秦巴,乐山亲水美丽新安康”为主题,在组织方式上着力体现“龙舟、民俗、民歌、汉调二黄”元素,市政府拨款投入经费39万元。2014年在政府投资建设200万左右的龙舟文化园举行,以“秦巴明珠,生态安康”为主题,以服务旅游产业、回归龙舟习俗等为主。2015年,龙舟文化节以推动生态旅游、茶文化系列商贸为主,投资60多万。2016年为弘扬民族传统民俗,传播陕南地域文化,政府投资近百万带动体育旅游等发展。2017年,第十七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暨富硒产品博览会,以宣传安康为目标,以助力脱贫攻坚为方向,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体育、商贸融合的特色活动,投资73万。2018年,以“丝茶源点·生态安康”为主题,融入“一带一路”元素,生动演绎《丝路情缘》,拨款投资100多万。2019年,安康市政府拨款投资200万,不仅结合脱贫攻坚开展龙舟文化节的特色活动,还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陕西·安康2019国际龙舟精英赛,此次是首次将国际、国内标准龙舟队请到安康,旨在呈现一场具有国际化和民俗特色,融竞技、观赏为一体的精彩赛事,将安康龙舟推广至国际。
表1 近几届龙舟文化节经费投入及经济带动情况
安康市的龙舟文化节除了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之外,还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活力,将地方特色产品推销出去,既增加了城市美誉度又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达到了双赢的局面,这种“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在宣传保护传统文化中取得不错的成效。
3.3 “旅游创收”下的陕南龙舟文化重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安康市人民政府也抓住了这个良好契机,在2012年发布的《安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将生态旅游列为未来安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三大核心经济产业之一。安康的龙舟文化毫无疑问是安康生态旅游挖掘和发展的一个重点。第八届“泸康杯”龙舟节围绕生态旅游目标,提出“一江清水送北京”等口号,邀请央视节目组栏目,为安康龙舟节增添亮点;第十三届龙舟文化节着重弘扬安康精神、建设美丽安康,倡导传承安康地域文化,加强生态旅游;第十七届龙舟文化节邀请北京、天津、河北、湖北等城市来我市举办文旅融合论坛、展览、展演等活动,并适时邀请旅游达人参与论坛活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在安康4A级景区景点实施市内4A景区门票联合营销模式,游安康山水、品金州美食、观龙舟赛事、赏特色文化,深度营销安康旅游。
通过多年的经营,参与龙舟文化的旅客和旅游收入逐年提升。从表2近五年安康龙舟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数据显示,综合收入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同时,关注安康的商旅类APP人数增多,使用人次成倍增长,安康旅游等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游客的大幅增长同时拉动了安康市娱乐、酒店、名优特产等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
表2 近五年安康龙舟文化节带动旅游收入情况
安康市以龙舟文化推动旅游业壮大,给广大从业者带来了实惠,扩大了陕南龙舟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促使陕南龙舟文化的重构,像龙舟文化节这样的新传统通过经济的影响力反作用于旧传统,塑造了在现代化语境下的陕南龙舟文化。
4 陕南龙舟文化的发展路径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而封闭的整体,所有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其他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陕南龙舟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转变,逐渐成为了以丰富人们生活娱乐、增强身心健康等方面为主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现代带来的社会变迁推动社会文化整体变迁,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趋势,若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传统再造中把握好方向,将利于陕南龙舟文化扩宽生存空间和提升影响力。
4.1 将自上而下的遗产运动与自下而上的民众审美意识相结合
目前来说,非遗保护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以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确定非遗传承人等方式为主。传统体育的根基在群众,陕南龙舟运动的保护和发展是否得当,需要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和配合,让老百姓理解陕南龙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缩小与主流体育文化吸引力结构性差异的重要形式;在观念上引导陕南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拱卫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的必由之路。以加强龙舟运动的群众基础为抓手,加强龙舟习俗传承人队伍建设,积极扶持传承人,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鼓励带徒授艺,加强后继骨干的培养,使陕南龙舟习俗代代相传。贯彻“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确立争取将陕南龙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这一远期目标。
4.2 传统体育的传承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助于陕南龙舟的推广和当地居民的接受。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关注传承主体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评价龙舟文化节取得的效果,除了考虑游客数量、营业收入之外,还要考虑当地人的切身感受,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陕南龙舟最重要的传承主体是当地人,若光注重旅游收益,忽视了当地人的切身感受,让人们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不良体验,将伤害了民间文化传承的根基。所以,当地政府机关在制定和实施各项龙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活动之时,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考虑本地龙舟文化的存续、也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如活动的举办是否能够为当地人带来经济收益、是否影响生活体验、是否能满足审美和文娱需求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办好安康龙舟节,将龙舟文化打造成陕南地区特色品牌,加大对于安康民优产业的发展力度,宣传特色旅游,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3 将传统体育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民间,而民间最主要的文化交流场域在社区,因此陕南在建设城乡社区的时候,可以在社区软硬件建设时将本地的龙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具有龙舟竞渡传统的村庄和城市社区,可以在居民公共活动区域建设一些龙舟雕塑、画像、文化墙等硬件设施,通过器物突出本地文化特征。也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设立多个龙舟习俗原生态保护区,由教体局会同当地政府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整体规划,共同设立管理机构,以区政府令的方式实施管理,加强有关实物、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展示和研究工作,建设专门的博物馆和档案馆,对龙舟习俗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人群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调整性保护。
软件建设则要关注龙舟文化、注重当地社区龙舟文化的传统。软件建设可以借鉴目前群众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如利用抖音、微信等受众较多的现代媒介,才用小视频、微电影、图文等形式向本地和外地居民呈现陕南龙舟的风貌,增强文化吸引力;也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龙舟主题的互动节目,如趣味运动会、联谊会等等,营造社区传承的良好氛围;也可以由当地的政府牵头,利用明星效应,带动人们关心和支持本地龙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如浙江省利用“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对当地龙舟进行宣传,让全国观众了解到龙舟,并将龙舟作为一种休闲体验项目,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龙舟当中,使龙舟朝竞技化、休闲化、娱乐化等多元化发展。
在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时,如何营造更好的龙舟文化传承氛围,也需要因应各社区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
4.4 关注变迁中的社会心理适应
物质文化以有形的样式呈现,我们评价物质文化往往较为直观;而在遗产运动中,民众的精神文化、心理文化的变迁则不容易察觉。民众对龙舟文化的接纳度如何、支持度如何,往往是内隐的。陕南地区与全国一样,正处于一个快速社会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城市化、信息化,当人们从熟悉的乡间迁居城市,在信息化的大潮中接收到海量的现代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会对乡土间熟悉的龙舟文化产生什么看法,这些都是在以往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往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变迁中人们心理的变化,以评估人们是否适应城市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冲击,调整适应龙舟文化作为传统事象的定位。
5 结束语
陕南龙舟文化是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龙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包含着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承载着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文化现象,陕南龙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