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点探析

2020-10-12陶晓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德育

摘 要:双创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升级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就业分流、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增进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自始至终承担着育人功能,与德育存在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 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国家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升级,鼓励创新创业,挖掘经济发展主体活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成长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授创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个人软实力。这也正是德育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人才培养需要服务,二者的互促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育人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普及性,所有高等院校学生全部纳入学习范畴;内容具有全面性,涵盖了经济、管理、金融、法律、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知识;开设背景具有时代性,应新时代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而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并不占大多数。这都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于德育融合育人旨在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发挥社会价值[2]。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果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坚持三全育人方针。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贯穿坚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便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德育功能的有效融合点[3]。

1.创新创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1)了解国情

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了总书记对于青年的期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圆中国梦就有不竭的青春力量”。高职大学生学好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国国情,了解时代特点,关注国家需求和民生问题,在创业活动中锤炼意志,锻炼本领。

(2)促进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高职类毕业生应用型技能就业范围相对受到更多限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思路,打开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实现个人价值的新路,对于增加高职毕业生就业,缓解社会压力,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1)社会能力

学生全面发展的四个维度中,社会能力是重要部分,包括良好的实践能力,树立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自我锻炼意识,热心公益与志愿服务等;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和协调关系,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团队的建立、管理、优秀团体的特征等内容,正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上述社会能力。

(2)社会责任

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人需求中的最高层次。在利益的冲击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快速化,容易使学生忽视应有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社会视野,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关注社会需求和民生关切,担当社会责任,挖掘自身社会价值,遵守法律、诚实守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社会、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3.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1)培育创业精神

正如课堂统计显示,并非所有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会真正创立企业,实施创业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创业精神的培养上更加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中关于企业愿景、企业建立、创业过程的内容,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远大梦想,并为之不懈追求,熟悉创业者艰苦创业故事,学习创业者坚强的意志,渡过难关直面问题的顽强品格,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形成可贵的创业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4]。

(2)创业心理

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创业风险的管理知识,无疑会帮助大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形成风险预测、风险管理、风险规避、风险处理的完整思维逻辑。创业项目实践活动中对于应对创业风险的模拟,帮助学生产生心理预警,提高抗压力能力,提高面对各种严峻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创业结果建立理性期待。

(3)职业规划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认知,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形成对自身的正确分析和评价,了解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不断进行对职业生涯的思考,逐渐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5]。

(4)价值导向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会反思自己和团队商业运营模式、团队决策过程、经营服务过程、创业实践效果等,这种反思是对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的重建,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德育要求中枯燥的理论,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职业道德、社会法规内化为自我要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机制

1.项目化教学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围绕创业项目要求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根据项目进度,设计课程任务,开展课堂实训,引导学生通过组内、组间讨论共同找到方案、解决难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训任务完成的同时,实现社会能力、职业精神等德育目标的培养。

2.双创背景下构建多元育人机制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连着个人、学校、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实现德育功能,三个主体缺一不可。

(1)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目標的重要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企业发展历史、运营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在更加真实地场景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在企业中开展实习实训,参与真实项目流程,对比职业要求查找自身差距;邀请创业企业家加入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开展关于创业、法律、职业道德的讲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创业孵化园提供创业实践支持

高职院校要重视创业孵化园的建立建设,从场地使用、政策咨询、费用减免、法律援助、手续办理、项目指导等方面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创业者创业项目落地、起步,逐渐发展。

3.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创业社团,开设训练营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和德育氛围,是开展双创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载体。

(1)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是创业教育的校内实践,是检验双创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激励学生产生竞争意识,激发创新意识;模拟市场,优胜劣汰,激励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2)鼓励创业社团,组建创业训练营

学生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重要组织,培育培养学生创业社团,鼓励和知道社团开展双创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训练营培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组建创新创业学院落实机构保障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机构保障。高职院校机构设置要适应国家双创教育要求,整合就业指导、团委、思政教育、教务处等部门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明确辅导员、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和职能,完善人、物、资金、制度配置,保障双创教育与德育融合育人。

结语

本文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必然性、切入点和保障机制进行论述。在二者的关系中,德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德育的载体途径,二者在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切入点,进行融合育人。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轮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6(8):33-37.

[2]李新仓,许庆,“双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3):85-86.

[3]王梓.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伦理功能研究[J].纳税,2017,(28):188-190.

[4]王海,段宝玉.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多维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11):76-80.

[5]庞凌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融合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12):103-105,124.

作者简介

陶晓星(1986.11—),女,河北邯郸人,汉族,201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