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S理念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北方高校为例

2020-10-13吕吉勇王丹丹蒋湘之陈伟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冰雪专项设置

吕吉勇,王丹丹,蒋湘之,陈伟光,姜 昂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以此为契机,我国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目标之一[1],并规划到2025年建设中小学校园冰雪特色学校5000所[2]。冰雪体育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保证我国冰雪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我国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与未来格局。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3]。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4]。可见,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方向和准绳。2018年《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颁布,新国标明确指出我国体育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规划了课程体系模块等内容。新国标将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与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5]。运动训练专业是我国体育类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一,1988年开始招生,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6]。新国标将运动训练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专项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5]。本研究从国家大力发展冰雪体育的时代背景出发,以2018版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坐标,以满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为原则,以G-S理念为引导,探讨北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规格冰雪体育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1 运动训练专业G-S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 G-S人才培养理念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在不同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包含两种因素,一种是影响人一切能力的共同因素,被称为“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代表个人的普通能力;另一种是各种能力的特殊因素,被称为“S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活动相关[7]。人们在完成不同任务的时候所表现的G-S组合也不尽相同,如在完成数学任务时表现的就是G+S数学,在完成运动任务时表现的就是G+S运动,每个人S因素的不同表现决定了其在不同领域的能力与素质。本文依此理论建立G-S人才培养理念,G指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及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能力;S指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未来职业规划等主题因素及当代时代背景及院校特色而在大学期间逐渐培养起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G能力是基础,是每位学生S能力获得的阶梯;S能力是个性化能力,是每位学生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而储备的工作胜任力,彰显院校感及时代感。G能力与S能力相辅相成,一名合格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必须G-S能力兼备。

1.2 G-S理念下人才培养培养阶段划分

人才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化的过程,分层级、阶段逐步进行。本研究依据G-S人才培养观将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3个培养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基本能力培养阶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G能力培养阶段,培养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后续能力提高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阶段,运动训练专业专业一般能力(G)与专业特殊能力(S)培养阶段,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相关体育运动方面专业能力,包括运动技能及理论知识,为专项“通才培养”与专项“专才培养”构建链接;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S能力培养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职业意愿与自我专长目标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某类型工作的本领,为其顺利适应社会、成功就业、创造社会价值开辟路径。每一阶段的能力培养相辅相成,同时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第二课堂、实践、实习等环节有机联结,实现由课堂情景到实践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体系。

图1 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2 新国标体系下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2.1 运动训练专业新国标体系下课程体系设置基本雏形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路径,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专业教育课是课程设置体系的学校教育的核心,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拓展课程构成。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还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具体化设置,如表2所示。

图2 新课标课程设置体系

由图2可知,新课标课程设置体系在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均设置了指定必修课程,同时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及专业拓展课三个方向又提出了“N+X”的课程设置模式,N为制定课程,X为院校自选课程,因此X课程将是各院校课程设置的核心和亮点,将直接展现各院校人才培养方向、规格与特色。

2.2 北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雪花式”课程设置

课程,为学习者提供的有计划的经验或是获得预期学习结果所必需的知识[8]。课程最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校为学生们计划开设的各种课程。学校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基本载体,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阶梯。结合新国标的设定,本研究提出雪花式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如图3所示。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指定课程均为新课标规划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两部分的课程设计则根据冰雪体育人才现状与需求而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特殊能力而特别设置的课程模块。

图3 雪花式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2.2.1 G雪花式课程设置核心区域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指定课程

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9]。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与社会、了解文明与文化、了解科学与技术、了解过去与未来,在学习中构建知识框架,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对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是大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性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新课标提出可根据学校特色进行课程设置。冰雪运动是北方的特色,地处我国北方的体育高校可通过开设冰雪人文类课程,如《冬季奥林匹克史》《冰雪运动项目概览》《冰雪项目赏析》等。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冰雪人文情怀、积淀学生的冰雪运动情感,为培养冰雪体育人才奠定宏观认知和情感基础。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证,是所有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成为体育人的必经之路。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一定运动经验,但是理论知识则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达到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在理论中找到实践的依据,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该部分是为完成第一阶段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总之,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将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体育活动的推广者、体育事业的践行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将有效开阔学生体育视野、培养学生体育情怀、感知体育人的社会价值、搭建体育技能获得阶梯,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体育人、东北人、冰雪人三种社会角色的认知,为今后积极投身冰雪体育事业、成为未来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者深埋基石。

