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造物思想的转变在鞋设计上的体现

2020-10-12郭健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设计理念

郭健

摘  要:以鞋的设计为出发点,讨论从古到今鞋子在造物观和审美观上的变化以及改变的原因。从最开始的实用为主到侧重装饰,再到后来平衡功能与装饰的关系,以达到装饰与功能相融合的效果,这一切的转变与古代造物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鞋设计;造物思想;功能与装饰;设计理念

从远古人们用兽皮裹脚,到现在各式各样且功能不同的现代鞋,这一系列的变化,归根结底来源于基本功能的需求。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类的发展。鞋子从单纯实用到侧重装饰,赋予了文化意义,延伸了人的审美观和精神理念,这一切都是在满足人的需求。

一、“非乐节用”思想在战靴上的体现

在荒古时代,人们使用兽皮裹脚,利用植物叶茎简单地编织草鞋,这是造物活动的最初形式之一。到了战国时期,时局动荡,统治者为了扩张疆土,战争不息,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墨子这时提出了“非乐节用”的造物思想。他认为,制造的东西能满足基本的需求就好,提倡勤俭节约。然而战国时期,战靴的制作十分注重功能。当时的战靴利用青铜的坚固性和耐腐蚀性满足了士兵最基本的需求,即便于骑乘以及在泥泞寒冷的地方行走,这符合墨子“非乐节用”的造物观。铜靴不仅便于作战,还能方便士兵活动,保护自身。墨子的造物观念切中时弊,追求实用、适体、节材、利民和内在美。墨子是农民和手工艺者的代表,处于社会底层,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因此他的思想反映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节用的思想就为当时的造物观念和物质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二、“材美工巧”对人们审美观的启示

随着工艺的进步和材料的丰富,“材美工巧”的造物观开始有所体现。“材美工巧”的造物观和墨子的思想并不冲突。在制鞋方面其意思可以理解为用好的材料配上良好的工艺制作鞋子。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增多,人们的皮革加工技艺逐渐成熟。新材料的出现诞生了新技术。“材美工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材美”;另一个是“工巧”。材美和工巧这两个方面也是人类在进行任何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要素——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原则应统一起来。也正是在秦汉时期,随着人们对真皮处理工艺的提升,皮革的材料特性相比铜和草,更便于使用,也更保暖,因此出现了皮鞋。“材美工巧”可以理解为是“非乐节用”思想的一种延伸,百姓在满足温饱之后,有了进一步的需求。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设计方法也得到改善,人们就可以进一步追求精致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造物观恰恰成为了当时审美观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新东西的存在,大众看待新事物的观点才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改变。

三、“以饰明道”的辨证与统一

隋唐的鞋履体现了孔子“以饰明道”的造物思想。伴随着服饰文化的发展,鞋子上开始有了装饰,这是功能向审美过渡的表现。例如,尖头短靴就是由彩皮或锦制成,靴上镶嵌珠宝。

孔子的美学观点对当时的造物观起到了一定影响。“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文”和“质”两者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矛盾在于物体实质胜过文饰,就会显得粗野不雅;文饰胜过实质,就会显得华而不实。统一在于只要能权衡好两者的比重和程度,就可以“文质彬彬”。所谓“文质彬彬”,笔者认为就是形式和内容恰当结合,体现在鞋子上,就是功能的实用性和必要的装饰性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中和”。“中”是折中,“和”是调和。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与“以饰明道”相似,指造物过饰或是不及都会失去明道的价值。因此需要进行折中与调和,使得两者互相调节,尽善尽美。

从墨子的“非乐节用”,推崇节俭不提倡无谓的装饰,到“材美工巧”去追求精致的产品,再到孔子的“以饰明道”把握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平衡来达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造物设计观,体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慢慢得到满足,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积淀,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造物观和审美观也会因此而改变。鞋子制作在隋唐之后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到了明清又回归了装饰和功能中和的状态,然后开始转向现代的设计。基于古代的造物基础和审美观念,现代的鞋子在此基础上不断进化和演变。

四、造物思想在现代鞋设计上的体现

耐克在2017年推出了一款运动跑鞋“Vapormax”。这款鞋子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氣垫本身和鞋子外底的整合。它打破了传统跑鞋的设定,去除泡沫中底,鞋子只留下简单的两部分——鞋面和气垫:鞋面是一块有弹力的布,兼具轻薄和透气的特点;气垫不仅给人带来软弹的感受,还轻巧和牢固。另外鞋子侧面飞线的设计,既加强了鞋子整体的稳定性,也增强了装饰效果。从材美工巧的造物观来说,就是选取了合适的材料,配合精湛的技术,呈现轻巧的形态。它给消费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一款简单轻巧的鞋可以拥有很多功能,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提供诸多方便,功能的设计也可以作为装饰去欣赏,这再次体现了造物思想。

耐克的Sock Dart是一款轻量化的休闲鞋,是耐克和日本设计师藤原浩的联合作品。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鞋面一体的设计,用盔甲魔术贴代替了传统的鞋带。附有网格的盔甲魔术贴可以使鞋面紧贴在脚面上,网格的设计可以让用户自己调节松紧的程度,这是一个以功能为主的设计。但是在整个鞋面一体的设计中,只有魔术贴的色彩与鞋面的色彩不同。网格的纹理与排列又十分惊艳,整体来看,这样的盔甲魔术贴竟成了整双鞋的亮点。因此一个以功能为主的设计衍生出了意想不到的装饰美感,这值得我们思考。

审美观和造物观不仅对现代各类产品的设计产生影响,也对人的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级的需要出现之前,首先寻求低级需要的满足,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新的较高级的需要。”当人们在物质功能需求方面满足了之后,逐渐追求精神层次的发展,也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女人对美的追求就是其中之一。

高跟鞋的设计并不符合舒适的准则,甚至有害于人体的健康。即使这样,大多数女性仍对它十分喜爱。因为高跟鞋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服饰,它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文化,体现着一个女人的品味、内涵和追求,也表达了女性对生活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孔子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造物思想已体现了人类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到了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成了精神需求的催化剂。高跟鞋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使女性对美的需求得到满足,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它的功能价值。

从对运动鞋和高跟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造物观念在现代的鞋类上仍有痕迹,功能与装饰其实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将功能与装饰进行了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另一个是通过满足人的需求,从侧面证明它的功能价值。

运动鞋飞线和气垫以及盔甲魔术贴,都是为功能而设,但给人带来了美感体验,因此也可以称作是一种装饰。高跟鞋是过度装饰的体现,但是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女性的需要,因此它的功能是实现女性的美丽和自我满足。所以我们无法否认装饰也是功能的一部分,装饰可以由功能产生,没有纯粹的功能与装饰,如果硬要把两者割裂,反而并不恰当。为了功能而附带了装饰效果,而装饰又能更好地为功能服务。从以上的例子来看,装饰可以看成是功能的一部分,审美也就依附在功能之下了。

五、结语

从“非乐节用”的满足基本需求,到“材美工巧”追求精致产品,再到“以饰明道”折中功能与装饰,最后到功能与装饰的融合,鞋设计经历了多重改变。随着时代、人类和技术的发展,这一系列的变化富有研究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张利群.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7(5):92-96.

[4]李为香.从缠足到高跟鞋:中国近代女性身体审美符号的变迁[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1):47-50.

作者简介:郭健,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理念
高层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建筑设计下的海绵城市思考
绿色包装设计探讨
现阶段城市高层建筑设计问题试分析
现代服装设计中剪纸元素应用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