2.2.2 S雪花式六边区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

2.2.2.1 雪花式六边区课程设置构成

雪花式六边区部分课程由3部分组成(见图1、图4),分别是专业方向理论课、运动技能基础课和运动技能专项课,是根据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相关运动训练专业能力而设置。其中专项基础理论课与运动技能基础课为根据学校特色及当前时代所需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教学科目、教学时数与其他课程统筹规划设置。运动技能专项课设置方面,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将“每位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或多项)冰上和雪上运动技能、熟悉其训练、教学、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增设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在课程设置中为每位学生设置3门运动技能专项课程:专项课程1(原专项)、专项课程2(冬季冰上专项)、专项课程3(冬季雪上专项)。根据每位学生原有专项的不同分为3种专项课程开设形式,分别为冰上专项1、雪上专项1和原夏季专项;冰上专项1、雪上专项1和冰上专项2;冰上专项1、雪上专项1和雪上专项2。

图4 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2.2.2.2 六边区运动技能专项课课程设置的意义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的影响因素[10]。运动技能专项课的课程设置就是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及未来冰雪事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解决我国高质量冰雪人才缺乏的现状,是我国冰雪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北冰南展、东雪西扩”等战略指导思想不断推动,近年来我国冰雪事业蓬勃发展[2]。据统计,2018年全国冰场达到334家,较上年度统计周期259家同比增加29%,全国滑雪场共计742个,其中室内滑雪场26所,全国共计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兴建了滑雪场[11]。《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中指出规划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雪道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达到3500km,其中新建雪场不少于240座,新建雪道不少于7000m2,雪道长度不少于2500km;《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达到10000亿元,建设中小学冰雪特色学校5000所。此外,万达融创等企业已经将冰场、雪场在各大中城市逐渐建成,并且大部分场馆均建在了城市繁华地带,大大减少了冰雪的参与障碍,提高了人们参加冰雪运动的可能性。但是,在冰雪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冰雪人才缺乏的现状却一直没有解决。据预测,至2025年前后,冰雪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十万至二十万人,其中滑雪、滑冰体育指导教练方面,全国预计需求8万人; 在冰场、雪场产业运营方面、冰雪机械操作方面、维修等方面也需要约10万人[12][13]。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六所高等体育院校拥有运动训练专业冰雪专业方向的本科招生权,每年按计划招生约400人,这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大批冰雪人才,尤其是冰雪高端人才的需求。为加速满足冰雪人才市场所需,部分职业学校,如首钢工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张家口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始培养冰雪专业学生。此外,某些社会培训机构也积极响应,例如2018年北京市举办了冰上专业人才“破冰”活动,充分调动民间力量,通过研讨论坛、技能展示、培训交流等系列活动,分阶段完成冰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14]。但无论是职业技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对冰雪人才的培养都更加关注学生冰雪技能的获得,通过短期培训,在学生基本掌握某些工作技能后即结束学习,投入工作。这种快餐式的培训方式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冰雪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但救急亦可长效难求。因此,高效率、高质量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冰雪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顺利举行的保障,更是后冬奥时代冰雪体育事业在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这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路径,为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第二,体现北方体育高校培养冰雪体育人才的担当与勇气

北方体育高校对培养我国冰雪方面的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首先,很多具有运动训练招生资格的北方体育类或师范类高校均具备冬天室外冰场及能够胜任冰雪教学的师资力量;其次,北方地区,冰雪运动文化群众基础较好,人民参与冰雪活动的热情较高,因此冰雪赛事活动较多,能够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冰雪活动的实习、实践机会;第三,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均具有一定专项的训练经历及运动技能水平,从运动技能迁移角度分析,在多专项匹配合理的情况下,其冰雪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与领悟速度势必高于其他非体专业学生。因此,北方体育高校加大对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时代所驱,亦是责任担当。虽然大批量培养冰雪专业人才对北方高校还将面临诸多问题,但是这却是加速我国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北方高等体育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2.2.2.3 运动技能课冰雪项目专才与通才培养模式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都具备一定运动技能学习的经历,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秉承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依据G-S人才培养观,本研究构建了运动专业技能课冰雪体育专才模式和冰雪体育通才模式两种课程形式。冰雪体育专才培养模式是将掌握高水平冰雪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冰雪项目教练员设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学生需要达到专项技能高级水平,并在大学期间多次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专项竞赛;冰雪体育通才培养模式则是以掌握冰雪运动项目基本技能,以培养冰雪项目裁判、竞赛组织与管理、设备开发、场地维修、损伤康复等方面能力重点的培养模式,是为培养未来我国大众冰雪体育普及推广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制定的培养模式。具体设置安排如表1所示。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学生进行原专项高级课程学习,同时原夏季专项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一项冰上项目和一项雪上项目的基本技能;原冬季项目的学生,自主选择一项夏季专项和一项冰上或者雪上专项技能进行学习;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进入到“专才”和“通才”培养模式,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某一个专项进行高级技能学习或进行冰雪项目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冰上专项或者雪上专项二选一的课程设置。

表1 不同类型学生专项课程设置安排

2.2.3 雪花式六角区课程设置——专业拓展课

当前社会对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六个方向,分别为冰雪赛事组织-管理-推广人才、冰雪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冰雪运动训练与教学人才、冰雪场地工程建设及维护、体育保健与运动损伤康复人才和冰雪体育理论研究人才[12]。结合G-S培养观,本研究将学生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为6个课程群,如图5所示。每个课程群的课程以其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设置,应体现一定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该部分是为完成第三阶段培养目标而设置。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观认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6]。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性质为选修课,与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相一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职业理想进行自主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例如,一名有志向成为体育教师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学好运动训练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后,可以选择“运动训练与教学”方面的系列课程,为自己的择业充实必备体系化知识,如图6所示。

图5 专业拓展课相关课程设置

图6 G-S人才培养观下的专业拓展课程设置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实践与实习

第二课堂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递知识、培养能力、锻炼人格的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巩固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被称为“第二大育人载体”[15]。实践和实习则是学生将知识转为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根据冰雪运动人才类型,通过组建“主导型教学团队”展开第二课堂、实践与实习工作。主导型教学团队分为冰雪竞技团队、冰雪项目基础教学团队、冰雪理论探索团队、场馆运营和产业开发团队、损伤治疗康复团队、场地设计维修团队等。各教学团队设指导教师,教师以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教师和与各教学团队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充分利用各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业余时间,为学生创设相关学习情境,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相关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冰雪竞技团队可利用当前冰雪赛事频繁的现状,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专项技能高水平训练、参加各类竞赛,组织运动员参与裁判员实践、实习相关工作等;冰雪项目基础教学团队可利用当前青少年冰雪活动开展的热浪,组织学生到相关青少年滑冰、滑雪俱乐部进行教学观摩、教学实习,为学生创建教学兼职平台等;冰雪理论探索团队可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理论讲座,参加专业理论探索沙龙活动等,利用网络课堂等形式搭建与冰雪大咖学习交流的平台;场馆运营与产业开发团队可组织学生到体育俱乐部进行实践、实习;损伤治疗康复团队可组织学生到院队进行义务服务,通过与运动俱乐部、健身房、社区等机构有效沟通,为学生搭建进行相关工作的实习、实践桥梁;场地设计维修团队可组织学生到各种比赛场地实地考察,为学生争取比赛场维修工作的观摩与参与的机会。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实习三者有机结合是保证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第二课堂、实践与实习工作的扶持。

3 结论

新国标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但同时强调,各所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等因素制定具有个性化、体现时代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首先以G-S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人才培养专业化的需求,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的设计,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对冰雪运动项目的了解,对冰雪运动技能的掌握,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就业路径,一方面为我国冰雪体育的发展储备了更多高质量、高规格的专业人才,将有效促进我国冰雪体育事业后奥运时代持续发展。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科目、学时、考核方式等细节将在后续研究中展开。

猜你喜欢

冰雪专项设置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冰雪幽默来袭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